《失街亭》(优秀5篇)

发布时间: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失街亭》》,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失街亭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

有关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自读,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 www.chayi5.com 》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导语 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 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二、品味精彩片断

美读:课文第三段。

赏析:

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活生生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当年的赵括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马谡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旁风,他的语气里还似乎有点笑话诸葛亮的谨慎多余。当王平向他提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素读兵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误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吗?

三、比较阅读

联单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课本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间在街亭的一次战斗。试将下面两则史料与课文加以比较。

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郃传》)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此练习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四、美文赏析

提示:在《三国演义》中,继后,接着写了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与诸葛亮直接对阵的是曹真,街亭之战也是曹真派张郃去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当时又在哪里呢?当时,魏国有三路大军在前线拒敌,东路军在扬州,总指挥是曹休;中路军在宛城,总指挥是司马懿。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是防备东吴。还有一路就是西路军了,总指挥是曹真。

五、品读:《三国演义》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捎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巳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又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六、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马谡是谁的过失?马谡有没有谋略?

提示:①马谡与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马谡的评价相呼应。可从诸葛亮用人上考虑。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攻心为上“。

2、根据你所了解的故事给诸葛亮写一篇传略。要求400字左右。

《失街亭》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小说情节:守街亭——失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教学后记:

失街亭 篇三

学科:  语 文

课题:  失街亭

教具:  网络

知识

目标 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

能力

目标     整体阅读,快速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并能复述文章中的主要情节。 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全面掌握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及情感渗透 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教条。

目标

设计

记事     《三国演义》构筑情节的特点是整体相连而又各自相对独立,自称格局,既便于展示战争全貌,又利于集中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本文着力展现了诸葛亮和马谡等人物形象,所以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目标。

教 材 内 容 分 析 及 处 理

一、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三、《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教 学

重 点 人物性格展示技巧

教 学

难 点 失街亭,谁之过?

导 学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训 练 方 法

课前部分

1.在多媒体中打开片头,播放古筝曲子。

2.以歌曲导入  。

进入课文

1.请各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街亭的资料。

2.下面开始关注街亭、关注马谡、关注一代名相诸葛亮。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的人物。

3.分析故事情节

4.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

学生走入教室,预习课文,静听。

(1)介绍罗贯中

(2)介绍街亭遗址

(3)介绍三个主要人物

蜀国:诸葛亮、马谡、王平、魏延、

赵云

魏国:司马懿、司马昭、申耽、申仪

蜀国:街亭是咽喉之路。占、守、失。

魏国:街亭是反攻要地。攻、围、占。

(1)通过人物的言行、情态来表现的。

(2)通过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由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包含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入课文。

通过网上搜集同学们对街亭有了初步了解。

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此训练让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辩论:失街亭,谁之过?

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3)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街亭失守大家论”,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各抒己见,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不是神人,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才真实可靠。

马谡: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

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辨证的看问题。

业 1. 课后习题一

2. 课后习题二、三

咽喉之路

街亭

反攻要地 课后记事

[1]

失街亭 篇四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失街亭》的情节结构,这一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先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生: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等。

师:在《失街亭》里,主要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

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

师:很好,我们这一节课的就是要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展示课件)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 ,要求选择《失街亭》中的某一片段,把它改编成剧本。改作业 之后发现同学们大部分都完成得很不错,符合戏剧的要求。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做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散发学生优秀习作,欣赏)

师:(笑)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这几个剧本,排了两个课本剧,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一边看一边思考,马谡和诸葛亮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先看第一个课本剧《马谡拒谏》,有请表演的同学!(展示幻灯片:马谡是怎么样一个人?)

课本剧表演:《马谡拒谏》(全班鼓掌)(略)

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十分精彩!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

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

师: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请坐。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

赵生:我主要是抓住他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来演的。

(教师板书: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师: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

生: “ 三笑 ” 。

师: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生:第一次笑是 “ 马谡笑曰: ‘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 。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 “ 谡大笑曰: ‘ 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 。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 “ 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 ,什么 “ 置之死地而后生 ” ,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 “ 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 ‘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 。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师:请坐。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

生: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

师:具体说说。

生: “ 三笑 ” 没有笑好。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

(生不好意思地做 “ 三笑 ” 状,全班大笑。)

师:请坐。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

生 1 :很甜!(全班笑。)

生 2 :不像!

师:看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戏剧人物的一笑一哭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出来的。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请大家一起把课文第三段朗诵一遍,体会一下马谡的 “ 三笑 “ 。

(全班朗诵第三段)

师: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 请陈冠华同学谈谈。

生: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师:很好,也就是我们说的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令人感佩!还有吗?蔡丽莹你说说看。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师:看来赤诚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啊!看来马谡还不愧是一名伟丈夫!好,刚才我们分析了马谡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师: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

生: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师:那么,我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 “ 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 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 “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 1 、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刘丹,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诸葛亮在战前点将 “ 三嘱 ” ,一嘱马谡: “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 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 “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 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 “…… 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 …… 戒之,戒之。 ” 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生:在打仗过程中,诸葛亮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板书: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师:大家觉得刘丹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鼓掌)

师: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 “ 神算子 ” ,是 “ 智多星 ” ,已经超出 “ 人 ” 的能力了。那么,诸葛亮是不吃人间烟火的 “ 神 ” 了!但是在《失街亭》中,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 “ 神 ” 呢?

生:不是!

师: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生:有人的感情,表现在斩马谡部分。

师:好,现在让我们欣赏第二个课本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会一下诸葛亮的丰富感情。(板书:感情丰富,有情有义)

课本剧表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观看表演过程中,部分学生流泪。 ( 略 )

师:大家觉得刚才我们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生:棒!

