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教案(语文 数学 英语 生物 化学)【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有效的读书方式根据规律掌握方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6篇《高二上册教案(语文 数学 英语 生物 化学)》,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高二生物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

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问: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望和学习兴趣

2、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要每个同学对几个实验的实验年代、科学家人名、国籍、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逐一整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体会讲述如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为加深印象,教师通过Flash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并归纳实验结果。

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我们看到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我们更需要学习科学家们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问:我们刚刚学习过了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1880年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那么同学们回忆第二章学习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分析比较叶绿体中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请一学生上台对着细胞挂图讲述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

3、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4人一组完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设计意图: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1.遗传学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含义

2、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内容

5、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6、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7、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材梳理]

一、遗传、变异与性状

1、遗传:子代与亲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

3、性状: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相关概念及符号:

①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②隐性性状:F1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③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

④常见的遗传学符号及含义

符号PF1F2×⊗♀♂

含义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

(2)实验过程:

2、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在卵细胞和花粉细胞中存在着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2)遗传因子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F1体细胞内各自独立,互不混杂。

(3)F1可以产生数量相等的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

(4)F1自交时,不同类型的配子(花粉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5)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它们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6)遗传图解:

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中,1号罐中小球代表2种雌配子,2号罐中小球代表2种雄配子,红球代表基因A,绿球代表基因a。

4、分离假设的验证

(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测交实验图解:

(3)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A和a两种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是1∶1。

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成对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细胞进行减数_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恰当地选择实验材料。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

四、分离定律的应用

1、有助于正确地解释生物界的某些遗传现象。

2、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

3、指导动植物育种实践和医学实践。

[牛刀小试]

一、相关概念辨析[判断正误]

1、凡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即显性性状,子代不能表现的性状即隐性性状。(×)

2、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3、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4、基因型相同时表现型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时基因型也一定相同。(×)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举例说明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关系,如何判断_状是否为相对性状?

提示:例如:身高是性状,高和矮是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是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可以根据此定义来判断_状是否为相对性状。

2、根据相对性状的概念,对下列实例进行分析判断,并说明理由。

(1)狗的长毛与兔的短毛。

提示:不是。狗与兔不属于同一种生物。

(2)玉米的早熟与晚熟。

提示:是。早熟与晚熟是玉米成熟这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结合教材P27图3-1豌豆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请思考:

(1)在自然状态下,图3-1中的紫花和白花两亲本能实现杂交吗?

提示:不能,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受粉植物。

(2)在杂交过程中,若选紫花作为父本(提供花粉),白花作为母本(接受花粉),请讨论应如何操作。

提示:开花前(花蕾期)剪去白花的雄蕊→套袋→待雌蕊成熟后,授以紫花的花粉→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

(3)若F2共获得20株豌豆,白花个体一定是5株吗?说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样本数量太少,不一定完全符合3∶1分离比,孟德尔实验中的比例是在实验材料足够多的情况下得出的。

(4)紫花和白花豌豆杂交,后代出现了紫花和白花,该现象属于性状分离吗?为什么?

提示:不属于。因为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根据纯合子、杂合子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提示:正确。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相同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

(2)纯合子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提示:错误。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全为杂合子。

(3)杂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杂合子。

提示:错误。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各占1/2。

2、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的,F2中还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吗?

提示: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的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1、结合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用测交的方法能证明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提示:因为隐性个体所产生的配子中的遗传因子为隐性,它不会影响F1产生的配子中所含遗传因子的表达,所以测交后代决定于F1所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根据测交后代就可反映出F1产生配子的情况。

(2)测交实验除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外,能否测定其他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能。

2、结合教材中自交、测交、杂交等方法的描述,完成下表。

目的方法

确定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判断显隐性

提高纯合度

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

提示:测交杂交、自交自交测交、自交

3、连线

4、农户种植的玉米和小麦,能否自行留种用于来年种植?

提示:农户种的小麦是纯种,子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可以连年留种。而玉米是杂种,子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不能留种。

5、某多指患者为防止生出多指患儿,婚前特意做了多指切除手术,他(她)能否达到目的?

