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5篇

发布时间:

“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5篇《庄暴见孟子》,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庄暴见孟子① 篇一

A.教学目标 :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 ,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C.过程:

一。导入  :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 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 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 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 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 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 讨论:

①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② 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 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     转换话题      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     诱敌上钩      直奔中心

四、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四。练习巩固

1. 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 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庄暴见孟子① 篇二

卞育能

定位:

1. 先秦诸子散文鉴赏。通过鉴赏本文,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切入:

1. 才用文言文常规教学切入。布置预习,在课上由学生诵读,讲解难重点及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讨论文章的中心观点。要抓住中心句:“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探究:

1. 提前布置预习以“我知道孟子”为题,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与孟子有关的内容,并记录下来,与同学共享。

2.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来分析其民本思想的形成及其主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本文通过谈话,以谈论音乐作为切入点,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人民对齐王好乐的不同态度来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3. 分析了解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可以事先布置问题:“如果你是孟子,你怎样来劝说齐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对优秀观点的讨论来理解课文和孟子的辩论艺术特色:

①欲擒故纵,循循善诱。文章论点的摆开并不是开门见山,而是通过察颜观色,投其所好,将话题引到齐王感兴趣的音乐上来,再以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术几平”来引起齐王的好奇心,从而自然的归属到本文的主旨上。

②内容对比,句式反复。运用人民的不同感受对比否定王自乐,。句式上采用排比反复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③逻辑严密,形象生动。作为议论文,本文的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并做到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事本来枯燥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

拓展:

1. 阅读孟子的一篇文章,来进一步体会孟子的民本仁爱的思想及其语言的严谨、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的特色,加以巩固所学知识。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作者邮箱:

[1]

庄暴见孟子① 篇三

白小云

教学目标 :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教学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正音、正句。

2. 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

预习内容:

①虚词用法归纳:

于:暴见于王

寡人之于国

今王鼓乐于此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以: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寡人非好先王之乐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②实词:

非: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诸: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投诸渤海之尾

诸路人马

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徐公来,孰视之

若:不若与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若夫淫雨霏霏

得:可得闻与

……往往有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举: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疾首蹙颚

戍卒叫,函谷举

举贤不避子

见:庄暴见孟子

府吏见丁宁

徒见欺

见笑与大方之家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借题(乐)发挥、两幅画面、正反对比、环环相扣

2、民本思想: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3、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与现实结合,布置作业

二、导入  :

回顾中心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战国时代,诸侯称霸、战争连年、生灵涂炭,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且形成了一个政治思想体系,他极力提倡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一个枯燥话题,说得不好会变成说大道理,不但不能让君王接受,还会使他们反感。

三、分析:

1、文中孟子与齐王对话传达自己思想的是第二部分,可是为什么前面要加上一段,并且这一段讲的是庄暴和孟子的交谈?这一段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明确:给孟子一个找齐王谈话的切入口

引出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制造悬念,好乐与国家治理得好有什么关系呢?

庄暴难以回答的问题,孟子迎难而上,说服齐王,反衬出孟子论辩高明。

2、孟子见到齐王,紧接与庄暴的谈话,从好乐谈起,谁知话不投机,齐王竟然变了脸色沉下脸说自己“喜欢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齐王听到孟子说“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了脸色呢?

猜测: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情;

齐王羞愧,自己不应该喜欢世俗音乐

齐王恼怒,庄暴不应该把自己好乐的事情告诉孟子

4、齐王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先王之乐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当孟子问到这件事情,齐王变了脸色,正面直接回答说我喜欢的就是世俗音乐,这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等于堵住了孟子的嘴巴,让孟子无话可说。

孟子的询问显出被动。

如果孟子按照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在此规劝齐王,效果一定可想而知。可是孟子此行要说的内容并不是发表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他是要借乐(yue)说乐(le),所以他马上说……(齐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

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明确:迎合齐王;

引起齐王的兴趣;

改变了谈话的气氛(缓和紧张气氛与齐王的抵触情绪);

并且巧妙地把谈话从音乐引导与民同乐的政治领域。

然后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今之乐有雅有俗,古之乐有雅有俗,跟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不是一个概念,孟子故意偷换概念,激起齐王的兴趣,引诱他马上说,我能够听听你的高见吗?     察言观色   化被动为主动。