师:我想请导演刘丹说说你觉得刚才演员们的表演达到你的要求没有?

刘生:这一幕人物很多,我觉得每个角色都发挥得非常好,就拿诸葛亮来说,他在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又沉重又悲伤的,沉重的是失去了重要的街亭,悲伤的是必须严惩马谡,刚才江烨的发挥可以说是入木三分。马谡在这一幕已经不能像之前的《马谡拒谏》一样,单纯去表现他的狂妄自大了,因为这时候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非常后悔。我觉得我们这段时间的排练没有白费,大家可以再给一点掌声我们的演员吗?谢谢!(同学鼓掌)

师:很好,请坐。那我现在请江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你的表演能够拿多少分?

江生:可以及格。

师:你在表演的过程中是抓住诸葛亮的什么来演的呢?

生:抓住了 “ 三哭 ” 。

师: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第一次是 “ 孔明挥泪曰: ‘ 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 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第二次是 “ 孔明流涕而答曰: ‘ 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 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 “ 军令状 ” ,所以 “ 流涕而答 ” , “ 合当斩之 ” 。

师: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 “ 军中无戏言 ” ,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那么 “ 流涕 ” 的程度深还是 “ 挥泪 ” 的程度深?

生: “ 流涕 ” 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师:好,那第三次呢?

生:第三次是 “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

师: “ 大哭 ” 相比 “ 流涕 ” 程度变化怎么样?

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师:说得很好,请坐。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的时候。 “ 大哭不已 ” 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那么,在 “ 斩马谡 ” 这一情节当中又能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重情重义。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板书: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很好,请坐。《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 “ 近妖之诸葛 ” 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 “ 谡自缚跪于帐前 ” 到课文结尾。)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展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

师: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 1 :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生 2 :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生 3 :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 4 :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生 5 :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失街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现在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 “ 失街亭,谁知过? ” (展示幻灯。)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下课!

点评:

用新课程标准观照课堂 “ 语文味 ”

---- 评孔佩霞老师《失街亭》课堂教学

梅林中学 / 王兴

孔老师是刚毕业才两年的青年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很受学生喜爱,在期末学生民意测评,满意率为 100% 。我们觉得她执教的小说阅读欣赏课《失街亭》,是一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 , 上得很有 “ 味 ” 的语文课。

首先,教学设计理念新。

新课程要求 “ 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 ” ,并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观察、创作的过程等等,即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现及创作的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发展。

欣赏小说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 中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老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孔老师的课堂设计,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失街亭》教学中,孔老师首先要求同学们把小说片段改写成剧本,然后要求学生自导自演,再由学生自己评价和互相讨论阅读原文品味语言来分析马谡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这既是对前面戏剧单元很好的复习,又是品味小说语言的最好尝试。在理解人物形象之前,又善于通过同学的表演创设良好的情景,把同学们带进了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手动起来、脑活起来、心乐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像美、意境美、思路美和文化美。

其次,教学过程 有 “ 语文味 ”

程少堂先生说,所谓 “ 语文味 ” ,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 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 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风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种多样。孔老师抓住马谡的 “ 三笑 ” 和诸葛亮的 “ 三哭 ” ,大做文章,通过改编、表演、课堂阅读和师生讨论,让学生与语文材料文本亲密接触,认真品味语言,通过对比,理解了马谡和诸葛亮立体丰富的小说形象。教出了课文独特的情感和美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让学生学会了惋惜、愤怒和感伤,学会了有魅力地流泪。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存智慧。如在学生分析完马谡性格的弱点以后,全班朗诵课文,然后灵机一动说 “ 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 于是同学们得出马谡 “ 很勇敢 ” 、 “ 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 、 “ 赤诚 ” 、 “ 不愧是一名伟丈夫 ” 的另一面结论;后面分析诸葛亮也是一样,得出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的名言。最后拓展,学生还得出一系列对人生有借鉴意义的观点,这些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生硬地贴上去的标签。

再次,教学评价机智

新课标强调: “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 为此福田区教研员陶印宝老师建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孔老师在《失街亭》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就比较注意这样一种形成性的教学评价,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点面结合。

比如,在学生表演了第一段剧本后,老师: “ 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 ” 邓生: “ 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 ” 。师: “ 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 ” 赵生说完以后师: “ 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 ” 生: “ 很好! ” 师: “ 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 ” 生: “ 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 ” 师: “ 具体说说。 ” 生: “ 三笑 ” 没有笑好。师: “ 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 ” (生不好意思地做 “ 三笑 ” 状,全班大笑。)师: “ 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 ” 生 1 : “ 很甜! ” (全班笑。)生 2 : “ 不像! ”

从这一段师生对话中我们看到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实现了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这样的师生对话在孔老师的课堂里是常见的。平常也是这样。

以上是我对这堂语文课的优点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小说欣赏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与小说文本的亲密接触,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节课内两次由学生表演,造成大部分学生真正成了 “ 看客 ” ,在很大程度上 “ 看客 ” 的思维是很难得到发展的,这一点与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有矛盾的。

另一方面,孔老师的课,主要是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并且设计好解决的方案,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案去做,比如关于课外改写剧本,课内表演人物对话,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在做。当然,这样做有好处,能够使学生直奔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时间。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发展,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提出问题,再互相探讨解决。

[ 参考文献 ] :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2 、《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程少堂

3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陶印宝

4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张海

失街亭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他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探究活动

讨论:,谁之过?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呢?

参考:

1.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2.街亭之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3.是情之错:其一,怜措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再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俊,痛失衡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4.关键并不在,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失街亭》》,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0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