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教案【6篇】

发布时间:

《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学习他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6篇《《不懂就问》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不懂就问》 篇一

【学习导航】

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能正确书写;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碰到不懂的问题要问。

【应知应会】

1.读拼音写词语、句子。

liánɡ hǎo  yǎnɡ chénɡ  sī xiǎnɡ    wū yā

(   ) (    ) (   )   (  )

sūn zhōnɡ shān xué xí hěn rèn zhēn.

xué xí shí yào duō sī duō wèn.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词。

刂( )(    )        讠 ( )(    )

( )(    )           ( )(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流利地(  )  认真地(   ) 仔细地(   ) 厉声地(   )

【综合练习】

4.填一填,选一个词语造句。

一声不响   一字不错   一( )不( )  一( )不( )

(      )

【开放探索】

5.学习时遇到困难,我会

6.有关学习的格言警句可真不少,我最喜欢的是

我现在正在读_______这本书,一共____页。今天我读到了___页。我最喜欢的词或句子是________。

好习惯之一: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答案:

1.良好  养成  思想  乌鸦  孙中山学习很认真。  学习是要多思多问。

2.利(流利)  刚(刚才);识(认识)  诵(朗诵)

3.流利地背  认真地听  仔细地讲  厉声地问

4.一丝不苟  一尘不染  造句略

5.略

6.略

《不懂就问》 篇二

教学课题不懂就问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读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  自主阅读,粗知文章的主要内容3、  学会利用工具书,联系图画或请教他人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教学重难点认读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会利用工具书,联系图画或请教他人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挂图教    学     过        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简介孙中山,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互动识字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四、指导书写,巩固字形1、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2、  相机表扬收集资料的学生3、  简介孙中山4、  板书课题1、  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2、  小黑板出示子都要求3、  巡视辅导,照顾个别学生4、  检查自读情况5、  组织猜字游戏1、  指导朗读,注意将课文读流利2、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字形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生字并提示写字的姿势1认真看图,认识孙中山2课前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孙中山3读课题1、  听读课文2、  听要求,读要求3、  按要求自读课文,同桌互抽读生字,小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桌。4、  全体、小组、个别认读生字,互相纠错;个别轮读课文,互评。5、  猜字游戏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流利,边读边想,从课文里我们知道了什么。2、  自由说互记生字,练习写字养成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了解孙中山,为学习课文打基础。自读课文,自主识字,互动学习游戏激趣,巩固生字整体感知,了解大意自主分析字形,养成乐写,爱写的好习惯教学课题不懂就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自主阅读,自主提问,在课文中积累词语与同伴分享学习的快乐自主提问,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重难点自主提问,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小黑板教    学     过        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合作学习,读懂课文二,交流收获,加深理解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四、名言积累,拓展学习五、教学效果评价1,   提出朗读要求2,  提出小组学的要求,不懂的问题打上记号3,  进行学法指导4,  组织学生善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   学了课文,你学到了什么2,  读了故事,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知道的3,  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怎样做?1我们学了课文知道孙中山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课文呢2重点指导6自然段3指导学生养成带着体会读课文的好习惯。1、  参与小组展示。2、  出示收集到的名言。1、  指导学生抄写词语。2、  摘抄好词佳句。3、  齐读课文。4、  可能提出的问题:“私塾”“戒尺”“厉声”为何要壮着胆子?先生为什么厉声地对他说话?5、  小组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全班汇报交流。6、  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引导哪些问题是需要弄明白的?哪些是重要的?1、  谈谈自己对“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的理解。2、  交流讨论1、  用心体会,感受孙中山先生的情感,并读出自己的理解。2、  体会朗读。3、  懂得用心朗读体会,边读边想。在小组内交流名言学生抄写。养成互助交流、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合理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讨论。交流互助养成习惯。朗读感悟,体会课文重点。交流中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巩固积累。

小学二年级语文《不懂就问》原文 篇三

孙中山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一天,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天天学的功课。先生在他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读了几遍,很快又背下来了。但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解吗?”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鸭雀无声。

先生拿起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学问,学问,不懂就问。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的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懂就问》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识记11个生字;正确书写“懂、念、段、糊、涂、晃、呆、雀、厉、漏、详”11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学习边读边思考。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

3、正确朗读课文;说一个“不懂就问”的事例。

4、明知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识记11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懂得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在古时候,人们把学校称为“私塾”。

1、 板书并学习:私塾

师:以前,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呢?

