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精选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幼时记趣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幼时记趣教案 篇一

江苏泗阳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江苏省泗阳中学  葛庆中课题幼时记趣(两教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部分文言词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说出童年的趣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观察的情感培养学生大声诵读进面感悟课文情趣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环节个人备课过程教法学法点拔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蚊子和癞蛤蟆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2.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新课学习1.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2.生字词拼读          稚  zhì         藐miǎo           鹤    hè        强 jiàng           淚  lì           怡   yí              凹凸  ào tǚ     庞páng                砾  lì           邱   qiǚ             壑   hè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5.特殊句式: a.省略句  使(之)与台齐     自己  驱之(于)别院   到 b.固定句式 以……为……       把……当作…… ……为所……       ……被……   6.学生翻译 7.师生纠正归纳小结1.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译文 2.这一节课我们掌握了哪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 2.熟记所学的文言虚实词及文章的意思    环节个人备课过程教法学法点拔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1.大声背诵课文(先一生,后全体) 2.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文言知识a.文言实词b.文言虚词c.固定句式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研读课文1.导入:上一节,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 的大意,这一节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2.默读课文,思考(注意用四字短语归纳): 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3.小组合作学习用四字短语归纳:  a.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b.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4.独立思考,用四字短语归纳:  a.“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b.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吗?5.根据课文所叙,大胆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 会是什么样的吗?作者的童年生活,令你想到了什么了吗? 探究延伸1.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2.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你要能用文言写一写才高呢!)。 总结全文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 总结全文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 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作业布置1.熟练地牢记课文及文中的虚实词等 2.完成课后练习和练习册3.预习下一课:十三岁的际遇  板书设计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网友来稿 篇二

幼时记趣(网友来稿)

作者邮箱:tomato4526@

第二单元

单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

4语言得体

六幼时记趣

沈复

一教学目标 :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

一全体朗读

二生字词

稚  zhi         藐miao           鹤 he        强 jiang          I li                         怡   yi               凹凸  ao tu              砾 li              邱   qiu               壑he              庞pang

三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三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幼时记趣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幼时记趣》学案 篇四

《幼时记趣》学案

课题:幼时记趣(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 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 归纳梳理

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 ” 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 自学交流

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字音和停顿。

②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记一记 实词积累: 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同“僵”,僵硬 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或:或者。 其: 使其冲烟飞鸣:蚊子。 常蹲其身:自己的 盖:“原来是”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 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看到 、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 趣(的) 心之所向(无意义)

项为之强(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指“二虫”) 驱之别院(“蛤蟆”)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千或百飞舞的蚊子就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子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 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 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件趣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余忆童稚时( ) 2.能张目对日( )( )8. 心之所向( )3. 明察秋毫( )( )( )4. 见藐小微物( )拔山倒树而来( )5. 必细察其纹理( )( ) 6. 故时有物外之趣( )( )7. 私拟作群鹤舞空( )( ) 9.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 )10. 昂首观之( ) 11. 项为之强( )( )( )12. 又留蚊于素帐中( )13. 徐喷以烟( )14. 作青云白鹤观( )15. 果如鹤唳云端( )16. 怡然称快( )17. 使与台齐( ) 18. 观之正浓( )19. 忽有庞然大物( )20. 鞭数十( ) 21. 盖一癞蛤蟆也( )22.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23. 方出神 ( ) 25. 驱之别院( ) 神游其中( ) 以虫蚁为兽(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8、作者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9、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 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 鸣 叫。

10.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课题:幼时记趣(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 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 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 自学交流

想一想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 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4、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 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 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 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 ”,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 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5、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6、谈一谈

在感受了 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 ,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 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

2、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 在这里的意思是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 的词语是 ________ 。

5、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

6.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 。

9.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0.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鹤” 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幼时记趣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设计: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与。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六、小结、巩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 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 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 “神游” “以……为……”(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后感:

《幼时记趣》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全文。

3、培养热爱生活以及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全文。

三、教学难点

1、培养热爱生活以及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PPT放映:童趣图

同学们,你们都做过上面这些有趣的事吗?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谁来说一说??看来同学们的童年生活都很精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讲到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究竟是怎样的趣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全文。

3、培养热爱生活以及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后教师补充)(“名地时评作”)沈复(1763-1822),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其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

2、读准下列加色的字(强调注意的拼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凹凸(āo tū)沟壑(hè)

土砾(lì)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项为(wèi)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há ma)

(四)解释课题

幼时记趣

明确:“幼时”,说明作者写的是他什么时候的事情(小时候)?题目的重点是哪一个字(“趣”)。这个趣指什么?(趣事;观察的兴趣、乐趣;物外之趣)。所以这是一篇回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有趣散文。

(五)整体感知

(朗读要注意什么?明确: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板书:

1、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要求生:听清字音、节奏、感情)

3、学生集体朗读(要求生:读出愉悦、高兴的感情。)

(六)疏通课文,理解字词句

(一生读,一生评价。要求生拿出练习本翻译重点字词。一生翻译,再集体翻译,朗读译文)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余:我张目:睁大眼睛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小的东西藐: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其:代词,它的

必:一定纹理:花纹故:所以

明确:我回忆童年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只要)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①合作学习:2、3段。女生读第2段,男生读第3段。翻译2、3段,对不懂的字词句进行标记,可前后桌进行讨论。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先同学帮忙解决,后集体解决。②集体翻译重点字词,生一人译一句译文,后集体翻译,朗读译文)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私:私下拟:比舞空:即“舞于空”,省略介词“于”

所向:指想象的景观则:那么获:或者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

颈,脖颈为:介词,表示原因,因为之:指“昂首观之”的动作强:通“僵”,僵硬素帐:白色的蚊帐徐:慢慢地以:用其:代蚊子作…。.。观:当作……观赏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明确: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昂着头看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景象)当作青云白鹤观赏,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3、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于:在凹凸: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其:这里指自己齐:一样高以……为:把…。.。当作砾:碎石邱:通“丘”,土山神游:这里指在想象中游历其:指“我”想象中的山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全舒适

明确: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子来,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把昆虫蚂蚁当作野兽,把泥土瓦砾凸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便)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集体朗读。在练习本上翻译重点字词,一生翻译重点字词,集体翻译,朗读译文。)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草间”的情景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搬开土山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盖:发语词,原来是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便”、“就”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方:正出神:因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神定:心神安定鞭:名词用作动词,鞭子用打驱:驱赶

明确: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搬开“土山”,压倒“大树”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集体朗读课文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课外继续进行朗读,读出节奏和感情。

2、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趣事?

(九)附板书设计

(根据课堂板书)

《幼时记趣》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男生齐读)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凌寒俏立》、《仰天长V》、《图腾》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幼时记趣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