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勾股定理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数学勾股定理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3.难点的突破方法: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为学生搭好台阶,扫清障碍.

⑴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⑵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⑶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三、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⑵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两个实数平方相等.

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⑷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分析:⑴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

⑵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

解略.

本题意图在于使学生了解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2(P82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⑴注意命题证明的格式,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写已知求证.

⑵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⑶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⑷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⑸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

证明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通过探究理论证明方法,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3(补充)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a=n2-1,b=2n,c=n2+1(n>1)

求证:∠C=90°.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⑵要证∠C=90°,只要证△ABC是直角三角形,并且c边最大.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证明a2+b2=c2即可.

⑶由于a2+b2=(n2-1)2+(2n)2=n4+2n2+1,c2=(n2+1)2= n4+2n2+1,从而a2+b2=c2,故命题获证.

本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数学思考

1、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三解决问题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四情感态度

1、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二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孕新,引入课题

问题:

(1)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 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

① a=3,b=4

② a=2.5,b=6

③ a=4,b=7.5

(3) 分别以上述abc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动手实践,检验推测

1、把准备好的一根打了13个等距离结的绳子,按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摆放成一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并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实践性预测。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并帮助指导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在此基础上,介绍:古埃及和我国古代大禹治水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直角的。

2、分别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画出两个三角形,请观察并说出此三角形的形状?

3、结合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平方关系,你能猜一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与三角形的形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三探索归纳,证明猜想

问题

1、三边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的三角形与以3 cm4 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2、你能证明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3、如图18.2-2,若△ABC的三边长

满足

,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3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尝试运用,熟悉定理

问题

1例1:判断由线段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2)

2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要使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三条边长是多少?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特别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能否熟练地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类比模仿,巩固新知

1、练习:练习题13.

2、思考:习题18.2第5题。

部分学生演板,剩余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小结梳理,内化新知

六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作业:

(1)必做题:习题18.2第1题(2)(4)和第3题;

(2)选做题:习题18.2第46题。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篇三

1、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因此,在运用勾股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如下三点:

(1)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只对直角三角形适用,而不适用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注意分清斜边和直角边,避免盲目代入公式致错;

(3)注意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可求第三边长.即c2=a2+b2,a2=c2-b2,b2=c2-a2.

2.学会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

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借助于图形的面积来验证,依据是对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面积不变的原理.

如,利用四个如图1所示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拼出如图2所示的三个图形.

请读者证明.

如上图示,在图(1)中,利用图1边长为a,b,c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以c为边长的正方形,则图2(1)中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b-a),面积为(b-a)2,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4×ab=2ab.

由图(1)可知,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的面积,即c2=(b-a)2+2ab,则a2+b2=c2问题得证.

请同学们自己证明图(2)、(3).

3.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

将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的问题转化为化长为无理数的线段长问题.第一步:利用勾股定理拆分出哪两条线段长的平方和等于所画线段(斜边)长的平方,注意一般其中一条线段的长是整数;第二步:以数轴原点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顶点,构造直角三角形;第三步:以数轴原点圆心,以斜边长为半径画弧,即可在数轴上找到表示该无理数的点.

二、典例精析

例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13cm和5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分析:欲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则求得另一直角边的长即可.根据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可求得.

解:由勾股定理,得

132-52=144,所以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为12.

所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2×5=30(cm2).

例2如图3(1),一只蚂蚁沿棱长为a的正方体表面从顶点A爬到

顶点B,则它走过的最短路程为()

A.B.C.3aD.分析:本题显然与例2属同种类型,思路相同.但正方体的

各棱长相等,因此只有一种展开图.

解:将正方体侧面展开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篇四

课题:

勾股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

(二)学习新课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你能观察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什么?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两直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请大家画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问题二是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情形,判断这时外围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通过这个观察和验算这个直角三角形外围的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通过前面对两个问题的验证,可以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三)巩固练习

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解决课程开始时提出的情境问题。

(四)小结

1、背景知识介绍

①《周髀算径》中,西周的商高在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他的独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写方程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18.1中的1、2、3题。板书设计: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运用勾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学会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拼图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一大贡献、借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拼图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法、

在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地联系前面知识,推导出勾股定理,并自己尝试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硬纸板;

2、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1、1、2 A);

第二张:议一议(记作1、1、2 B);

第三张:例题(记作1、1、2 C)。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曾学习过整式的运算,其中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谁还能记得当时这两个公式是如何推出的?

[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从公式的左边就可以推出右边、例如(a+b)(a—b)=a2—ab+ab—b2=a2—b2,所以平方差公式是成立的。

[生]还可以用拼图的方法来推出、例如:(a+b)2=a2+2ab+b2、我们可以用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两个长和宽分别为a和b的长方形可拼成如下图所示的边长为(a+b)的正方形,那么这个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又可以表示为a2+2ab+b2、所以(a+b)2=a2+2ab+b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数学勾股定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