提示:不能,切除多指并不能改变其基因型,后代仍有患病可能。

[重难突破]

一、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及适用范围

1、细胞学基础:减数_中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如图所示:

2、适用范围:

(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2)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遗传规律相关概念辨析

1、性状类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显性性状:杂种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

(3)隐性性状:杂种F1中未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

(4)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

2、基因类

(1)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在纯合子中由两个相同基因组成,控制着相同性状,如图中A和A就叫相同基因。

(2)等位基因:生物杂合子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B和b、C和c、D和d就是等位基因。

(3)非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有两种,即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如图中A和D;还有一种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如图中A和b。

3、个体类

(1)纯合子: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DD、dd、AABBCC、ddeerr。

(2)杂合子: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Dd、AaBb、DdEeRr。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4)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4、交配类

(1)杂交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得到新品种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2)自交连续自交可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3)测交验证遗传基本定律理论解释的正确性高等动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

[特别提醒]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即使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基因分离定律常用解题方法归纳

1、由亲代推断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正推型)

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

AA×AAAA全为显性

AA×AaAA∶Aa=1∶1全为显性

AA×aaAa全为显性

Aa×AaAA∶Aa∶aa=1∶2∶1显性∶隐性=3∶1

Aa×aaAa∶aa=1∶1显性∶隐性=1∶1

aa×aaaa全为隐性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方法一: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方法二:隐性纯合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则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做进一步的判断。

方法三:根据分离定律≤www.chayi5.com≥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用B,b表示相关基因):

(1)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Bb)。即Bb×Bb→3B_∶1bb。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Bb×bb→1Bb∶1bb。

(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BB×BB或BB×Bb或BB×bb。

(4)若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bb)。即bb×bb→bb。

四、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

1、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Fn杂合子纯合子显(隐)性

纯合子显性性

状个体隐性性

状个体

所占

比例12n

1-12n

12-12n+1

12+12n+1

12-12n+1

2、根据上表比例,绘制出的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坐标曲线图为:

五、区分自由交配与自交

自交是指相同基因型个体的交配;而自由交配是指一个群体中的雄性和雌性个体随机交配的方式,两种交配方式中概率求解方法不同,如:同样为13AA、23Aa的群体,自交时隐性类型所占比例为23×(14AA、24Aa、14aa)得23×14aa=16aa。而自由交配时隐性类型应为23Aa×23Aa×14aa=19aa。

[考向聚焦]

[例1](海南高考)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解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有:(1)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2)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间杂交,子代出现不同于亲代的性状,该子代的性状为隐性,亲代为显性,故选C。

[答案]C

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设A、B为一对相对性状)

(1)定义法(杂交法)

①若A×B―→A,则A为显性,B为隐性。

②若A×B―→B,则B为显性,A为隐性。

③若A×B―→既有A,又有B,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只能采用自交法。

(2)自交法

[例2]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两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组: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第二组:取绿茎和

紫茎的植株各1株

杂交组合F1表现型交配组合F1表现型

A:30

对亲本红花×红花36红花∶1

白花D:绿茎×

紫茎绿茎∶紫茎

=1∶1

B:30

对亲本红花×白花5红花∶1

白花E:紫茎

自交全为紫茎

C:30

对亲本白花×白花全为白花F:绿茎

自交由于虫害,植株死亡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______,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________。

(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______,判断依据的是________组。

(5)如果F组正常生长繁殖的话,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__。

(6)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A组中“红花×红花”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定白花为隐性性状。(2)B组亲本中的任一株红花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因此自交后代出现的情况是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3)B组中的白花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5红花∶1白花就代表了亲代中的所有红花亲本所含显隐性基因的比为显性基因∶隐性基因=5∶1。如果设显性基因为R,则RR∶Rr=2∶1。(4)第二组的情况与第一组不同,第一组类似于群体调查结果,第二组为两亲本杂交情况,由D组可判定为测交类型,亲本一个为杂合子,一个为隐性纯合子;再根据E组可判定紫茎亲本为隐性纯合子。(5)杂合子自交,后代将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6)亲本中的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杂交组合有多种情况(如A组可能有RR×RR、RR×Rr、Rr×Rr三种情况;B组有RR×rr、Rr×rr两种情况),所以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答案](1)白花A(2)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3)2∶1(4)紫茎D组和E(5)绿茎∶紫茎=3∶1(6)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填充:①豌豆②性状分离③测交④分离定律

