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3篇《《村居》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村居》教案 篇一

一、写作背景

清咸丰年间,政府腐败。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的高鼎怀才不遇,和众多的心高志远却失意人生的读书人一样——苦闷彷徨。

一天,在朋友的邀请下,郁郁寡欢的高鼎去村郊散心解闷。乡村的二月是最生气勃勃的季节。阳光娇艳明媚,空气清新润朗。泥土中散发着绿草的清香,鹅黄淡绿的草儿被风儿梳理得柔顺鲜润。蓝天碧空如洗,把整个田野映衬得更加亮丽生动。莺儿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发出悦耳得鸣叫声,高鼎得心情一下子变得轻盈愉快起来。他沿着堤岸漫步。河边的杨柳像善舞的女孩子,在春风中一会儿扭动着苗条的腰身,轻盈得曼舞;一会又用她们那柔软纤细的枝叶去轻拂堤岸------草青、水静、柳绿、莺飞,好一幅江南乡村风景图啊!高鼎完全沉醉在这美好的春色中了。

“放得高些,再高些!”忽然,高鼎听到了孩子们的嘻笑声。循声望去,只见几个放学早归的小童,正趁着和暖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已经有一只风筝飞上天空,那是孩子们自己用纸糊成得老鹰风筝。高鼎被乡村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欢笑声所感染,举头凝望天空中随风高飞得风筝,他发现:风筝竟有着与乡村山水及孩子们的欢笑声一样的悠游自在!

看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高鼎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他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诗兴大发,随即吟诵出了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村居》。一瞬间,他领悟到了陶渊明为何会放弃功名,归隐山村的那一份恬淡的心境,心也不由得向往和热爱起这乡村安逸无忧的生活了。

二、教材分析

《村居》是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儿童处在人生早春,东风带来融融的暖意,纸鸢是放飞的乐趣,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希望。

三、教学价值

本课是由一首七言绝句、一幅孩子们放风筝的插图、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8个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多音字“散”构成的,课后还有三道练习题。

本课的七言绝句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而课文中的插图正好配合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可以结合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反过来这首诗正好把这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跃然纸上。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精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学生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另外本课还要求学生掌握两个多音字“散”和“长”,“散”是在诗中出现的,而“长”怎是在课后的读一读中配合一首小儿歌一起呈现的,通过儿歌的朗读,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长”字两个读音的不同含义。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则注重了孩子们词语积累。给相同的词语连线,则是让学生了解诗中个别词语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

四、地位作用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一板块《快乐地玩》的第一课,是学生刚刚结束了愉快的暑假生活,重返校园学习的第一课。刚刚开学学生还没有从玩耍中完全进入学习的状态,所以教材一开始就编排了能与学生假期生活紧密联系的《快乐地玩》这一板块,让学生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第一课《村居》,更能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且篇幅短小,内容生动,边学习边让学生回忆暑假的愉快生活,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呈现了一方游戏的天地,让孩子们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另外,本课的古诗教学是在一年级下册刚教学完,《春夏秋冬》这一板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板块的几首诗都是吟咏四季的经典之作,诗人以清新活泼、明朗晓畅的语言描写四季的瑰丽风景,抒发了诗人醉心自然、寄情自然的情感。学生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从古诗中得到启发,得到了美的享受。学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村居》这首古诗的,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体会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古诗的教学从一年级下册写景的古诗到本册的《村居》,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同 时也为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学习描写劳动场景的田园诗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1个偏旁“火”。认识多音字“散”和“长”。

2、通过图文结合、乐文结合、动静结合,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5、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六、方法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自主地学习。所以针对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游戏激趣、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氛围。

例如:1、导入部分,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一个苹果的后面都藏着一首我们学过的古诗,要求学生背诵下来苹果后面的古诗就可以获得这个苹果。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了所学过的古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在学生读诗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选择与本文内容比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诵,让他们的读书声和音乐声融合在一起,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同时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诗的语言美。

3、复现巩固过程中,把古诗的内容改写成小散文,而且散文中包括本课中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换个语言环境识记生字,同时也进一步感悟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朗读品味,读中感悟

