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5篇《幼儿园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会专注地倾听同伴谈话,学习别人的谈话经验。

2.使幼儿积极参与交谈培养幼儿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在天空中飞翔

2.课件-动画片:你能飞吗

3.课件-音乐:在天空中飞翔

动画片

动画片

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引出谈话话题。

1.老师先请小朋友看一个非常好看的动画片,你们喜欢看吗?

2.动画片中有谁?小鸟有什么本领?

二、展开

1.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让幼儿自由交谈,要求围绕鸟儿的本领来谈,启发幼儿回忆见过或听过的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倾听幼儿谈话,提醒幼儿专心听同伴谈话,了解别人说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说,自己可以说得与别人不一样。

3.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谈论:小鸟为什么能在天空中飞翔?

(1)小鸟为什么会飞?

(小鸟有一对翅膀)

(2)还有谁有翅膀?有了翅膀它们能干些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围绕:如果你会飞,进行谈论

(1)如果你有了翅膀,你会做些什么?

(2)你会做些特别的事吗?

(3)你想为别人做些什么事?做些别人做不到的事?

(4)你还希望谁也会飞,为什么?

(5)教师引起话题帮助幼儿发挥想像,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5..播放动画片:你能飞吗

围绕动画片,激发幼儿思考兴趣

公鸡也有翅膀,为什么飞不到天空中?

三、结束

音乐:在天空中飞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语言:木樨咯叽叽

重点难点

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用肢体语言表现故事

教学目标

1.聆听故事,感受劳动人民对自然危害的生活智慧。2.能以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故事情景。

组织形式

集体

教学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幼儿在电视上看到过穿木樨

环境准备

挂图号,故事磁带、幼儿活动材料

过程与策略

一、出示图片一引出课题。

1.出示挂图一,教师讲述故事第一、儿段。

2.教师再次讲述。

二、出示挂图二,图三,教师讲述故事第三段。

1.引导幼儿讨论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老公公和老婆婆的表情。

3.教师播放录音,让幼儿完整听一遍故事。

三、儿歌表演。

1.引导幼儿学习儿歌,为表演儿歌作准备。

2熟悉儿歌进行表演。

3.幼儿交换角色,再次表演。

有 效 语 言 设 计

1.山上来了一头大黑熊,老公公和老婆婆会怎么样?

2.老公公和老婆婆的嗓子喊哑了,那怎么办?

3.老公公好和老婆婆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4.大黑熊听到声音怎么办?

环境辅助

出示挂图。

出示录音机和磁带

幼儿园教案 篇三

小班幼儿个体间的交往、交流较少,各种游戏基本以单独活动为主,与同伴间的情感交流不多,对同伴的关注也很少;对成人情感过于依恋;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及安全防范意识等。基于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各种行为及情感特征,我设计了社会活动《我的朋友在哪里》。旨在通过此活动,使幼儿体验到与好朋友合作游戏的快乐、好朋友不见后的焦急、再次见到好朋友后喜悦的情感;教育幼儿不随便离开集体,不跟陌生人走;引导幼儿乐意结识新朋友。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和同伴之间的交往,体验与同伴共处的乐趣。

2、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知道不随便离开集体,不跟陌生人走。

活动装备

1、不同颜色的布若干块,各色布条各四个。

2、用布条在小椅子上系成蝴蝶结,有相同颜色蝴蝶结的小椅子两两绑在起。

3、幼儿的。手腕上或手臂上系上蝴蝶结(两个幼儿蝴蝶结的颜色相同,但分别系于腕上和手臂上)。

4、地上贴红色圆圈个。

5、大棒棒糖几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根据蝴蝶结的颜色两两拉手,找到自己的小椅子坐下来,简单认识自己的朋友。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呀?

幼:我的好朋友是×××。

评析:由于幼儿刚入园不久,规则意识尚处于刚刚建立的阶段,因此将小椅子上系上蝴蝶结,既能引导幼儿根据蝴蝶结的颜色快速找到自己的小椅子,且便于游戏过程中幼儿分组和交换角色时教师的观察和指导。根据小班幼儿活动游戏化、情境化的特点,给两两幼儿手腕上或手臂上系上色彩鲜艳的蝴蝶结,让“小蝴蝶”两两找到朋友,便于幼儿间结伴游戏和游戏时角色的区分。而在准备“蝴蝶结”时,注意选择色彩艳丽的布,让每对幼儿的蝴蝶结的颜色与其他的区别较明显,使幼儿易于寻找朋友。

2、师用彩色布蒙住脸作“躲猫猫”游戏,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1)带领幼儿第次玩“躲猫猫”。

师:“躲猫猫”好玩吗?

幼:好玩。

师:你们想不想玩?

幼:想。

师:请蝴蝶结系在手臂上的小朋友从椅子下面拿出布,盖在头上,到圈里来躲躲好;请蝴蝶结系在手腕上的孩子先蒙住自己的眼睛,等好朋友躲好后再来找。

师带领找的幼儿边唱自编歌曲“我和好朋友,来玩躲猫猫,我的朋友快躲好,会儿我们就来找,找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了”,边找自己的朋友。找到朋友后,拥抱朋友,表达喜悦的心情。

(2)引导幼儿交换角色,再次玩“躲猫猫”的游戏。

师:找到朋友是不是很开心?

幼:是。

师:想不想再玩儿次?