[关键语句]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

3、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

4、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5、分离定律的实质:在进行减数_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6、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相同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知识点一、孟德尔分离定律实验的科学方法

1、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和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

A.自交、杂交和测交B.测交、自交和杂交

C.杂交、自交和测交D.杂交、测交和自交

解析:选C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先让豌豆杂交获得F1,再让F1自交得F2,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说,最后用测交实验验证其假说。

知识点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全国高考)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解析:选A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获得: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不影响实验结论。验证分离定律时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3、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克隆羊的黑毛和白毛

B.眼大和眼角上翘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D.豌豆的高茎和水稻的矮茎

解析:选A眼大和眼角上翘不是同一种性状;C项也不符合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的要求;D项不是同一物种的性状。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F2(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F2性状分离比是3∶1

C.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解析:选C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指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

知识点三、分离定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5、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取统计过的小球都要重新放回桶内,其原因是()

A.保证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

B.避免小球的丢失

C.小球可能再次使用

D.避免人为误差

解析:选A小球重新放回,能保证每次抓取小球时,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小球)。

知识点四、分离定律的应用

6、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表中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显性性状和纯合子分别为()

杂交组合子代表现型及数量

①甲(顶生)×乙(腋生)101腋生,99顶生

②甲(顶生)×丙(腋生)198腋生,201顶生

③甲(顶生)×丁(腋生)全为腋生

A.顶生;甲、乙B.腋生;甲、丁

C.顶生;丙、丁D.腋生;甲、丙

解析:选B③的结果说明腋生为显性性状,顶生为隐性性状,则甲是隐性纯合子,丁是显性纯合子。①和②子代表现型接近1∶1,说明乙和丙是杂合子。

7、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_与绿色是由一对遗传因子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请回答:

(1)从实验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实验二_子叶戊的遗传因子组成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一子代中出现_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_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

(4)欲判断戊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是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实验二中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后代出现的新性状绿色子叶是隐性性状,_子叶为显性性状。(2)实验二中_子叶丁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自交后代的比例为YY∶Yy∶yy=1∶2∶1,所以在_子叶戊的显性个体中杂合子占2/3。(3)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其主要原因是亲本中的显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4)在鉴定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方法中,测交和自交均可以,但自交不用进行去雄、套袋、传粉等处理,操作较为简单。

答案:(1)二_(2)2/3(3)Y∶y=1∶1(4)让戊自交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对有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

B.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

C.杂合子自交后代没有纯合子

D.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分离

解析:选C杂合子自交的后代有纯合子出现,如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交,后代有1/4是显性纯合子,有1/4是隐性纯合子。性状分离的根本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

2、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结果是()

①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时,杂交后代全都表现为高茎

②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时,杂交后代有的表现为高茎,有的表现为矮茎③高茎作父本、矮茎作母本时,杂交后代全都表现为高茎④高茎作父本、矮茎作母本时,杂交后代少数表现为高茎,大多数表现为矮茎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用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时,杂交后代全都表现为高茎,子一代表现出显性性状;用高茎作父本、矮茎作母本时,杂交后代全都表现为高茎,子一代也只表现出显性性状。这两组实验过程实际上是正交与反交实验的关系。

3、关于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测交测定F1的基因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B.测F1的基因型是根据F1与隐性性状个体杂交所得后代表现型逆推的

C.之所以选择隐性性状个体与F1测交,是因为这样可以使F1中的所有基因都能表达出来

D.测交时,对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解析:选D基因决定性状。性状大多是人眼所能见到的,而基因是人眼直接观察不到的,所以研究基因传递规律是根据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逆推的方法来进行的。要推知F1的所有基因组成,就必须让F1的所有基因都表达出来,所以与F1测交的另一亲本必须对F1无任何遮盖作用即显性作用,也就是说另一亲本必须是隐性的。