读是最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对于古诗的教学,重在朗读,在读中感悟。所以在读时我们可以分步进行。

1、多种形式自由读。如齐读、分行读、表演读、合作读、比赛读、评读等等,由自己小组自己选择来读。

2、展示读。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适当时加上教师的示范读。

3、想象读。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加入音乐,让学生闭眼边读边想象,进一步在读中感悟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师中我们就要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词句质疑、借助图画去解疑,还有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通过自读自悟获取知识、情感体验等环节,都真正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如:1、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次复现”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在读的同时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进行标注。然后小组同学通过图文对照,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行古诗所对应的画面,这样学生就在回报与讨论中自主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我的一点看法

另外,课程标准中指出,低段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达到课标中的要求讲好古诗,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知人知世

(1)把握不同时代的不同诗歌风格

(2)把握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境与处境

(3)了解作者创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

2.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2)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

(3)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

(4)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

3.把握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只有做到了这三方面的要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悟。

(五)一点建议

在教学本课时,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来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部分学生把柳树画成了黄色,这就说明学生对于早春二月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老师可以把歌曲《村居》教给学生,这样不仅加深了巩固,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村居》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理解一些字的含义,体会诗中的韵律美。

3、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6个。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的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描绘的美丽场景进行描述。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进行相关类别古诗的整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课前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文本与生活,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生自由说如生1: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生2: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青蛙醒了。)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

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唱着欢快的歌。多么美好的春光啊!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美妙的诗篇,《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释题:分别让学生用组词方式解释村和居,知道村居的意思就是在农村居住。

[设计意图]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画面、音乐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不懂得字词勾出来。

2、用课件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a、我能读:莺、堤、拂、趁、村、童、散、归。

b、我能找:下面的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些字最象

村、童、堤、散、归。

c、我能说:用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帮助弱势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理解词句,深入感知。

1、课文中你哪些词不懂?学生质疑,小组学习,师生共同解决。

2、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下诗中美丽的画面。同桌互相为一组,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你是通过哪句话知道的。

汇报自学情况

预设:1、儿童散学归来早(课件播放:钟声、孩子们的喊叫声)听,听到了什么?(“放学了—”,“放风筝了—”)师:村里的孩子们多高兴啊!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读第三句。(指名读,强调“归来早”这三个字要重读,“早”字带拖腔)

2、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放风筝吗?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把风筝放上天的?(生叙述放风筝的过程)师:谁愿意上来表演放风筝?(学生上台表演)师:看,他的风筝上天啦!这是我们想怎么读“忙趁东风放纸鸢”请试试。(学生试读)师:快看,我们的风筝风得多高啊!快快找找你的风筝在哪?找到了吗?

3、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学生看课件自由说。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4、草长莺飞二月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设计意图]善于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关键处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信息。

四、放飞想象,发散思维。

师:早春二月,鸟语花香,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读一边想,你的脑海里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好像看见了,放学的钟声响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生:我仿佛看见了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生:我好像也在那放风筝。

师:这是春的气息,这是春的脚步。让我们在美美的读一读。

[设计意图]巧妙运用“入情通文”,打通了“人”与“语言”的通道,学生入了情,就通了文,于是“情”与“文”就“接触”,就对话了,“人”就获得了“语言”,语言也获得了“人”

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

师:春天这么美好,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出示课件,展示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拓展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引进课外学习资源,充实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拓展是联系的拓展,延伸是明了基础上的延伸。

六、注重读写结合

师:春天的景色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村居》为題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生有的写话,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在我们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欣赏。

学生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由说到编再到创,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充分体验的成功。

七、写字指导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分析字型,指导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字,能够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更牢固,在汉字的比较过程中体会传统的汉字形体美

八、采蜜集

1、练习填古诗(课件出示)

2、把《村居》中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说一说。写在采蜜集中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古诗,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九、扩展活动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早春竞放风筝

学生绘画作品展示

《村居》教学设计 篇三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村居》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