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比较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图片)这些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平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体位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过渡语)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互相平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过渡语)师:为了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大伙动动手来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如果我只给你细木条和橡皮泥,该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渡语)师:你们刚才都说到了长、宽、高,请问同学们谁愿意带上你们的作品上台给大家指一指长、宽、高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习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 练习五 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三班,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全册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本教材由众多数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学科专家、特级教师、教研员及一线骨干教师编写,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

三、教学总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通分的方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正确地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简单的统筹法和优选法。

6、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7、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8、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9、结合具体实例,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方案。

10、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11、了解数据的描述可能产生的误导。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单元(组)教材分析

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

二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在以后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单元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一定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

四单元是第一学段“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五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预算打下基础。

六单元是在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后安排的。

七单元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

八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度,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 篇四

一 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485m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52m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6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xx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xx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