4、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C.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析:选B孟德尔解释分离现象时提出的假说的内容: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③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一株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F1种子胚乳的基因型可能有()

A.2种B.4种

C.6种D.8种

解析:选B基因型为Aa,则可产生两种雌配子,两种雄配子。胚乳是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受精极核是由两个极核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的产物。若极核中含A,精子中为A,则胚乳的基因组成为AAA,精子中为a,胚乳的基因组成为AAa;若极核的基因是a,精子中为A,胚乳的基因组成为Aaa,精子中为a,则胚乳的基因组成为aaa。

6、山羊黑毛和白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下列是几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

亲本后代

杂交母本父本黑色白色

Ⅰ黑色白色8278

Ⅱ黑色黑色11839

Ⅲ白色白色050

Ⅳ黑色白色740

如果让组合Ⅳ的黑色雌羊亲本与组合Ⅱ的黑色雄羊亲本交配,下列4种情况最可能是()

A.所有后代都是黑色的

B.所有后代都是白色的

C.后代中的一半是黑色的

D.后代中的1/4是黑色的,或者后代中1/4是白色的

解析:选A根据杂交组合Ⅱ,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黑色)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判断黑色是显性,且亲本黑色全是杂合子。根据杂交组合Ⅳ,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黑色),判断亲本中的黑色雌山羊是纯合子。杂交组合Ⅳ的黑色雌山羊(纯合子)与组合Ⅱ的黑色雄山羊(杂合子)杂交,后代全是黑色。

7、一对双眼皮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那么这对夫妇再生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为双眼皮的概率是()

A.1/4B.3/4

C.1/16D.9/16

解析:选D该夫妇均为双眼皮,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可推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且该夫妇都为杂合子(设为Aa),双眼皮孩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或Aa,这两种遗传因子组成为互斥事件,AA出现的概率为1/4,Aa出现的概率为1/2,则双眼皮孩子出现的概率为1/4+1/2=3/4,两个孩子均为双眼皮是两个独立事件,应用乘法原理计算,为3/4×3/4=9/16。

8、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中为显性,TL在女性中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A.1/4B.1/3

C.1/2D.3/4

解析:选A因TS在男性中为显性,TL在女性中为显性,该夫妇均为短食指,则女性的基因型为TSTS,男性的基因型为TSTL或TSTS;如果该男性的基因型为TSTS,则子代基因型都为TSTS,全部为短食指,与题干信息不符合,因此男性的基因型为TSTL,则其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为男性:TSTS(短食指)、TSTL(短食指),女性:TSTS(短食指)、TSTL(长食指),比例都是1∶1,因此再生一个孩子为长食指的概率为1/4。

9、喷瓜有雄株、雌株和_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_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_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_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_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_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解析:选DGg和Gg-都是雄株,不能进行杂交,A选项错误。_植株的喷瓜的基因型为gg或gg-,因此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最多为两种,B选项错误。基因型为gg-的_植株自交,可产生g-g-的雌株,C选项错误。_植株的基因型有gg或gg-,在群体内随机传粉的情况下,群体中的交配类型有:gg×gg;gg×gg-;gg-×gg-,因此产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D选项正确。

10、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现进行两株高茎豌豆间的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若后代中的全部高茎豌豆进行自交,则所有自交后代中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比例为()

A.3∶1B.5∶1

C.9∶6D.1∶1

解析:选B两株高茎豌豆间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则说明亲代的高茎为杂合子,后代中的全部高茎豌豆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后代高茎豌豆进行自交时,只有杂合子的自交后代才会出现矮茎豌豆,比例为2/3×1/4=1/6,则自交后代中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比例为5∶1。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在豌豆中,高茎与矮茎的有关基因为A、a,将A、B、C、D、E、F、G七种豌豆分四组进行杂交得到如下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后代