幼:想。

师:这次请蝴蝶结系在手腕上的小朋友到圈里来躲猫猫;蝴蝶结系在手臂上的孩子蒙住自己的眼睛,等朋友躲好后再来找。

这时,另外位老师用棒棒糖吸引走“躲猫猫”中的个孩子。

评析:抓住幼儿爱玩“躲猫猫”游戏的兴趣点,让对好朋友轮流扮演躲猫猫的人和寻找的人,并交换角色再次游戏,趁幼儿投入地进行游戏时,让另位老师悄悄带走名幼儿,为幼儿体验朋友不见后的焦急情绪做准备。

师带领找的幼儿边唱边找自己的朋友。找到朋友后,与朋友起坐回自己的小椅子上。这时×××发现自己的朋友××不见了,急得哭起来。

3、引导幼儿猜测和寻找××小朋友。

师:“××不见了,他可能去哪了?”

幼1:被他妈妈接走了。

师假装打电活验证,没被妈妈接走。

幼2:到小×班了吧。

师进行验证,也没有。

幼3:被坏人带走了。

师:呀,真的被坏人带走了可怎么办呀?他的爸爸妈妈肯定要急死了!你们是不是也很着急呀?

幼:嗯,是的。

师:我们怎么做才能找到他呢?

幼:打电话,请110的叔叔帮忙。

师:嗯,这是个好办法。

师假装拨打110报警,请警察叔叔帮忙寻找。

师:也许刚才他躲到其他什么地方了,我们自己也来找找吧!

带领幼儿起到××可能会去的地方去寻找,呼喊。

另外的那位老师将孩子带来。带领幼儿询问:“××,你去哪儿了?我们大家都急死了!都很担心你,你的好朋友都急得哭了!”

教育幼儿:以后可不能随便离开大家,更不能跟不认识的人走。

评析:在引导幼儿猜测“朋友可能去哪儿了?”“不见了,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将幼儿着急、担忧的情绪激发出来,然后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尝试寻找的多种方法,将幼儿的情绪体验进步提升。当朋友失而复现时,使幼儿能更强烈地体验到再次见到朋友后的的喜悦之情,适时教育幼儿“不随便离开集体、不跟不认识的人走”,从而增强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

4、游戏《找朋友》,引导幼儿乐意与新朋友起玩。

师:“××回来了,我们来庆祝下吧,去找个和你蝴蝶结颜色不样的新朋友起玩游戏吧。”

幼儿两两边唱《找朋友》边游戏。

评析:用幼儿熟悉且乐玩的游戏《找朋友》,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找新朋友玩游戏,从而将幼儿对好朋友的理解进步扩展和提升,也使整个活动的意义得到升华。

幼儿园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4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4知道它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大小的差异进行4以内数的排序。

3、要求幼儿能听清老师的指示语,并能按指示语活动。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实物卡片1—4,贴绒大数卡1—4。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对数字1,2,3的认识。

1、拍手数数游戏:

师:今天我要和小朋友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玩看数拍手的游戏。数字是几就拍几下手,听好口令:预备—拍!拍完后说说:数字几,我拍了几下。

2、听听老师拍了几下,在拿出相应的数字。

师:现在老师来拍铃鼓,你们仔细听,数一数,看看老师拍了几下,然后再找出相应的数字。

二、感知4以内的数量。

1、黑板上出示实物卡片:

师:黑板上有什么?它们各有几只?集体点数验证4数量的实物卡。请一个朋友按动物数量多少给它们排队,想一想,谁排在最前面。

师:谁能帮助这些小动物来排排对,看看你会把谁排在最前面,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来给它们排队的'?

三、认识数字4。

1、出示1—4的数卡。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你们都认得那些数字,这些数字里面哪些是我们没有学的?它是几?它是什么样子的?

师:

4像一面小红旗。

2、为实物匹配数卡,知道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师:请小朋友给小动物找数字朋友,小动物有几个就送几的数字朋友,一边送一边说:几只XX,送数字几给你做朋友。

师:

4除了表示4只猴子一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4还可以表示4个苹果,

4个橘子等)。

四、幼儿操作活动。

1、请给每个数字找实物卡做朋友,找对了就送给它,看谁找的对,说的好。

2、活动评价。

幼儿园的教学设计 篇五

活动目标:

1.正确对待自己心爱的玩具或日用品。

2.逐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号

2.故事磁带。

设计思路:

孩子逐步脱离依恋物,慢慢的融入新的集体是需要培养其独立性的,所以我们以故事的方式来打动孩子,让故事中人物所发生的事件对孩子产生影响。

活动重点或难点:

通过故事,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正确的对待自己心爱的玩具和改掉依恋物的坏习惯。

活动指导:

1.认识阿文

教师出示挂图。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是一只小老鼠,名字叫阿文。

阿文上幼儿园前,很喜欢一条小毯子,到哪儿都带着它。可是现在上幼儿园了,带着这么大的毯子行吗?

2.听听阿文的故事

教师结合挂图,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阿文常常带着毯子干什么?她喜欢这块毯子吗?

后来阿文放下毯子了吗?

3.说说自己喜欢的东西

你们是不是像阿文一样也有一件最喜欢的东西?你们常常用它干什么?你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把它放在哪里?

我们小朋友比阿文还能干!每天早上高高兴兴地和好朋友再见,到幼儿园学本领,和小朋友做游戏,晚上回到家再和好朋友一起玩,真不错。

活动延伸:孩子们围成圆圈,一起来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什么东西?你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把它放在哪里?

效果分析:孩子之间的独立性及适应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了思考。有很多的孩子的一些回答让我发现小班的孩子也慢慢的有了一种自我反馈的能力。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幼儿园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10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