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 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难 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关 键:采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 具:课件、米尺、学生尺 、线绳、各种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每组的纸上都画有一条小线段,你们能精确量出它的长度吗?试试看!1、学生分组活动。2、汇报: 量不出小线段的长度。

师:怎样才能量出小线段的长度?

生:要是知道一个小格是多长就能量出。

师:你想 怎样解决这个疑问?

生:看书。

师:请同学打开书60页,自学例1。

点评:有疑才有思,通过量线段这个小环节,教师故意为学生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积极性非常高!

二、合作探究,形成规律。

师: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小格是多长?

生:一个小格长1毫米。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规定的吗?

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

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教师自制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是一个放大的1厘米,咱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边数,一边动态演示)这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个小格是几毫米?5个小格是几毫米?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师:量一量,一分硬币有多厚?

生:1毫米。

师: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你身边的小物体的长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记录,分工明确。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师:当我们量的物体比较小或要求我们量的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当要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就要用一个比毫米大的多的长度单位,想知道它是什么吗?打开书61页,自学例2。

( 1)学生自学。(2)学生汇报: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

师: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看看那些物体可以以分米作单位来量一量。(1)学生分组活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量出3分米长度的绳子给大家看。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长度单位?

(大屏幕出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观察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吗?这节课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出题考考你好吗?

点评:在新授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实践操作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比如以毫米、分米为单位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且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巩固练习

1、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1)蜡笔长6( )。 (2)跳绳长2( )。

( 3 )课桌高7( )。 (4)粉笔长75( )。

(5)别针长34( )。 ( 6)小红身高120( )。

2、判断

(1)小名身高134米。( ) (2)一根绳长15分米。( )

(3)一块橡皮厚1米。( ) (4)10分米=1厘米。 ( )

3、儿歌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长,有的短, 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记,灵活用。

点评:在巩固练习阶段 ,采用了学生喜欢的一些形式,如:选择、判断、儿歌等,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寓乐。

分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习: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习区——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宽约是1()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会用毫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钉子(1个)、大米(1粒)、黄瓜(1条)、1米长的绳子、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头饰。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卷尺、纸条(3分米长)、橡皮、铅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

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 )25( ),小猴子高98( )。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

可是小猪身高1( )、小鸡身高10( )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评析:借助动物量身高的情景,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从小猪、小鸡的身高引出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自然贴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分米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二)认认毫米。

1.引入毫米。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毫米在交流中归纳新知。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的特征。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 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1)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如果有学生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不正好是2毫米,2毫米少一些。引导: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三、实践应用

1.看一看(“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想想做做第5题)。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想想做做第6题)。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四、课堂总结

围绕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4及练习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二、活动设计——测量课桌

1.设疑: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谁来估一估?

2.动手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工具及连续量

(2)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更加简便。

3.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学生观察尺子: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4.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5.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老师们最喜爱的“八佰教育网”www。800edu。net

最全面的网址导航“佛山制造网”www。top0757。com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它的一个单位长度。

2.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一第5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此题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

4.练习一第6题

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涉及到单位之间的转换。

5.练习一第7题是实践活动的另外一种形式。

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页2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及进行相应的测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细心观察。

教学具准备:

1分米长和1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生准备学生尺及米尺

教学流程:

