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 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去过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但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写法的学习还需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大胆尝试。

三、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掌握孔隙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1.2学时重点

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理清文章层次。

4.1.3学时难点评

难点:明确文章两条线索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活动3【讲授】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活动4【活动】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活动5【作业】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2.2学时重点

1、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4.2.3学时难点

学会运用恰当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篇二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过程,尝试写一篇游记。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游记,感受作者的写法及感情。

教案点评:

教师由课题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合作解决,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资料,可阅读课外书刊,也可上网浏览。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担当小导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www.chayi5.com)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 [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 《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入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解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课前准备

1.小黑板数块。

2.课文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有许许多多迷人的胜地,今天我们跟着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到浙江的金华双龙洞去游玩,好吗?

2.介绍叶圣陶;文章选自《小记十篇》。

3.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的认识与理解词语。

zhch唍gt抧sh乷w乶y俷yu俷

浙江呈现臀部稍微蜿蜒源头

(注意提醒:“浙呈稍”是翘舌音。)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⑴读后适当评议,着重纠正读音。

⑵出示思考题: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双龙洞?(游览)

②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③给课文分段。(六段)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用教师口述学生齐答的办法学完这一段。

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作者游览的时间是在(四月十四日);游览地点是(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组词。

臀()稍()蜒()蜿()

臂()梢()蜓()婉()

端()甸()缓()抑()

瑞()句()援()仰()

3.多音字。

系j()x()调di刼()ti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的顺序)

2.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导入新课。

1.哪几小节是。写作者在途中看到的景物。

2.指名计课文2-3节,思考:

⑴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⑵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3.逐题讲解,讨论:

⑴提问:①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山花树水)

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山盘曲而上

花多有精神㈠看到这种画面,作者心中的情绪怎样?(兴奋、愉快)

㈡指导用兴奋的语调读课文,特别要读好第二节最后一句。

水宽窄流连声音水为什么会这样变化?(随着山势)

⑵小结:在满山树木、花草山石的一片明艳中夹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并不时地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幅画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美)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

⑶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途中美丽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接着我们来到双龙洞洞口,看到了洞口以及外洞的情景: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⑴课文哪几句分别写了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⑵洞口与外洞分别有什么特点?

⑶从哪些词句反映这个特点?

2.逐一思考并讨论:洞口(板书宽)外洞(板书大)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从外洞到内洞的唯一通道是什么?(孔隙)

2.指名读第四段,思考: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分层:四层)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

3.读后讨论: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

第一层发现孔隙第一句

第二层孔隙大小2一4

第三层进出孔隙5

第四层经过感受6一10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窄)课文是怎样写这个特点?

①“孔隙”指很小的洞。裂缝说明“窄小”。

②“小船”这个“小”字突出“窄小”。

③进洞方法正因为窄小才采用的。

④第四层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孔隙窄小?(贴)“贴”能不能换“躺”?为什么?(“贴”说明孔隙低得不能再低了。)还有“挤压、稍微、准会”是写什么?(感受)孔隙如此“窄小”,进洞的方法又是如此少见,所以作者感到怎样?(好奇)

3.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四层。

4.指导背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填上合适的词。

()的映山红()的石钟乳()地流()地移动

3.造句。

时而……时而……时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说出去金华双龙洞路上、洞口、洞外有什么特点?

2.背诵课文第四段,并说说孔隙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五段。

进了内洞,作者看到内洞有什么特点?

1.指名读第五段,思考。

2.提问:

内洞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关词语。

①暗(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提着汽油灯只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②奇(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还有双龙)

③深(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这里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点?(奇)课文怎样写内洞的奇?(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作者为什么写双龙?(点出了双龙的由来)石钟乳和石笋有什么特点?(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变化多端”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越看越更加趣味无穷。)

3.小结。

三、学习第六段。

最后讲乘船出洞。作者为什么略写出洞呢?(重复)

四、。总结全文。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见闻,生动地描绘了洞中奇丽的景色。通过记叙表达了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研究。写作方法:

①课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明线)

②课文中还有一条暗线是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板书:泉水)

(从深黑的石洞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③小结:这两条线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3.试着给课文列提纲。

①讨论。

②练习。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回答书后的问题。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设计

一、抄写词语。

二、多义词:

端正进步

端上来十来进

两端进货

开端进工厂

三、造句。

无论……都……

时而……时而……时而……

四、填空。

1.本文在结构上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一条是。

2.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听到。

3.双龙洞的景物各有特点:外洞,孔隙,内洞。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1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