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案模板【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8篇《《贞观之治》教案模板》,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差异网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贞观之治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3、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过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的武装反抗,隋朝官员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18年,隋炀帝被杀,不久,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投影简单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庙号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提问:李世民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呢?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多媒体投影展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626年。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有人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过渡)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627—649)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探究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投影展示)逐一重点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鉴录》

二、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卷七十一

四、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五、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培养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六、不分华夷,民族关系融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总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以农为本,减轻徭赋,完善科举制等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得贞观年间(627—649)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过渡)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对他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并归纳一下。(多媒体投影)

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明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过渡)其实唐太宗对自己的功与过也是有说法的。

(多媒体投影)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

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於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最后教师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辉煌的政绩足以使得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史海拾贝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三)作业布置

结合学过的史实来说一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贞观之治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可采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观看影视片断、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谈印象中唐太宗,然后再通过学习历史事实,了解历史上唐太宗,逐步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全面评价的目的。

三、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小黑板。

简易含图片的演示文稿。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互论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唐朝的建立:

1、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第1课的知识,讨论唐朝建立的背景。

如:⑴隋炀帝好大喜功,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修建东都……劳民伤财,人民不堪重负;

⑵人民揭竿而起。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说说有哪些王朝曾在长安建都。

如:以长安为都城的有:西周、西汉、西晋、秦朝。

4、讲解农民起义的任用,指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希望学生能够休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领会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唐朝建立后,又实施了怎样的统治?引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观看唐太宗画像,讲述玄武门之变,太宗继位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唐太宗为什么实行开明的政策呢?

学生思考、回答:唐太宗是吸取隋亡教训,决心实行开明的政策以巩固统治。

3、布置学生讨论,唐太宗实行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归纳: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作用贤良、虚怀纳谏;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生产4、指导学生阅读关于魏征直谏的故事,体会其不畏强权、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一切的优秀品质。

5、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提问:“贞观之治”的表现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治世局面的形成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之间的联系。

学生:“贞观之治”的表现是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学生: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国家才有可能发展经济,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也才可能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6、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们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

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她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贞观之治教学反思 篇四

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课改理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观念和思想。课堂中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真正实现了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更加注重对历史学科开卷能力的培养和对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养成。以下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1、学习新课之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结合一些影视作品,例如,《大明宫词》、《隋唐英雄传》、《至尊红颜》以及《隋唐演义》等等。学生们对这些是很感兴趣的,有很多的话题。因为文艺创作与历史事实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学生们在谈论的时候,我在一旁帮助他们分辨。当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会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历史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样更加便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谈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策和措施的时候,我结合了当今的实际。唐太宗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可以和今天党中央实行的取消农业税相结合。唐太宗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这可以和今天的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到现实情景之中,使学生能够凭借生活经验去探索历史新知识,发现历史新问题。

3、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如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要讲清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例如对唐太宗的评价要从他顺从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因而在他统治时期能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

课堂中我总体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有些内容的处理不全面,不充分,也不具体,这是一个遗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贞观之治》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课后小结

通过比较隋朝与秦朝,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都在政治上创立了新的制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都有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通大运河;统治时间都很短(都历经二帝),都因暴政而亡国,都被农民起义所推翻。通过比较陈后主昏庸无道和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的道理。

课后习题

A、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

B、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C、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贞观之治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

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

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新授讲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A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

B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

C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

D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

(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

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教师总结;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贞观之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页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1、赋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3、编撰的《唐律疏议》,其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沿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5、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教师总结: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请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巩固与小结]

隋唐时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唐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数代而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为后世所景仰。我们生活在祖国腾飞的新时代,更应从中感觉祖国的辉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奋斗!

[板书设计]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1、隋朝的灭亡亡国之君:隋炀帝

原因:暴政

时间:618年

2、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三、贞观新政:

改革赋役制度

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1、贞观新政修改法令,编撰《唐律疏议》

完善科举制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2、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教案 篇七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

2、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 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 理解隋炀帝 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 都城:长安

出示 《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o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 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 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 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 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 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 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贞观之治》教案模板》,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108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