一、激趣入课

(1)故事导入

(2)提示课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分米的认识

1、谈话引入

讲解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2、看一看

①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②得出:1分米=10厘米

3、画一画

①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互相检测

4、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5、教学1米=10分米

(二)教学毫米的`认识

1、测量引入

①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②引入毫米,认识1毫米的长度

2、教学1厘米=10毫米

3、说一说:生活中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

4、提问: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三、巩固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1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分米和毫米 篇六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四册第27-29页。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课前准备:一次性水杯、1分硬币、电话卡1张、学生用尺、米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小朋友,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做单位呢? 生:用米做单位。 师:谁了估计一下,这门大约有多高? 生:大约高2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谁来到黑板上画出来? (指名画,师适当帮助并板书:米(m)教给学生读法) 师:去年我们还学了一个长度单位是——生:厘米。(板书:厘米(cm)教给学生读法) 师:厘米是用来量比较怎样的物体的?谁能上来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 师:1米这么长,1厘米就只有这一点长呀!那这1米的线段里面有几个1厘米的线段呢?(100个)为什么?(因为1米=100厘米) 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十进制的,比如说10分钱就是1角,10角就是1元,我们计算加法时,一般也是满十进一的,而这里要满了100厘米才是1米,感觉怎样?那有没有一个比厘米长些又比米短些的长度单位呢?(分米) 师:小朋友们想得真好,科学家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米。 (板书课题:认识分米)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1、认识分米 (1) 画一画 师:按照我们刚才十进制的想法,我们应该把多少厘米定为1分米呢?(10厘米)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在你的课堂练习纸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板书:分米(dm),教给学生读法) (2) 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画出了1分米的线段,那1分米究竟是多长呢?(板书:1分米=10厘米)2分米呢?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一般会说从0刻度画到10刻度) (3) 找一找 师:你们也是这样画的吗?那你们的尺子上只有这一个1分米吗?仔细找找看,看谁的眼睛尖!(引导学生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11、从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 (4) 比一比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吗?请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测量验证,看谁比划得准。 (5) 举例与测量,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师:好,知道了1分米大约是这么长,那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边找一边量一量。 (6) 沟通米与分米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自己创造出了米和厘米中间的长度单位分米,我们规定1分米就是10厘米,那1米是多少分米呢?嘘——请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板书:1米=10分米) 2、认识毫米 (1) 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刚才我们测量了很多物体,现在请大家来量一量我们数学书的厚度。 (测量结果估计有以下四种情况: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6个小格、6毫米,师根据情况总结引导,使学生感到要比较精确地进行测量,需要有新的长度单位来解决,直接请学生介绍毫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对毫米的认识。) (师板书:毫米(mm)并教给学生读法) 师:到你的尺上找一找1毫米。让学生明确尺上每一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 沟通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请大家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 举例与测量,体会1毫米的实际长度 师:知道了1毫米是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我们找找看,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物体,让学生量一量它们的厚度,如1分硬币、电话卡等) 师:在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这8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4) 比一比 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用硬币、银行卡等物体插进两指之间测量验证,多进行几次,看谁准。 (5) 想一想 师: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四人小组讨论,集体汇报,师总结补充。)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1、“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的。 说明:刚巧对准哪一个数字就是几厘米,不到点或超过点就要用毫米表示了。 2、选择合适的单位 (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铅笔,先选定合适的单位,再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估计情况:对于橡皮的厚度,学生一般会用毫米作单位;对于铅笔的长度可能用分米,也可能用厘米作单位,可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铅笔有长有短,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都可以,要根据铅笔的实际长度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单位。) 小结: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a.比划一下图中几个物体的实际长度。师把所带的实物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比划。 b.填上合适的单位。 3、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 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来验证结果。 4、日记改错。明明的日记:2005年3月10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师:你们笑什么?明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请你帮他改正了,希望你不要和他一样闹出同样的笑话。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1、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本领,和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2、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七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你能用手比划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1)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度为1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塑料管有多长?

(2)那么大家估计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

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1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板书:1分米=10厘米

(2)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1米=10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认识:

(1)体验毫米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才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研究关于毫米的知识好不好。

(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

(3)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再次用手比划4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

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

3、完成游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分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认识分米和毫米 篇九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资源

米尺、直尺、硬币、橡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狮子、狗熊、小猴、小狗等。一天,狮子大王宣布要选出最聪明的一个小动物来当它的助手。小动物们可激动了,个个都想当狮子大王的助手。这不,选拔考试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呀?

狮子大王是这样选拔的:请你说出这些测量的结果?

一棵大树高8(     ),一片树叶长8(     ),一个铅笔盒长2(     )

前两道题小动物们都顺利过关了,可轮到第3题,意见大了。小兔说:“这个铅笔盒长2厘米。”小狗说:“这个铅笔盒长2米。”小猴说:“这个铅笔盒长2分米。”到底哪一个小动物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个裁判吗?学生讨论。

二、引导探索

(一)认识分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教师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再用分米卡验证一下。

教师:现在小朋友对1分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你们能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4.教学1米=10分米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哪儿是数学课本的长边,就去把长边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教师:请小朋友们估计以下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1.让学生尝试量书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结果不满1厘米时,我们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1毫米的认识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直尺: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知1毫米。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3.体验毫米的用处: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导学生把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体会大小关系。

6.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几毫米?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量它的厚度或长度是几毫米。

7.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综合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四个长度单位了,你能灵活运用它们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总结提炼:是啊,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末这四个长度单位。用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和更短的长度,并且能量得更准确,为了度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并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资源

笔芯、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故事引入

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小兔说:“我跳了9分米。”小猫说:“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都说自己跳得远,因而争论不休。

教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不作评价。)

教师:到底谁跳得远?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有自动铅,那你们知道自动铅的笔芯有多长吗?让我们来量一量好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枝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教师:同样的笔芯,有的人量出来是6厘米,有的人量出来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么,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是啊,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教师:我们测量了笔芯的长度,知道6厘米=60毫米,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教师:小朋友们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练习: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教师:结合测量,许多小朋友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接下来,就要看看谁能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量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是几厘米,再说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评一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一下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再量一量,看看对不对。最后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反馈交流。)

四、总结评价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么样?

2.教师:下面,请大家参加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你们愿意吗?

请每个同学回家后拿一个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再交流。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8分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认识分米和毫米数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06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