5、两层铺垫,“不若与人”“不若与众”,这两个问题一问,齐王自然回答说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是快乐的,孟子在前面化解了齐王的抵触情绪以后,把主动权牢抓在手,给齐王两个答案明显的小题目,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

在由音乐到快乐之间,有了一个巧妙过度,这叫诱敌深入。

6、既然已经由音乐到了快乐问题,那么孟子干脆就说,我来给你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下面他说的所有话,可以概括成两幅画面:

对比手法的运用:两幅画面

鼓乐、田猎于此,        疾首蹙颚——悲惨图景        反面

(管乐之音,羽毛之美)     欣欣然有喜色——太平景象    正面  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只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揭示是否与民同乐带来的不同的政治效果。作为君王自然希望百姓们能够欣欣然有喜色,能够关心自己爱戴自己,那么就要与民同乐。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孟子的主张,也没有什么辩驳之辞,因为自己之前也亲口说过,欣赏音乐的快乐要大家一起欣赏才好,那么自然就是与民同乐咯!两幅画面的对比更加没法驳斥,难道你喜欢百姓们看见你就头痛?

7、得出结论,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能统一天下。

点题,原来齐王好乐和齐国政治有这样的密切关系

孟子说服艺术:借题发挥  诱敌深入  两幅画面  正反对比  环环相扣

三、孟子的仁政在当时能否实施?有什么意义?

四、练习巩固:

1、学以致用:有一个同学热爱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运用孟子谈话的技巧(借题发挥、对比手法)对他说一番话,尝试把他说服。把对话设计做在作业 本上。

2、关于与民同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板书设计 :

庄暴见孟子

高明的论辩艺术:借题发挥   诱敌深入   正反对比   环环相扣

音乐——乐乐——快乐

鼓乐、田猎:

疾首蹙颚      怨——不与民同乐

欣欣然有喜色  爱——与民同乐    正反对比

与民同乐,则王矣

作者邮箱:

庄暴见孟子① 篇四

教学目的 :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课文中词和句子的总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我们初中时期学过孟子的三篇文章,回忆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都是他的篇目。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等。

二、作者简介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后世称之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三、讲授新知:

1、熟读课文: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下列加线的字注意读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分析课文:

诵读开头至“不若与众”。

(1).齐读一遍后,学生复述这部分的大意。

(2).注疏要点。     ①“庄暴见孟子”——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为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②“王语暴以好乐”——也可以说成“王以好乐语暴”(齐王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我)。王,承前章指齐宣王。据此可知庄暴是齐臣。

③“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意思是“好乐”好不好。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⑤“他日,见(X)于王”——“见”,被引见、被接见。

⑥“王变乎色”——齐王自知他的爱好并不高雅,这是他的心病,而在暴泄其事干孟子,这使他感到温怒和惭沮。

⑦“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淫,放郑声”)。

⑧“分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个乐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道理。

⑨“可得闻与”——意思是请对方继续说下去,是一种礼貌的表示。可见孟子的这种权宜的说法收到了效果。

⑩“曰”至“不若与众”——孟子先不作答,反而连续问齐王。对这两问,答案肯定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这就为论述“与民同乐”作好了铺垫。齐王已入我彀中矣。

学生诵读,教师检查。注疏要点如下。

①“臣请为王言乐(lè)——这是下文的总领句。“乐”读le,因上文两次问“孰乐(lè)”,这句自应承上读le,其余理由详见“教学设想”。

②今王鼓乐于此——“今……于此”是古汉语的习惯句式,表示假设,不是“现在……在这里”的意思。这句话可译为“假如大王奏起音乐”。下文“今王田猎于此”,与此相同。

③“举疾首”的“举”——“举”“俱”义通,可训,“皆”,全部的意思。

④“此极也”的“极”——这里是困顿的意思。朱熹注为“穷”。“此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下文“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是苛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

