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小学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带有木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偏旁,可以联系起来记。

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主动识字的兴趣。

3、学会比较形近字,并能认真书写。

4 、通过读句子和朗诵古诗,达到巩固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利用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提高识字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玩一个有趣的转盘游戏。(显示“木”)小朋友们认识这个字吗?

二、“我会认”出示转盘

过渡: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木‘字的朋友也来了,你们瞧。(点出转盘)

A、你们认识吗?(引导学生自由认读)

B 、请3—4位同学大声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C、学习小组开火车认读。

D 、这8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学生观察转盘上的8个字与木的关系)

E、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如“机”,原来的意思是织布机,后沿用为机器。“休”,可以理解为人*在树旁休息。

F、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

G 、课外延伸: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字以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字是木字旁的呢?(想一想,找一找,记一记。)

三、“我会读”

1 、激趣导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有许多小朋友们常见的字。(点出“我会读”)

A 、小男孩在读什么?(出示电影院)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引导学生说)

B 、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注意过吗?结合图,出示书中的6个标牌,学生自由读。

C 、出示6幅图,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

2 、识字比赛。

在展示台上有很多标牌,请各小组的同学找到自己会认的字后,把它轻轻地摘下来,等一会儿介绍给大家。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先问问同学或老师,再把它记下来。最后看哪个小组对的字最多。

A 、分小组活动,讨论,认字,摘卡片。

B 、活动交流

C 、教师抽查奖励

3 、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发法。

A 、小朋友们会人这么多字,能不能告诉老师,平时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B 、原来,在商店的广告牌上,路标上,高楼大厦上,我们都可以认识很多很多的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C 、模拟情境表演:现在我们在大街上,这位同学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

4 、巩固练习,做游戏“爬好汉坡”

A、每小组发一张空白山坡图,小组的每位同学都贴出几张自己准备的标牌,读一张上一级,看谁先爬到山顶,谁就是可以拿到山顶的“好汉旗”

B、各小组做游戏,教师巡视,检查。

四、扩展练习:

从家中的包装袋,废报纸或纸盒上找出汉字,剪贴到自己的识字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区分字形相近的字,力求书写美观、工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写一写

1 、出示生字。

A 、请小朋友们仔细比一比,这些排在一起的字有哪些地方不同,自己选择说一组。

B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教师巡视、参与。可以引导学生用猜字谜的形式说。如:多一笔:“十”字下面加一横“土”

“日”字里面多一横“目”“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变一笔:“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田”上出头下弯钩“电”

写字。

A 、强调关键比画。

B 、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C 、请同学把自己感觉最满意的作品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价。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

A 、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发现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B、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读。

2、教师抽查。

A、指名学生读。

B、这样的句子我们好象在哪里见到过,考考谁的记性好?(南瓜越老皮越黄)

C、扩展

加入几幅电脑动画,如:刮风的画面,风越来越大,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夏天到了,越来越热。

三、读读背背

1 、激发背古诗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背古诗,现在就请把自己爱背的古诗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哪位同学记住得最多。

A 、学生自愿参与。

B 、背完后,评选出背古诗的小能手。

2、今天又要介绍一首新的古诗《锄禾》,一定有同学听到过这首古诗,会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读。

A、出示挂图,配乐,范读。

B 、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发跟读。

C、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自己读,与同桌互读,4人小组和读)

D、教师抽查。

E 、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3、感悟诗意。

A 、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感悟做动作。

B 、学生做擦汗的动作,可以借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天人、活重)

C、知道背诵,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避免拖腔拉调的齐读。

四、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看谁记得多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篇二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 “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习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

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小学语文教案 篇三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朝阳区父母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的妈妈都很爱我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有关妈妈们比儿子的故事〈三个儿子〉

二、识字

1。识字指导。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读音方面注意"躁"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读一声。

出示带生字的词句,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

如:(1)嗓子、晃荡、沉甸甸、拎着水桶

(2)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些容易写错,特别是诸多的"点",最容易被忽视。如,"拎"字最后一笔(点),"桶"字右上的一点,"膊"字右上的点,都容易漏写。"荡"字也是易写错的字,学生往往写成左右结构,指导时应特别强调。

(2)写美观。写"桶"字时,右上的"横撇、点"不宜大;"晃"字中间的横不能太长,下面的撇、竖弯钩要写舒展。写好"停"字的关键是写好右边,右边部件多,要写紧凑,口尽量扁,给下边的秃宝盖和"丁"字留出位置。"膊、荡"二字笔画多,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二、朗读感悟

1。听全文录音,想一想,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2。听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的朗读。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在听朗读的同时做上记号。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调平稳。

(2)自由模仿朗读。

(3)请三位同学分虽读一读三个妈妈的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听课文第八至十一自然段的朗读,说一说,三个儿子见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是怎样做的?读时语气应有什么区别?

4。听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想一想,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正确读出老爷爷说话的语气。

5。分大组朗读并评价。

(1)请一半的学生跟着录音读一遍课文,另一半学生仔细听,指出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需要改进。

(2)两组交换朗读,并互相评价。

6。集体朗读全文,请老师配上音乐,老师评价应该改进的地方。

7。指名朗读课文。

8。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写一篇日记。

三、积累运用

1。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定会打电话吧!请你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再实践一下,看看你填的对话合适吗?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小强:"喂,你好!小华在家吗?" 小华:"____"小强:"我是小强。" 小华:"____"小强:"____" 小华:"____"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的练习。练习说话时,应允许学生使用"个"、"只"以外的量词。

四、实践活动

分角色表演本课的故事。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读记有关生词。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4.感悟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通过默读,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清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品读、美读。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二、图片感知

展示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

师相机对部分图片做简单的解说,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

那么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黄山云海日出的呢?

1.学生朗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认读生字,同桌相互检查。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4)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读通读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3.理清文章层次。

四、合作探究

师:本篇课文以写景为主,辅以抒情。请大家在阅读中感悟吧!

1.默读“云海”和“日出”两部分,把喜欢的句子画上记号。(动态美的画上“—”,静态的画上“﹏”)

2.品读,感悟景物的特点。

(云海:变幻莫测、景象万千 日出:瞬息万变、美丽壮观)

3.边读边现象,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描写的意境美。

4.再次默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是观察和描写有一定的顺序。二是动态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三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小学语文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10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