杂交组合高茎矮茎总植株数

①A×B21070280

②C×D0250250

③E×F190190380

④G×D3000300

(1)豌豆性状遗传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遗传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细胞是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所获得的高茎纯合子占高茎植株总数的________%。

(3)豌豆G、C、A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①、②、③的交配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茎与矮茎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定律,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性状遗传的实质是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是亲代将遗传物质复制后传递给子代,配子是亲子代之间传递遗传物质的媒介,起联系亲子代的桥梁作用。(2)表中所给四组杂交组合都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中第一组杂交,后代高茎∶矮茎=210∶70=3∶1,由此判断,属于杂合子自交,矮茎属于隐性性状。同理可判断其他三组亲本基因型:②aa×aa,③Aa×aa,④AA×aa。所有子代中高茎纯合子=210×(1/3)=70,占高茎总植株的比例为70/(210+190+300)=10%。(3)由(2)推知,G、C、A基因型分别为AA、aa、Aa。(4)①②③④的交配方式分别为杂合子自交、隐性纯合子自交、测交、纯合子杂交。(5)高茎与矮茎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其实质是减数_时成对的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答案:(1)亲代将遗传物质复制后传递给子代配子(2)10(3)AA、aa、Aa(4)杂合子自交、隐性纯合子自交、测交(5)分离减数_时成对的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12、(10分)如图为人类白化病遗传的家庭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即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成的个体。请据图回答:

(1)控制白化病的是______基因。

(2)若用A、a表示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则3号、7号和11号个体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9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

(4)7号和8号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

(5)如果6号和9号结婚,则他们生出有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若他们所生第一个孩子有病,则再生一个孩子也有病的概率是______。

解析:同卵双生的两个个体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异卵双生的两个个体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从遗传图谱看,7号与8号无病生出了有病的11号,则白化病基因为隐性。3号表现正常,又生出了基因型为aa的10号,所以3号的基因型是Aa,同理7号的基因型是Aa。因7号的基因型是Aa,而6号与7号同卵双生,所以6号是纯合子即AA的概率为0。9号是杂合子即Aa的概率决定于其父母的基因型,因其父母生了基因型为aa的10号,又表现正常,则其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生出来的9号正常,则无aa的可能,所以9号是Aa的概率为2/3。根据遗传图解可知,基因型均为Aa的7号与8号,生出aa的概率为1/4。如果6号和9号结婚,他们都是Aa才会生出有病的孩子,他们都是Aa的概率分别为1和2/3,所以他们生出有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4=1/6,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有病,说明二者的基因型一定都是Aa,则生出aa的有病孩子的概率为1/4。

答案:(1)隐性(2)AaAaaa(3)02/3(4)1/4(5)1/61/4

13、(10分)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两头黑牛交配生了一头棕色子牛,请回答:

(1)黑色和棕色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B与b分别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子代棕牛的基因型情况:________。

(3)上述两头黑牛再生育一头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________。若上述两头黑牛生育了一头黑色子牛,该牛是纯合子的可能性是________。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选用与其交配的牛是________。

(4)若用某黑色雄牛和多头杂合子雌牛交配,共产20头子牛,若子牛全是黑色,则此雄牛基因型情况最可能是________;若子牛中有14头为黑色,6头为棕色,则此雄牛基因型情况是________。

解析:在判断显性、隐性性状时,常用假设法来推断。例如,本题黑牛×黑牛→棕牛,假设棕牛为显性性状,则亲本中至少应有一头为棕牛,这种假设与现实不符,因而棕牛是显性性状的假设不成立,则黑色为显性性状,棕色为隐性性状。从杂交情况:Bb×Bb→BB∶Bb∶bb=1∶2∶1可知,再生育一头黑牛的可能性为3/4。黑牛有两种基因型(1BB∶2Bb),因此,后代黑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为1/3。在判断某黑牛基因型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时,一般采用测交法,使其与异性隐性纯合子(即棕牛)交配,也可与异性杂合子杂交,但为保证统计的后代数量较多,待测的黑牛应与多个异性杂合子或隐性纯合子交配。