5.划分层次。

说明:这段话的层次容易划分,之所以要来讨论,是因为要借此明确几个问题:①这段话是围绕着一个“乐”字来写的,话题已经从欣赏音乐转到君民关系上来,从个人爱好转到治国方针上来。②这段话的主体是两幅形成强烈反差的图景,孟子没有指出造成这些图景的原因,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前者是由苛政造成的,而后者是“仁政”的结果,因此尽管用的是叙述方式,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③本段的结句是有针对性的,齐宣王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所以孟子又借机向他宣传“王道”,劝他通过“与百姓同乐”的途径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上述要点都可以在讨论中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个别地方由教师作补充。讨论后再将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层:点明谈话内容。

第二层:两幅不同的图景:“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

第三层:能“同乐”则能“王天下”。

第二课时

一、归纳。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2、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孟子的谈话艺术表现在,善于借题,因势利导。他知道齐王“好乐”一事,就采取主动,询问齐王是否有这件事;待齐王说出“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立即称许他,说“好乐”可以治国,而在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并无差别,这就引发了齐王的兴趣。至此,孟子仍不说出本意,却先问齐王两个“孰乐”,让齐至自己说出。

3、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4、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关于本章主旨,可以确定为“国君必须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这是孟子“乐以天下,优以天下”思想的体现。

二、有关字词句:

1、古今异义:

A、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兄弟:古代指兄和弟;今指弟弟或说话人的谦称。

B、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至于,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今常用作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2、词类活用:

A、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例: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B、(1)、今王鼓乐于此(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演奏) 例:吾王之好鼓乐

(2)、何以能鼓乐:名词“鼓”受能愿动词“能”的修饰,用作动词:弹奏。

(3)总结“鼓”: 一鼓作气(击鼓);微风鼓浪(振动);今王鼓乐于此(演奏);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C、则王矣: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D、举疾首蹙:疾,名词使动用法:使……疾,使……痛。蹙,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蹙,皱。

3、句式:

A、被动句

暴见于王:介词“于”引入行为的主动者“王”,表被动

B、宾语前置句

好王何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以上三个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分别做“如”、“以”的宾语,前置。

4、介词结构后置:

A、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明确:介词结构“以好乐”放在动词“语”后作补语,相当于“把”。

B、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明确:介词结构“于此”放在谓语“鼓乐”或“田猎”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明确介词结构“于此极”放在动词“至”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5、固定结构:

暴未有以对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好乐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怎么

[1]

庄暴见孟子① 篇五

邓浩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2)、(www.chayi5.com)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3)、掌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 :文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 。

教学过程 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切分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可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可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容易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味、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该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掌握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交流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经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有趣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而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从十六岁开始”,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须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积累。

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珠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二、重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

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4、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6、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化解: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孟子》中优秀的地方。而精炼的语言在文中主要是指那一组描写齐王娱乐、田猎的词语,那是一组经过提纯的生活场景的概括,比如,“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是语言运用上的精彩之笔。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就值得后学借鉴。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论仁政重民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後察之; 见可杀焉,然後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後可以为民父母。

2、《孟子》中与本文内容相近的段落

(1)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麂鹿攸伏,麂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

(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後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3)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1)简史

史前时期:先民们不仅早已具有关于音乐的审美意识,而且也发生了关于音乐起源及其功能的种种想象,他们认为音乐起源于对自然、风、气的模仿,音乐的功能是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战胜敌人。这些看法都在当时的宗教和神话中出现,成为后世文明社会中音乐思想的胚胎和萌芽。

西周时代:这时,统治阶级已经把制礼作乐当作中国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先秦诸子之前:这时普遍流行的是音乐多功能说,认为音乐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不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和万民以致百物”的功能。其次,还发展了关于音乐特征的“和谐”说。这时,已经开了儒家音乐家思想的先河。

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发展已经达到了极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礼乐思想”。这以后,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大多陈陈相因,基本停滞,罕有发展了。这一时代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音乐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出现的音乐美学著作有《吕氏春秋》、《礼记·乐记》、荀子的《乐论》和孔子的一些言论。

