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乐游原》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商隐《登乐游原》赏析 篇一

李商隐《登乐游原》赏析

读唐诗,读李白的诗,让人畅快,读到的总是一种华丽、一种豪迈、一种开阔。一种大气魄始终洋益在李白的人生世界之中。而到了晚唐就大不一样了,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中读出来的是另一种滋味,另一种感情,另一个世界。

大唐盛世,经过“安史之乱”以后,李白与武则天、唐明皇、杨贵妃一样,其故事已经变成了传奇,到了杜甫的晚年、白居易时代,已成为对繁华盛世的回忆,而到了李商隐的时代,大唐的繁华盛世只能成为追忆了。

再伟大的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也都离不开时代的烙印,生活在进步繁华的社会中,创作出的作品与对繁华回忆之时,所创作出的作品是不同的,那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状态。

当然,晚唐与后唐有着相同之处,同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好作品倍出的时期。李商隐就是这个时期中最出色的诗人。

李商隐(813-858)唐代文人。字义山,号玉溪生,今河南沁阳人,837年中进士。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坛大家,他和其表兄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为“三李”可见名气之大。

大唐诗坛是一个万花齐放的时代,一部全唐诗中就录有著名诗人两千四百多人,这之中能称得上是伟大诗人的,除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之后,李商隐也可当之无愧的算在其中。他的诗文:构思新奇、风格丽,特别是一些优美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富于哲理,风格独特,优美动人,催人泪下,广为传诵。对后世影响很大,就是在现当今,也是青年男女钟爱的读物,他的一些千古名句,至今耳熟能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昨夜星辰昨夜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些诗句已经成为后人的口语、俗语、成语或者是文章引用语。

本人阅过多种有关记载他的文献和野史,李商隐由于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家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他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少年丧父,本人遭逢种种的不幸。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在拼命抗争。也曾当过县尉等小官。他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对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控诉之记录。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他总是同情那些失势被整之人,可现实又使他陷入了当时“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这就注定他一生很不得志,受人排挤,潦倒终身,死时年仅46岁。

晚唐诗歌,在前辈耀眼的光芒之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就是李商隐却再一次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后人非常熟悉的,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写成的五言绝句《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西汉时所建的乐游苑,故名。唐时在长安城内,人们节日游览胜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大雁塔东北。

向晚:傍晚。向将近、接近。

意不适:心情不舒[www.chayi5.com]畅。

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大唐盛世时的游览胜地。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向晚意不适”,描写心情上的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白天过完了,心里有点不舒服,一种说不出理由的苦闷。

“驱车登古原”,心里闷得慌,不舒服,怎么办呢?那就出去溜达溜达吧,也好好疏解一下愁绪。于是就驾车转到了这个当年人们喜欢来的。旅游胜地----古原。

过去的繁华寻找不到了,眺望着广阔的郊外大平原之上,眼里看到的是红彤彤的晚霞、灿烂的夕阳,非常的美丽,觉得真是“无限好”。

夕阳能无限好吗?无限,是诗人的向往,也是理想,希望这个“好”是无限的。夕阳的确很美、也非常灿烂,但终归是快要入夜的时刻,接下来就是黑暗了。诗人非常明白这个理儿,所以下一句才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句。

再好的生命,在其没落之时,华丽只是虚幻的。李商隐是伟大的诗人,他没有讲自己的命运,而是描写出了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诗人的心情是无奈的,一个繁华盛世的没落,个人是无力回天的,只是觉得哀伤,对其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和惋惜。

诗中三四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是后代文人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其画面是这样的:余晖映照,红霞满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其实这首诗在艺术上并不完美,字词不押韵,读起来也不是很上口,但是她流传甚广,被众人喜爱。想一想一千一百多年的时间中,有多少文人墨客的诗篇文章早已化为灰土,但是李商隐这二十字的小诗却连一个字也没有被磨损。这又应了那句话,一首好诗,不一定每句都要好,有一个画面让读者难忘,就已足够了。

《乐游原》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四、课型

新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吗?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李商隐的什么作品?教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李商隐《登乐游原》注解 篇三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登乐游原 李商隐 篇四

登乐游原 李商隐

乐游原⑴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⑵,驱车登古原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⑷。

注释:

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 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参考翻译: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创作背景: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844)、五年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近黄昏'也。”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 篇五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

【原文】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不适:不悦,不快。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思想感情】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乐游原》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四、课型

新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吗?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李商隐的什么作品?教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乐游原》教案 篇七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②积累一些相关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并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古诗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具准备:课件。

