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课堂教学教案实录(优秀3篇)

发布时间:

教学目标:学习追寻行文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月迹》课堂教学教案实录》,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月迹》知识点积累 篇一

七、月迹

1、解题。【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2、关于线索。【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

3、月儿象征什么?【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

4、寻月象征什么?【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

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无数为什么,总想探究一番2、寻月就是寻找美好和希望,找到了月亮,就是拥有了美好和希望,内心踏实、满足了;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6、主题。【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对月儿的描绘)】

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11、如何解释文中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儿?【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月亮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那就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在在孩子们内心扎下了根。】

12、这句话如何理解“奥,月亮是这么的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1、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2、它指月亮,说明月亮之多3它不可以改成你,如果改成你,则说明了你如何拥有月儿,遇上句意思不符合,上句话指:月亮很多。】

《月迹》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品味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在我国人民的情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更是把月亮当作歌咏的对象。

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咏月的诗句。(学生回答)补充咏月诗句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诗人眼里,月亮是美好的象征,寄寓着人们丰富的情感。那么,在一群孩子的眼里,月亮又会是怎样的情形,他们对月亮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媚自然。

代表作有《浮躁》《秦腔》等。《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2、读准字音并解释词语面面相觑.倏.忽袅.袅嫉.妒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月亮都出现在了哪儿?

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沙滩月

3、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月亮的的语句、语段吗?画出来,读一读,说说每处月亮的特点。

(明确)镜中月:变化

院中月:明亮皎洁

杯中月:稣酥地颤的满圆河中月:到处都有沙滩月:印章

四、品味语言

在你读课文的时候,文中有哪些描写月亮的词语吸引了你?又有哪些语句带给你别一样的感受?

(一)叠词

1、款款:缓慢、优雅、不打搅人、知人情意。

2、玉玉:温润的质地、晶莹剔透的色彩。

3、淡淡:嗅觉写月宫给人美好感受。

4、痒痒:触觉写月宫给人美好感受。

5、酥酥:既形象地写出月亮浸在甜酒里松软的形态,也富于月亮使人怜爱的情态。

特点:生动形象、音韵流畅、赋有人的情感,充满童真童趣。

(二)物我合一的境界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

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月宫感受:嗅觉——淡淡的气息触觉——痒痒的感受

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人间所见:光——玉玉的、银银的、晶莹剔透树——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

花——累累的骨朵月——大、圆

(三)童真童趣的语言月亮是我所要的月亮是个好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

五、体会文章主旨

思考:

1、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出现在什么地方?

贾平凹笔下的月亮都出现在哪些地方?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天山、松林、大海、春江)

(镜子中、院子里、酒杯中、河水里、沙滩上、甚至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掀刃儿上,我们的眼睛里)

2、同一轮明月,你感觉在贾平凹的笔下和古人的感觉一样吗?

···孩子们寻找月亮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了没有?

(1)心迹——失望、嫉妒争执、奇、满足(2)“月亮”——象征美好事物(3)月迹——美好——心迹

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寻月过程,其实就是展现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现孩子们因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心灵的过程。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孤独)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冷)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思念)张若虚: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惆怅)

六、总结:

孩子们对明月的感受之所以与那些诗人不一样,在于朝代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没有诗人那么复杂的情感。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看到的事物就是美好的。孩子的心灵,是一片纯净美好的世界,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呵护。做人要有童心,做事要童真,我们的生活才美好而富有情趣。

月迹教案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

《月迹》见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七课。学习本文,最终应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先整体感知寻月的过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②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搜集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月亮相关的诗文;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可以从内容、主题、语言等角度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寻月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把握课文主旨。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月出于东山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认识作者(由学生介绍为主)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读课文,读后交流。)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脱离课本说说寻月的过程。

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有桂树,还有人。

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读课文,答记者问

1、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将每人提的问题先在组内解决(可不全部解决)。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

3、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予以解答。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道:“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6、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1、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神奇,他们对大自然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2、一轮圆月挂在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3、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

4、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讲故事的奶奶其实也在关注着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来了”,让孩子们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们“快出去寻月吧”;是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给了孩子们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当孩子们为月亮而“争执”时,是奶奶给每人倒一杯酒,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这简直是一个非凡的创意;最后还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引领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5、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写离人赏月,而是写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6、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弥漫着鲜活的、纯真的孩童气息。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在孩童们那里,月亮运行“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

五、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写作特点:

①线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丰富而深刻

六、课后学习

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月迹》课堂教学教案实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1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