(2)孔子的音乐观: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有音乐实践经验和音乐修养,他从音乐方面整理过《诗经》,“使《雅》、《颂》各得其所”。他认为礼和乐都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二者相辅相成;还认为音乐能起教化作用,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对音乐的内容,他强调“善”,对乐舞的形式,他强调“美”。对郑国的民间音乐,他认为放任而不合礼所要求的中和准则,说“郑声淫”,对优秀的民间音乐,如《关雎》,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相传是虞舜的乐舞《韶》,他认为“尽美矣,又尽善也”,所以,竟然陶醉得“三月而不知肉味”,但对于鲁国大夫季氏使用天子才能观赏的“八佾”舞(64人表演),他就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这是把乐看得与礼一样严肃。

总结起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下:

A、主张给音乐贯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的精神;B、提出了“尽善尽美”说,第一次把音乐审美的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的高度;C、强调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将音乐置于突出的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D、第一次对音乐艺术的逻辑给予形象的描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热烈状);从之,纯如也(和谐状),曒如也(清晰状),绎如也(不绝状),以成。”E、打破了以往音乐观所通常具有的宗教束缚,在他的音乐思想中,不再给宗教以任何地盘(“子不语怪力乱神”)。

(3)荀子的音乐观:荀子的音乐思想,继承了孔子的若干论点,并经过发展改造而形成法家的音乐理论。

荀子认为人们需要音乐,这是人情所不免的,但是为了防止音乐陷入邪乱,必须“制《雅》《颂》之声以导之”,“感动人之善心,使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他反对“淫声”、“夷俗邪音”和“郑卫之音”,他要求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把音乐的社会功能提高到政治功能。

他又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庄肃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还说:“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比孔子又进了一步,把礼乐都作为专政的工具,显示出法家的精神。

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一篇音乐美学专论《乐论》中,其大意为:A、以音乐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说与“中和”的审美标准说为中心,将礼乐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理论化,并坚持了无神论的立场。B、提出了以“理”(礼)节“情”说。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但人的情感如不以“礼”约束,必然导致混乱。C、他还提出了音乐的“享乐”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情欲的合理性,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附:《乐论》(节选)

间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事政,其极一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赠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言知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则相亲,异是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性循环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备明,天地官矣。

(4)其他学派的音乐思想: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的理想是回到人类的最初状态,即“至德”之世。他们认为,那至德之世,民性素朴,既无礼乐也没有君子、小人之分。等到有了礼乐,世界也便产生了对立,人们也就有了争斗心,人世间原有的纯朴之美便遭到破坏,因而他们反对人为,否定礼乐。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他著有《非乐》篇,他从小生产者的狭隘的立场出发,认为搞音乐浪费人力、财力,妨碍生产,极力加以反对。当然,道家、墨家的这些代表人物也都是懂得音乐艺术规律的人,“大音希声”、“至乐无乐”这样一些有关音乐的名言都是出自他们之口。

4、语言学习

前置句: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夫子之谓也/何以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良人未之知也///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加线词为宾语)

后置句:何以异於邹敌楚哉/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申之以孝悌之义/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加线部分为后置状语)

句间关系: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果关系)/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假设关系)/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转折关系)////

固定句式:盖亦反其本矣。(由“盖”引导,相当于“为什么不……?”)/惟士为能(“惟……为……”格式)/吾如有萌焉何哉!(“如……何?”格式)////惟弈秋之为听(“惟……为……”格式)////

省略句:将以衅钟(“以”字后省略“之”字,代“牛”)/

被动句: 他日,见於王(“见”表被动)//

判断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者,……也”式///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也”式)////

5、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与《齐桓晋文之事》的比较,进一步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参考答案详见“重点难点化解”

二、运用对比提示矛盾,阐发观点,是《孟子》散文的特点之一。此题所提供的资料中,对比手法非常明显。同时也能对以前读过的有关章节加以复习,。参考答案详见“重点难点化解”中的“5、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文运用对比的例子还有:(1)独乐乐/与人乐乐(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3)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4)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5)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三、1、大王对我说他喜爱音乐。2、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3、现在大王与民同乐,就可以统一天下了。4、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找大王您诉说。5、我们的大王恐怕没有什么疾病吧!