四、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五、 板书设计:

乐游原

不适→ 登古原

触景生情

夕阳美好只近黄昏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学生观看古诗朗读录象,引入课题《乐游原》。

2、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乐游原》。

(二)初读感知:

1、 齐读古诗。

2、 四人小组交流预习时对古诗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交流字词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① 解题:《乐游原》又作《登乐游原》。

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为京城士女登高游乐胜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② 向:接近。向晚:傍晚。

③ 意:心情。不适:不悦,不舒畅。

④ 驱车:驾车。

⑤ 古原:即乐游原。

4、 指名交流诗句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傍晚,我觉得心情不太舒畅。于是, 驾车登上乐游原。远处的夕阳多么美啊!只是此时已将近黄昏,再美的夕阳也要落下了。(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

5、齐读古诗。

(三)深入探究:

1、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老师送(转载于:乐游原教学设计)给大家的读书名言吗?——(引导学生回忆)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刚才我们用第一只眼睛读了李商隐的《乐游原》,现在我们一起尝试用另一只眼睛再深入品读《乐游原》。

2、 自读古诗,想想自己对古诗还有哪些疑问。

3、 出示参考质疑:

① 诗人李商隐为什么感到“不适”?

(提示:你平时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到“不适”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②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只是指眼前的夕阳吗?还可以有其它哪些理解呢?

4、 小组交流探究:将自己的质疑与小组同学交流,汇总,再尝试探究问题的。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

5、 播放音乐,小组代表谈谈探究的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相机给予指导: ① 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2—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他幼时随父到浙江。 9岁父亲死去,奉丧侍母归郑州。25岁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政治上牛、李党争剧烈,他被卷入旋涡,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困顿失意。在诗歌成就上,他与杜牧齐名,是晚唐的重要诗人之一,又称“小李杜”。

② 写作背景: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泾源节度使王茂之的器重,王茂之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在官场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在他失意时写下的。

③ 前人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看法:有人认为夕阳是穷途末路、悲观的感叹;也有人认为正因夕阳短暂美好,因此诗人要热爱生命、执着人间、珍惜美好的时光,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因为当时是唐代后期,还有人认为诗中“夕阳”指的是唐朝,那是诗人对盛唐的追忆和对晚唐逝去的惋惜。(学生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理解,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

6、 播放古诗朗读,学生闭目体会诗境。

7、 有感情朗读:指名读,再齐读。

8、 融会背诵。

(四)总结拓展:

1、过渡:《乐游原》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哲理诗。李商隐驱车登上乐游原,慨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历史上,也有许多充满哲理的古诗。

2、拓展:出示一些哲理诗,齐读——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拓展二:李商隐的其他诗歌,齐读——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五)作业:

1、 将你对《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理解画成一幅画。 2、 上完《乐游原》,我的收获是:

3、 积累并背诵你喜欢的李商隐的诗歌。

李商隐《登乐游原》原文 篇八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教学设计 篇九

李商隐登乐游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古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地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与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深沉情感。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两首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乐游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出阅读的兴趣

师:曾经有一位诗人,在乐游原上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历史名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跟随他去乐游原一起感受那份夕阳之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是李商隐的《乐游原》。

2、读题,解题,乐游原:一个地名,在长安城南,是唐朝著名的游览地。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全班齐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驱”的读音。

3、教师出示向晚的意思:傍晚,意不适:心情不好。

4、学生结合图片与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大意。

5、全班交流学生的译文,在整理学生译文的基础上,形成译文结果。

译文;诗人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过渡: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们再一起好好品读一下这首诗,好诗就像好茶,越品越美,而这种美需要我们自己发现。

三。研读感悟

1、知诗人

(1)师: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师要求学生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景色美,悟诗人愁

1、师:当诗人站在这唐朝的最高地——乐游原,他看到夕阳染红了天空与大地,万物都洒上了光辉,景色十分优美。(教师出示夕阳的照片,渲染意境) 提问:这样的美诗人是怎么来表达的呢?(夕阳无限好)

2、师:风景这么美,诗人却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呢?(只是近黄昏)

师:这一个“只是”是诗人内心的。无奈,那为什么诗人看到美景后,内心却涌动起了无奈呢?

师向学生介绍李商隐的个人经历: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经历着国运将尽之愁,同时由于当时党派间的斗争,他的个人抱负无法施展之愁以及对人生衰老的自然规律的愁。

师:那么多的愁渗透到一起,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乐游原》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1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