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第五册《三角形的分类(2)》P56到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三角形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2、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养成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了一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以旧引新

1、三角形按角分

教师出示8三角形,请你根据角的的特征,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交流,媒体演示:

三角形按角分:

2、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征分,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猜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按边分

把刚才7个三角形,请你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再一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学生反馈:根据边的特征,2条边相等、3条边相等、3条边都不相等。

师:3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板:不等边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相等吗?

师:我们把三条边和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你怎么知道这些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呢?

这些边和角都有各自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

自学课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8页,自学一下。

认识等腰三角形

媒体演示(教师不说出三角形的具体名称)

这些三角形我们称为什么呢?

(板书:等腰三角形)

(2)认识等边三角形

说说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动手折一折:发现这三条边的长短一样长,三个角也相等。

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给它们取名字。(板书:等边三角形)

3、辨析三类三角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刚才分出的三类图形都是通过折的方法得出,那你想想看它们中有我们刚刚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话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呢?请同学们挑选一些图形画一画,来验证一下。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分别是1、3条。

4、小结并板书

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条相等 三条边相等 三条边不相等

两个角相等 三个角相等 三个角不相等

(三)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1、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媒体演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示学生: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3、小结:边小结边出示集合圈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四)小结: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即等腰三角形是一类,不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等腰三角形中包含等边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五)练一练: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想想今天学的什么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四)动手验证、深入理解

1、小组合作,用小棒搭等腰三角形。

2、同桌交流,媒体出示

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

3、完成学习单

图1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图6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4、小结:根据边和角的特征,我们知道同一个三角形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6cm和 3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8 cm长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长+宽+宽,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6 cm和3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2个长和2个宽)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长+长+宽+宽)(2长+2宽)【(长+宽)x2】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6+3表示什么(长+宽),为什么要乘2?【(长+宽)的和的2倍】

(7)归纳公式。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4的图。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

那么,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例4,正方形的周长=5+5+5+5=20cm,公式=边长x4=5x4=20cm、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科书第8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4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板演,画出设计图,一共排三行,每行6个正方形。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花边最少。

(4)深化认识。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继续巩固练习

1、第6题

(1)打开第88页

让学生画出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8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10题

(1)让学生画出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指导看书质疑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学生活动

师:谁看懂书本上的想法,给大家讲一讲。(强调方法)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三、实践应用,开放练习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组活动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页第5题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活动

师:哪组愿意上台演一演。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 www.jiaoxuela.com 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学生发言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谁来说说你找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汇报,师板书。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你觉得自己、同学和老师表现得怎样?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379397

739793

93797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会回答: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组长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我们在计算29×8时,先把29看成30,因为30×8=240(元),所以29×8≈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的250元够买门票。

(4)、强调≈: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道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景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过程略。

(2)、和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它在估算后要进行比较,而这一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四)、全课总结: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1

复习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习过程:

一、 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二、 练习指导

1、 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2、 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三、 全课总结

四、 作业

1、 P109.4、6、7

2、 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习2

复习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生活问题中体会连乘解题的意义。

2、掌握连乘递等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连乘的意义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概念理解:什么是包装?(媒体演示)

板书:听盒箱

二、学习主题图例1

1、收集信息: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板书:4听1盒

2盒1箱两个条件

2、提出问题: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

板书:?听?盒3箱

3、分析过程: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

(3)说说你的理解:先算3箱里有几盒,在算有几听

板书:3×2=6(盒)6×4=24(听)答:一共装了24听。

4、练习:每层楼住3户人家,红星小区有2幢5层楼,一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家?

分析:

(1)有哪几个量?板书:户层幢

(2)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生1:先算一幢有几户?再算2幢一共有几户?

板书:3×5=15(户)

15×2=30(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2个15是30。

生2:先算一共有几层?再算一共有几户?

2×5=10(层)

10×3=30(户)

(另外2×3×5的方法没有学生提出来,理解上也有困难,教师可以不提)

5、小结:刚才学习的几道题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3个数量,都要分两步计算,都用乘法计算

6、学习“连乘”的表达:

(1)介绍(2)尝试

3×2=6(盒)3×5=15(户)

6×4=24(听)15×2=30(户)

7、计算

(1)观察什么计算顺序?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填空:

4×2×9 5×6×2=()×9(8是哪里来的?)=30×()(为什么填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1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