四、此题为选做题。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一点古人的音乐观,增加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参看“相关知识补充”的有关内容。

●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王语( )暴以好( )乐( ) 独乐乐( ) 管籥( )之音疾首蹙( )頞( ) 庶几(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其庶几乎! 庶几:---------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语:--------诸:---------

C、未有以对也 对:-------

D、举疾首蹙頞 頞:------蹙:--------

3、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C、今王鼓乐於此

D、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例:举疾首蹙□而相告

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D、聊举数人以训汝

例:今王鼓乐於此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声如洪钟。

C、噌吰如钟鼓不绝。

D、顾谓御史书曰:秦王为赵王鼓瑟。

4、下面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B、今王田猎於此

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D、直好世俗之乐耳

5、辨析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A、直好世俗之乐耳 句式:--------------译文:----------------------------------

B、他日,见于王 句式:--------------译文:-------------------------------------

6、“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A、我并不是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只是爱好现在的流行乐曲罢了。

B、我并不是能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特别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

C、我并不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特别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

D、我虽然也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更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罢了。

7、《庄暴见孟子》节选自《 ------------------------》,产要记叙了孟子与-----------关于---------的谈话。孟子根据齐王对音乐的爱好,与之探讨“--------------、-----------、-------”的话题,巧妙地劝说齐宣王要“-----------------”。

8、为什么“ 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会“举疾首蹙頞”?

答:

9、“王变乎色”的原因是

A、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B、认为孟子不该揭他的痛处,而感到愤慨。

C 、面对孟子的发问,为自己“直好世俗之乐”感到羞愧。

D、面对孟子的发问,以为孟子不能理解自己而生气。

B层级检测题

10、“今之乐”与“古之乐”相同吗?孟子为什么对齐王说“ 今之乐犹古之乐”?

答:

11、请写出根据下面语段概括的成语。

A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C、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弱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D、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E、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阅读下文完成12——19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於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诸侯能荐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 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 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孟子》)

12、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谆谆然命(命令)之乎?B、以行与事示(显示)之而已矣

C、践(登上)天子位焉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接受)之

13、下列句中的“暴”与“暴之于民”中的“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又槁暴,不复挺者B、性行暴如雷C、暴霜露,斩荆棘D、忠义暴于朝廷

14、另点词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中“相”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牖其前以通明B、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C、军中皆不敢以说书目敬亭D、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与“天下诸侯朝觐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勇气闻于诸侯B、缚者何为者也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D、石之铿然有声者

16、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是

1/大夫能荐人于诸侯, 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

A、大夫可以向诸侯推荐人,却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的职位授予他。

B、大夫能够将人才举荐给诸侯,却不能使诸侯还给他一个大夫。

2/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A、大意为天的视听由民的视听决定。

B、大意为天的视听由民的视听表现出来。

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2/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

18、文中说舜有天下,不是尧给的,也不是篡夺的,而是天给的,从全文内容看,舜的天下实质上是谁给的?请用原文句子证明。

19、从本文看,孟子理想的天子应具备怎样的才干?(用文中句子回答)

附:参考答案

1、y h o yu l yu c j 2、A、差不多B、告诉,“之乎”的合音,义为这样的事吗?C、回答D、收紧,缩着,鼻梁3、B/C/D4、C5|A、介词结构后置,大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B、被动句,另一天,孟子被齐宣王召见6、A7、《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好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民同乐8、君王沉缅于“独乐”“与少乐乐”的安乐享受,必然会荒于国事,另重对百姓的盘剥,繁重的税赋徭役将给百姓造成“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灾难,因此,百姓闻乐色变、“举疾首蹙頞 ”9、A、C10、“今之乐”指齐王所好的“世俗之乐”,“古之乐”指先王所好的治国之乐。从内容上讲,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若能与民同乐,无论是“今之乐”还是“古之乐”,都能达到施仁政,“王天下”的目的。孟子从这个角度立论,所以对齐宣王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其目的是要奉劝齐宣王“与民同乐”,施行仁政。11、A、舍生取义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与民同乐D、妻离子散E、疾首蹙頞12、A13、D14、B15、D16、AB17、打官司的人不到尧的儿子那儿去而到舜那儿去/如果住尧的宫殿,逼走尧的儿子,那是篡位。18、实质上是人给的。“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19、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 是民受之也。

作业 :熟读该文;

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 预习《杜甫律诗五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庄暴见孟子》,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1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