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庄子》故事两则 篇一

一、朗读课文,注意表达人物的语气,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讲故事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

1、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1、相,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国,国都,京城。

3、止,停止,这里是栖息的意思。

4、安,疑问代词,怎么。

三、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庄子》故事两则 篇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欲代子相( )

(3)故不为苟得也( ) (4)于是鸱得腐鼠(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3分)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小题3】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 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 ,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2分)

【小题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2分)

【小题5】《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思想主张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你赞同哪种思想主张?简谈你的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同“避”,逃避 做国相 苟且 在这时(2分)

【小题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分)

【小题1】志向高洁 ; 功名利禄(2分)

【小题1】舍生取义(2分)

【小题1】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

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

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注意字字落实,连词成句的原则。注意关键字:子:对人的敬称,你。欲:想要。以:用。(3分)

【小题1】对话外之音的考查,“ 的鸩鶵”实际是“——的庄子”可以联系人物性格特点。(2分)

【小题1】考查运用原文回答问题,也考查对主旨的理解。(2分)

【小题1】没有固定答案,注意抓主要观点,庄子:消极。孟子:积极。谈理由要充分且言之有理。

《庄子》故事两则 篇三

【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技能:

⑴了解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

⑵熟读课文,弄懂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过程方法:

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学生学情分析】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文编入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两则故事来讲,意思较好理解,也较有趣味,学生比较感兴趣。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感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

2、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庄子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课文朗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大意。要求学生自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提出来全班讨论。

2、教师出示要点检查课文大意理解情况。

3、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⑴第一则故事中惠子表现出怎样的人格特征?可以用一句成语表达出来。

⑵庄子讲鹓雏故事用意是什么?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第二则里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师引《庄子徐无鬼》,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庄子其人。

五、布置作业

《庄子》故事两则 篇四

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 的创始人。相关《庄子故事两则》的阅读题目,一起来看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肥沃,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字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 鯈鱼出游从容

⑵。 请循其本

⑶。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⑴。悠闲自得 ⑵。最初 ⑶。既然

1、 判断文中划线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修辞方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答案:反问

3、翻译句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解析:翻译本句,关键区别句中两个“固”的含义,前者为“固然”,后者为“本来”,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逐一对译即可。

答案: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4、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解析:惠子在文中体现其好辩、重分析的性格,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对此,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略。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乙〕陈番立志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9、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此类题,应先将原题中词义解释准确,而后再一一将四个选项加点词解释出来,认真对照,选择出题目中与选项中词义相同的答案。

答案:C

11、解释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闲处一室( ) (2)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 )

(3)甚奇之( ) (4)安事一室乎( )

⑸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⑹ 书固佳矣( )

解析:这两篇短文篇幅短小,把握重点词语即可理解全篇。本题的几个词语皆为重点。答 m.huzhidao.com 题时,应结合原句来理解,还可联系我们所积累的课内文言文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辨析含义及用法。

答案:⑴。住 ⑵拜访 ⑶以……为奇 ⑷服侍 ⑸益处、好处。⑹本来

10、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二是积累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须先将“益”字放在文中理解,应是“更”根据其义再写出成语。

答案:更加;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12、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

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解析:本题要求划分的停顿是以句为单位的较大的停顿,相当于给文章加标点符号,做题时,要反复朗读,表达了一定的完整意思的地方要读断。

答案:番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又以问著,对如初。

⑵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解析:⑴句比较容易理解,重点词语是“对”结合上下句,“对”应是“对答、回答”之意,解决了该词,联系全文,本句便不攻自破了。⑵是一个疑问句,翻译时还可结合下文的答句来理解。本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孺子”和“洒扫”,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⑵你为什么不打扫庭院和屋子来迎接客人呢?

14、读罢这两篇短文,可否产生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的联想,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解析:本题属开放性题,把阅读这两个小故事的感受,如实地表述出来,允许有不同的看法,但要与文章紧密相连。

参考答案:。我们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才能为国家效力。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为人要尽职尽责,严格地待人待己。

二、深层探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解析:本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二人的论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我们可从故事本身、逻辑角度、二人的思想气质差异等角度来解读、探究。

参考答案: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上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无言以对了,但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上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是胜者。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旗帜插一上来看,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而庄子则带着观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因而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

《庄子》故事两则 篇五

一、达标训练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 )(2)是鱼之乐也( )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4)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东面而视: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

4、本选段主旨为:

三、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回答问题。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③固不知子矣( )

④请循其本( )

2、 翻译句子。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 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四、课外阅读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故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⑤之智,不亦过乎!

注:①管仲、隰朋: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即孤竹国,在今河北省。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蚂蚁洞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④圣:精明通达。⑤不难:不以……为难。⑥圣人:古代指有智慧的人。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从桓公伐孤竹( )

②蚁冬居山之阳 ( )

③以管仲之圣( )

④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

2、 翻译句子:春 往冬返,迷途失道。

3、 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说出它的比喻意。

4、 短文点明寓意的句子是: 。

5、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庄子》故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1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