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寻隐者不遇》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寻隐者不遇 篇一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深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

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寻”、“隐”、“者”。

3.全班小朋友跟教师读课题。

4.教师简单地解释题目的意思。

5.教师导入:诗人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却遇到了一个小男孩。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松树下。

3.引导想像:想一想,诗人会部男孩什么呢?

4.教师导入:男孩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古诗读一读。

三、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跟录音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读,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5.全班齐读。

6.学习生字。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小朋友自由识记,可以和其它小朋友音商量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4)反馈识记生字的办法。

(5)小组开火车去拼音检查认读的情况。

四、读懂诗意,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童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童子对诗人说了什么吗?

4.角色表演当时的情境,在表演中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五、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互相督促。

2.教师指导学生读。

3.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词语。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指名读古诗,其他评议。

2.集体读古诗。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4.抽查生字的认读。

5.开火车读生字词,巩固生字。

二、背诵古诗,鼓励积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计,集体评议。

3.学生跟老师有感情读。

4.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诵,看看谁背诵得又快又好。

6.鼓励学生这时候课余时间多收集、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说一说第个字书写的注意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互相交流、评价。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书写本课生字。

寻隐者不遇 篇二

设计理念:

1、体现快乐作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想像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2、抓住“问答”,反复演练,突出教学的层次性,逐步推进,达到不露痕迹的写法指导。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改写的方法。

2、通过改写古诗,领悟古诗文字简约而内涵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背诗,介绍作者。

1、 利用课件,展示图片。画面的内容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在松树下面交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首古诗描绘的情景。

学生说出是《寻隐者不遇》后,就由他(她)带领大家一起背诵。

背诵后屏幕上显示出诗文。

2、 请学生谈谈对作者贾岛的了解。

(贾岛,唐朝诗人,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为僧,遇韩愈后还俗。他以推敲文字著称。)

请学生讲讲关于“推敲”的著名典故。

二、讲述诗意,深入探究。

1、喜欢推敲文字的贾岛用区区20个字,讲述了他寻隐者不遇的经历。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我在松树下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采用了“问答体”,谁问?(贾岛。)谁答?(童子。)

问的话写出来了吗?(没有。)

贾岛曾写过这样几句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让我们都来当他的知音吧,我们一定会体会到他这首诗的妙处。

让我们从童子回答的三句诗,来推想贾岛是怎样问的。

“言师采药去。”——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即“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去哪里采药呢?即“采药在何处?”

“云深不知处。”——到底在山的哪个地方?即“山中何处寻?”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明确诗中隐含着三番问答,共六次对话。老师以诗人语气来问,学生一起接作答的诗句。

三、反复演练,循序渐进。

1、一“问答”,熟悉内容。

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练习分角色问答。

2、 二“问答”,体会情感。

指名上台表演“三番问答”。

表演后,老师通过采访“贾岛”进行点拨:

①当你听到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扮演贾岛的学生可能会说:“唉,真不巧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采药的目的想像隐者的为人,他隐居山林仍不忘利用自己的医术造福一方。这无疑是贾岛敬仰隐者的原因之一。在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后,再请“贾岛”说说心里话,表达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②当童子指着眼前这座山,说就在这座山里的时候,你的心情又变得怎样?

(又生出了一丝希望。)

③当听到童子说他也不知道师父在什么地方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彻底失望)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小节:三番问答中,贾岛的情感也起起落落,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而后变得失望,后来又产生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了。

请这两位同学再次表演“三番问答”。“贾岛”的语气要反映内心情感的变化,可以加上自言自语。

3、 三练“问答”,具体描述。

这次换两名同学表演,由其他同学添加提示语。提示语要描写出人物神态、动作或讲话的语气。提示语的位置还要有所变化,可以在人物语言之前,可以在人物语言之后,还可以在人物语言中间。

四、聆听音响,想像环境。

1、 我们再来看看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松、药、山、云)

2、从这些景物你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味景物具有象征意义,能衬托隐者的高洁、飘逸的品格。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一段带有鸟鸣声的自然音响,让他们展开想像,还仿佛看到什么景物。

简单描述自己想像的自然环境。

4、说一说作文在什么地方可以加进景物描写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可以加在文章开头、结尾或童子说到“就在这座山里”之后。景物描写不但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烘托诗人来时喜悦、急切的心情,还可以暗中衬托隐者的品格。)

五、自由表达,改写古诗。

1、通过刚才的想像,我们可以把这篇20字的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改写时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哪些内容呢?

(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心理以及景物描写。)

2、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自己那支小神笔,寻觅着诗人的足迹,开始你快乐的创作之旅吧。

学生动笔完成习作。

六、朗读作文,共同评赏。

1、 可由观众点播,也可自告奋勇,同学上台朗读习作后,师生共同评赏。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文,关注对话描写的几种不同句式的标点使用情况。

2、修改作文。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来自第一范文网。

《寻隐者不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

2.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幻灯(或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引入课题,解释“寻隐者不遇”诗题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偏僻的山野。诗题的。意思是: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没有遇到。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曾任长江(今四时省蓬溪县)主薄。他以苦吟著称,“推敲”的典故,就是从他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而来。

二、范读课文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

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二、导读全诗,逐行理解

1.指名试读,教师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精讲。

先解释难理解的词:童子: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又多又深。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指在松树底下。言,说的意思。采,采集。这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就在,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这句的意思是: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三、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四、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点拨: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2.朗读指导:

诗题“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六、课堂练习

1.用生字组词。2.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参考

5寻隐者不遇

地点 人物 对话 内容

? ? ??松树下面 我 问 你的师傅在家吗?

童子 答 他采药去(了), 云深(雾大)不知(去向)。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寻隐者不遇》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_____,采药去。只在此山中,_____。

寻隐者不遇 篇五

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农村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见识不够广泛,表达欲望不强。特别是刚刚从完小来的那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设计理念: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非常失望的这件事,教学时我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初读,读顺,读出诗的味道。二是细读古诗,理解诗意。先帮助学生采用多媒体理解“云深”的意思。再创设情境,想象贾岛和童子会说些什么,并表演,其实就是让学生说诗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为了使学生能感受都隐者的正直、高大、心怀百姓的形象,我将诗中的景物与隐者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很容易体会隐者的心怀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不光让学生理解了题意,而且也为这首诗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设计意图]:三遍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达到的要求来做。

3、 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 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设计意图]:古诗的停顿并不是句句停顿的格式都一样的,有些故事要根据意思来停顿。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别,让学生根据句意来停顿,无形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 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www.chayi5.com)

[设计意图]:多媒体插图的展示,创设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情境中,为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3)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4)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的每一个人,将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之中了。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教师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 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5、多媒体出示,总结回顾。

这就是诗中的隐者啊,他像松树一样(     ),像白云一样(     )。他去深山采药,救死扶伤,他心里装的是(       )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萨!

[设计意图]:对诗中景物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隐者的内心。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成一篇300字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隐 者

满怀希望       正    直

失    望       高    大

一线希望       纯    洁

彻底失望       心系百姓

教学反思:

这首诗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结果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古诗的难点。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说出“山”的“高大”、“云”的“纯洁”,“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着学生思考:这些景物与隐者有什么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隐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这些是为了什么?隐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令诗人如此的仰慕?指导学生把隐者与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点相结合,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隐者的正直、高大、纯洁、心系百姓的形象了。

寻隐者不遇 篇六

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篇七

佚名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

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寻隐者不遇》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