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精选3篇】

发布时间: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

政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想一想从老师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

(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这样几条线路:从老师家直接到学校;从老师家经过政府再到学校,或者从老师家经过新华书店再到学校。)

师:你觉得老师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

(学生会说出中间这条线路最快,但原因说不清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从数学的角度眼研究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2、大胆猜测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幅图中,你可以发现几个三角形?

(学生边说边用手指出两个三角形)

师: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通过观察会猜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教师板书。

师:是不是所有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肯定吗?

现在,我们就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自主探究

1、 动手实验1:用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纸条,请大家随意拿三张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

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a怎样的三张纸条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2、动手实验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三张纸条才可以摆成三角形。

师:每组同学任意选择下面三组中的任意一组纸条做进一步实验,并完成相应的实验记录。(1)4c5c9c(2)3c6c10c(3)6c7c8c

学生汇报展示: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1)不能4+5=94+9>55+9>4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等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2)不能6+10>33+10>63+6<10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小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3)能6+7>86+8>77+8>6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摆成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体会任意两边的含义。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

2、判断:哪一组中的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

(1)3,6,9(2)4,4,10

(学生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3、解决问题:

师: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a<()

四、回顾反思: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1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