2、 出示第二小节。

3、 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的话,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4、 揭示课题:39、不懂就问

5、 学习生字:懂

过渡: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重点指导:

糊涂:“涂”在词语中念轻声。

详、段:复习三拼音

霎:注意读准翘舌音。

3、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师:那时候在私塾上课,先生从来都是让学生读、背课文,至于书里的意思,从来是不说的。可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就向他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1、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肯问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1)教师引读第3小节。

(2)理解“壮着胆子”的意思,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1)板书:

同学们:吓呆了、鸦雀无声

老师:拿着戒尺、厉声

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讲得很详细

师:老师为什么没有打孙中山?(因为孙中山一字不漏地把课文背了出来。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2)随机指导:

鸦雀无声: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鸦雀无声”的含义。

厉声:区分“厉”和“历”

一字不漏: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漏”字,生书空,再在田字格里描写一个。

戒尺:查字典理解。

4、朗读课文4-8节。

师: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的呢?

5、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齐读句子。

(2)男女生轮读句子。

6、 明白道理: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不懂就问》 篇五

课题不懂就问课的类型新授日期 主 备 人周洁自我参与程度80 % 预设目标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8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和临写“私”等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学习边读边思考: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 3、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修改内容用红色) 环节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体现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四、复习巩固,课外拓展                       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在古时候,人们把学校称为“私塾”。 1、 板书并学习:私塾 师:以前,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呢? 2、 出示第二小节。 3、 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的话,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4、 揭示课题:46、不懂就问 5、 学习生字:懂 过渡: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重点指导: 糊涂:“涂”在词语中念轻声。 详、段:复习三拼音 霎:注意读准翘舌音。 3、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 师:那时候在私塾上课,先生从来都是让学生读、背课文,至于书里的意思,从来是不说的。可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就向他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1、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肯问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1教师引读第3小节。 2理解“壮着胆子”的意思,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1板书: 同学们:吓呆了、鸦雀无声 老师:拿着戒尺、厉声       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讲得很详细 师:老师为什么没有打孙中山?(因为孙中山一字不漏地把课文背了出来。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2随机指导: 鸦雀无声: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鸦雀无声”的含义。 厉声:区分“厉”和“历” 一字不漏: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漏”字,生书空,再在田字格里描写一个。 戒尺:查字典理解。 4、朗读课文4-8节。 师: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的呢? 5、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6.明白道理: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1、 用游戏的方式巩固生字新词。(游戏自定) 2、说话练习:说一个“不懂就问”的事例,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3、拓展作业: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指名说。   自由交流。                     齐读课题       自学。     请读。 自由交流   请读,小老师带读。 书空。     找朋友。   开火车读,比赛读,去拼音读。   读,标,核对。 交流。         师生对读。   师生配合说话。     读文,思考,交流。                                     师生配合读文。 齐读句子。 男女生轮读句子。           指名说 ,点评,指名说 大组交流       由于“私塾”这个词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由学校这个话题引出“私塾”,然后自然导入课文。这样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www.chayi5.com≥                         在读熟、读好句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目标达成度 未达成相应措施参考资料板书设计不懂就问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同学们:吓呆了、鸦雀无声                        不懂就问 老师:拿着戒尺、厉声                   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讲得很详细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 篇六

一、激情引趣,步入课题。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了解孙中山。

2、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看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我分析字的意思,认识“诵”。背“诵”要说话,所以“诵”是言字旁。“拿”,人要用手“拿”,所以“拿”的上面是“人”下面是“手”。

生:我用的方法认识“既”字。

生:“原”字我不会,我问了我的好朋友王书羽了。

师:同学们将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都用上了,非常好。

2、同桌合用一本书读课文,相互检查正音。

[点评:此方法既是让同桌相互对课文朗读水平的检查、正音的过程,也是在逐渐培养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3、检查反馈。

