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卜算子》》,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4、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通过赏读比较、小组讨论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文学,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解题: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这种用法以前见过吗?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至之市)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知道送别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知道的诗句可能有: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诗词,虽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自信豁达,但大多是惜别之情,难舍难分,离愁别绪萦绕于胸,这首送别词又会有什么特色呢?王灼在《碧鸡漫志》里有对王观的评价“新丽外和轻狂处皆是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他的词有何惊人之处。

三、诵读:

1、自由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齐读。

3、个别读。

四、分析词作: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其美在哪里?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眉眼盈盈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古人有“眼若秋水,眉似青山”以山水写女子美丽的容颜,而词中比喻反其意而用之,以女子来写山水之美,不落俗套,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2、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这些词句所展现的画面。

(学生动笔描绘,然后班级交流。)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景你能感受到哪些情感?

4、此词有送别之愁,离情别绪吗?

“才始送春归”与春相别,令人伤怀;“又送君归去”,与友相别更令人断肠。不言愁而愁绪满怀。

5、词人在离愁别绪中迷失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走出怅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一句歌词“你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五、诵读记忆。

1、带着对词作感情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自由诵读后个人展示。

2、背诵这首词,并当堂检测。

六、拓展:

1、同类赏读: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温庭筠《望江南》

(3)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2、异类赏读: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小组讨论这两类词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

婉约派:

内容上:写儿女之情,离愁别怨。

风格上:缠绵悱恻,凄惋哀伤。

豪放派:

内容上:写壮志豪情。

风格上:豪迈奔放

4、有人说“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面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类词,注意读出不同的风格。

(1)自由诵读。

(2)个人展示。

七、总结:

宋代词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群芳争艳,春色满园。走入诗词,你会在美丽中迷失,在陶醉中收获。同学们,热爱文学吧,与文学为友,让自己美丽飞翔。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字正腔圆)

3、指名读。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2、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春天是美好的,词人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们认为此时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愿望。

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师总结:

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四、引导背诵。

1、自读。

2、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篇三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平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提问,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对内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拓展】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差异网☆www.chayi5.com)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卜 算 子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

-、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

-、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卜 算 子 篇五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出自于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原文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题目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答案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形象、情感)

(2)比喻修辞用得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用语绮丽生动。(判断技巧、具体解释技巧、表达效果)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u)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卜 算 子 篇六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出自于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词人借所遇到的景物来为自己写照并抒发了自己的心声。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卜算子旅雁向南飞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阅读原文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6):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阅读题目

(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阅读答案

(1)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

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民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2)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卜 算 子 篇七

《卜算子·咏梅》出自于南宋词人陆游的一首词,词中的梅花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卜算子咏梅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卜算子咏梅》阅读原文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阅读题目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1、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2、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译文】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卜算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0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