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屏》教案【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您带来了6篇《八年级语文《说屏》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说“屏”》教案 篇一

一、说教材 。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两个思考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

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教案 篇二

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重难点分析:

这个教学重难点的提出,是基于学生语文底子薄,对屏风的了解甚少提出的,侧重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语言感悟力的培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走进“屏世界”:

1、同学们,老师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可是把学习的地方和休息的地方安排在一间房子里有很多的不便,而且也很不雅观。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将我这间小房子里的学习和休息的地方处理一下,以便让我的生活空间更舒心更方便呢。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评说,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屏”)

3、教师课件展示几幅屏风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深情欣赏说说屏:

(一)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课文录音,学生留意思考下列的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后自主回答感知到的内容。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静听录音)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该如何用自己的话给“屏”下个定义呢?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学生自学探究后,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答案要点略。

三、用心感悟作者情:

(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课文语句和文中作者引用的语句,并分组研讨)

过度: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科学小品文。为了更透彻的了解这篇文章,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1、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清楚关于屏的各方面的知识,都采用的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四、探究理解诗意浓。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课堂实践介绍屏

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 、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

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3、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4、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6、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

1、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说屏》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再次比较小品式说明文与规范说明文的异同。

3、体会本文语言轻松自如、古香古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屏风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在古代,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为什么对屏风情有独钟呢?且看《说“屏”》一文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的。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古筝音乐磁带,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采用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如何?作者写作此篇的用意何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①屏风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②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③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作者喜爱屏风,对屏风充满赞美之情。作者写作此篇是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很好地吸收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使之在新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4)文中用了引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例如: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诠释:“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分类别:“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理解文中诗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古朴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反思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使我们了解了有关屏风的知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案 篇五

一、说教材 。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两个思考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

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教案 篇六

说“屏”

临泽县平川中学 杜 艳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们心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尚未诉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等多个维度要展开的。因为我力求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在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对话带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

5、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师: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思考后回答)

:听完了朗读,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课文中介绍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有没有补充的?

生:还写了作者对屏风装饰的期盼。

:概括的真好。

师:谁能再具体地说一说?

生:在介绍屏的特点时,作者引用了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对屏风的向往之情,并概括说屏的特点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生: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还可以缓冲视线,这些都是屏的作用。在说明这一点时,作者还列举了两个事例。

生:“屏者,障也。”这一句是在给屏下定义,然后写了屏的分类,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语言清楚明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师:实际上屏风离我们非常的遥远,在生活中见的也很少,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些屏风图片,可以看看,这些屏风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属于哪一类屏风。

(教师出示一些屏风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三、活动----“屏风推销会”

师:屏风的世界的确让人留恋忘返,接下来我们开一个屏风推销会,让大家初次尝试做一名推销员。

(教师准备了锦屏、石屏和竹屏的图片,分发给各组。分组准备,小组是提前分好的,全班共分6组,三组推销员,另外三组是相对应的顾客)

四、诗词欣赏

师: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 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轻声朗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八年级语文《说屏》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