(1)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组长汇报读书的情况。

(2)课文“擂台赛”。小组向小组挑战,将课文读给同学们听。

[点评:通过各种形式的课文朗读后,让学生进行课文“擂台”赛,可以很好地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挑战的刺激性。]

(3)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课文,现在请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先自言自语地说,再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范读课文,生评出师读得好的自然段。

生:老师,你读的第一自然段我喜欢。因为你把那时候上课的情况读出来了。

生:老师,你读的第二、三自然段我喜欢。给人感觉孙中山提问时,真叫人害怕。

2、(1)自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内互相质疑、解疑。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班内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私塾”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过字典,字典上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3、(1)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疑。

生:不明白“照例”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明白了,那时上课,要背读文章。孙中山照以前那样背课文了。

生: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就是“照例”。

(2)板书“照例”,要求学生用“照例”说一句话,并说说它的意思。思考:“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说明了什么?(孙中山学习认真)

(3)师:“地背诵”,还可以怎样填呢?(出示写有“地背诵”的小黑板)

先小组内说,其次班内说,最后在“语文天地”中填写:

地背诵、地背诵、地背诵。(结合“语文天地”的活动,积累词语。)

(4)“小小辩论会”。

师:“他壮着胆子……”怎么理解?下面开“小小辩论会”,要说出理由。

生1:我认为,这句话说明孙中山害怕。我从文中的“壮着胆子……”和“教室里鸦雀无声”知道的。

生2:我认为不害怕。我从图中孙中山的表情看出他不紧张、很平静。

生3:我猜想孙中山开始害怕,后来给自己鼓劲就不害怕了。

师:刚才,同学们辩论得很激烈,以后学习就要谈出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5)比较句子,理解词语。

出示写有句子的小黑板,让学生比较。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

生:用上“摇头晃脑”我能想到他们读得很认真。“顿时”说明同学们安静下来的速度快。

生:“鸦雀无声”说明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生:如果去掉这几个词句子就不具体、不生动了。

师:对!以后我们在写话时,要尽量将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6)指导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师指导抓重点词语读文。学生练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先尝试地读,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学生通过感悟,再读,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为学生以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朗读去理解课文指明方向。]

(7)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板书:自读、质疑、解疑、朗读。

4、用以上方法自学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5、通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6、不懂就问”发问站:

师:现在我们组建了“不懂就问”发问站,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地提出来。(自评、他评、师评三者结合起来。)

生1:那时候,老师为什么不讲解呢?

生2:因为老师很懒。

生3:不是,老师可能认为,讲了他们也不明白。

生4:因为,老师想看谁能大胆地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5:孙中山上学时是几岁?……

师:现在请刚才提问的同学进行自评,也请其他同学对别人进行评价。

生:我认为我今天能够起来提问题是最大的进步。

生:我认为某某回答别人的问题,回答得好。

师:刚才,站起来提问、回答问题、评价的同学都是“孙中山”式不懂就问的人,而且你们也能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值得表扬。还有些问题老师暂时不回答,老师想在课外和同学们一起查找答案好吗?

[点评:此刻,师生将评价作为了重点。有水平的问题得到了肯定,水平不高的问题师生从精神上也给予了认可。因为善问是要逐步才能形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

四、演绎故事,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想当“演员”吗?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你们当“导演”,选人,分配角色。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同桌互认本课生字。

2、小组内分析易错的字。

3、班内交流易错的字。

生:“良”不能少了上面的点。

生:“孙”左边的“提”不能写成“横”。

4、描红。

5、同桌交换书写本写字。

[点评:学生之间有一种竞争意识,也有一种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因此在别人的本子上书写会更努力、更用心,写出的字也就可能更好,用这种方法激励学生,他们会努力写出好字并能熟记字形。]

六、课外拓展。

1、将《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学了《不懂就问》后你有什么想法,把它写出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点评:将课堂内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将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于写作之中,为以后写作做了铺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不懂就问》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11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