答案:(1)黑色(2)Bb、Bb、bb(3)3/41/3异性棕色牛(4)BBBb

高二生物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的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能够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科学价值观方面: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分成四组,明确组长及组员名单。

2、布置调查任务:

①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

②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

③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

④结合广州珠江水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

⑤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⑥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⑦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⑧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3、每组选两个标题(彼此不重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幻灯片(最好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内容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发言的准备。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将下一课时的调查内容也纳入本节课,每个小组选做其中两项内容,负担不会太重,再通过堂上的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里将课外阅读也纳入查阅范围,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学引入:

通过大屏幕展示组图:

青山—绿水—蓝天—小鸟天堂—繁华的都市—拥挤的人群—密集的厂房—高高耸立的排污烟囱—荒山—污水—灰蒙蒙的天空—垂死挣扎的小鸟

教师: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了,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人类在制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先请出我们第一组的代表来发言。

学生堂上展示阶段:

学习活动:由每组选派发言人x人,用ppt展示资料收集结果。

第1组汇报: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第2组汇报: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第3组汇报: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第4组汇报:结合xx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收集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师生互动: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

生生互动: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提问。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学生课前资料收集整理成果的展示,也是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学生学生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以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汇报,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堂上教师要提醒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也要认真聆听,并对汇报的小组作出质疑或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内容点出,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将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加以补充。

无论是学生的展示环节,还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环节,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引导着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信息,达到了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师生讨论阶段:

讨论内容: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学生:各抒己见,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感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作起。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完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学生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结束:

表扬各小组成员作业完成得很好,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做得更好!

播放“地球之歌”的MTV,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高二生物优秀教案 篇四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

(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 高茎 DD _ 矮茎dd 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 高茎 Dd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1 : 2 :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 F1) Dd _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高 1 : 1 矮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

(二)

1、 黄圆 YYRR _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

3 : 1 杂合子 _ 杂合子

1 : 1 杂合子 _ 隐性纯合子

1 : 0 纯合子 _ 纯合子 ;纯合子 _ 显性杂合子

1、

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 1 2 。.。.。. 2 4 。.。.。. 4 16 。.。.。. 3 9 。.。.。. 2 4 。.。.。. 3:1 9:3:3:1 。.。.。. 2n 2n 4n 3n 2n (3+1)n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A a Bb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二、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_W_W _ 白眼_wY _W Y 红眼 _W_w 红眼_W_W :红眼_W_w:红眼_W Y:白眼_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_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_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_染色体

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_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 DNA的结构 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DNA的复制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

③ △杀死的S,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 死小鼠;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 R型

活S DNA + R型 培养基 R型 + S型 DNA水解物 R型 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

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T、G、C、U

磷酸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 1952年查哥夫

3.DNA的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4、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DNA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

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

②区别 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有遗传效应 控制 mRNA 蛋白质

的DNA片段 基 蛋白质结构 性状 影响 环境 是控制生物 因 酶的合成 控制代谢 的基本单位 中心法则

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1)在细胞核中,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的过程。

(2) 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 RNA 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 (单链) ③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中的RNA。 (3)过程 (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

2、翻译

(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64个)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这是起始密码;UAG、UAA、AGA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

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 ③ 中心法则:

(5)翻译过程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DNA RNA 蛋白质(性状)

脱氧核苷酸序列 核糖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不可遗传的

变异 基因突变 物、化、生 诱变育种 可遗传的 基因重组 杂交育种 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单倍体育种

一、基因突变

1、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 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3、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可变性

4、特点:①普遍性 ②随机,无方向性 ③频率低 ④有害性

5、意义:①产生新基因 ②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

二、基因重组

1、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2、意义:①产生新的基因型 ②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③对进化有意义

三、染色体变异

1、 缺失 1917年 猫叫综合症 果蝇的缺刻翅

结构的变异 重复 1919年 果蝇的棒状翅

易位 1923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倒位

数目结构的变异 : 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

2、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如:人的为22常+_或22常+Y

△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

46、__或_Y

3、

一倍体 雌性配子 二倍体

单倍体 直接发育 合子 生物体

多单倍体 雄性配子 多倍体(秋水仙素)

四、人类遗传病 1.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隐性基因 镰刀型贫血、白化病、先天聋哑 红绿色盲

单基因遗传病 显性基因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抗V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 :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综合症 2. 危害 婚前检测与预防 遗传咨询

监测与预防 产前诊断 :羊水、B超、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①提出:1986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杜尔贝利

②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③1990年10月启动

④1999年7月中国参与,解读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占1%。

⑤2000年6月20日,初步完成工作草图

⑥2001年2月,草图公开发表 ⑥2003年圆满完成

△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 △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 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 育种方法

单倍体

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 转基因

一、比较四中育种

常规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处理 P F1 F2 在F2中选育 用射线、激光、 化学药物处理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重组, 组合优良性状 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 再用秋水仙素 优 缺

点 方法简单, 可预见强,

但周期长 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缩短育种年限, 但方法复杂,

成活率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无籽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二、基因工程 提取目的基因 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质粒、噬菌体、病毒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细胞等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性状

第七章 进化论

拉马克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学说) 基本单位:种群 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原材料:突变与重组

现代进化理论 形成物种 决定方向:自然选择 必要条件:隔离

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协同论(残酷竞争VS协同进化) 中性学说(偶然VS必然) 补充 间断平衡(渐进VS突进) 灾变论(渐灭VS突灭)

一、生物进化

研究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 ① 生物界的产生与发展:生命、物种、人类起源 ② 进化机制与理论:遗传、变异、方向、速率 ③ 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④ 进化论的历史:流派与论点

二、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

1、神创论 + 物种不变论(上帝造物说)

2、 法国 拉马克 1809年《动物哲学》

①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3、英国 达尔文 1859年《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与群体的恒定性 + 有限的生活条件 生存斗争 + 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 获得性遗传 新类型生物

4、现代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内容

三、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

突变 等位基因 有性生殖 基因重组 不定向变异 选择 微小有利变异 多次选择、遗传积累 显著有利变异 基因频率的改变 新物种 定向进化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新物种

全书小结

一、 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

[例] 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100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 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 _ 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

(2)可判断为 _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

(3)可判断为 Y 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解析] 按Y染色体遗传→_染色体显性遗传→_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

B图为_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 C和E图是_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 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 (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_aY,他的_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_A_a,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_aY。 (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 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 。

(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 。

(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 。

(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 。

(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 (1)4个染色体组 (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 (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 (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高二生物教案 篇五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2课时)

教学目标

1. 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质感到非常神秘,认为生命是特殊物质构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们仍然认为生物产生出来的物质,在体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化学化学知识,知道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有元素来组成的,那么组成生命的 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成细胞的元素 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 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的?可以简单解释一 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 元素:Fe Mn B Zn Cu Mo Cl(铁门碰醒铜母氯)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 H O N P S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鲜重)C(干重) 观察图表,归纳。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 物:水 无机盐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糖类 脂质 蛋白质 核酸

生物体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 机物是蛋白质(鲜重)

生物体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和有机物是蛋白质(干重)

思考与讨论

1.提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主要看它们的分子组成中是否有 碳元素,如糖类是有 机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水是无机化合物,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对这两类化合物的严格区分,请参照化学教科书。

2.提示: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无机 化 合物是水。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 用;水是生命之源,离开水,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

3.提示:植物 的叶肉细胞、果实细胞和种子的细胞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如禾谷类的果实、种子中含淀粉(多糖)较多;甘蔗的茎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种子中含脂质多;大豆种子中含蛋白质多,等等。要想从植物的果实、种子中获得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就要设法使细胞破碎,再将这些物质提取出来。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练习

基础题

1.(1);(2)√

3.B。

拓展题

1.提示:细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动地从环境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元素。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统内部有严谨有序的结构,不是物质随意堆砌而成的。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碳的来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在该部分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图,明确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形式。“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四。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高二上册教案(语文 数学 英语 生物 化学)》,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1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