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案【10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10篇《说屏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说 “ 屏 ” 篇一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考核题型。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说屏》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后会有收获。

《说屏》

陈从周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nà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xiāo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3)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徒劳了。

《说屏》阅读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nà xiāo

( )凉 ( )魂 闺女( ) 休憩( )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屏的知识?(3分)

3.读第1段,说说屏的什么特点赢得了外国人的“齐声称道”。(2分)

4.屏的主要作用有哪些?(3分)

5.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屏的喜爱之情?(3分)

6.作者除了介绍屏的知识,还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说屏》参考答案:

1.纳 销 guī qì

2.从特征、作用、分类、设置等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答出其中的3点即可)

3.屏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特点赢得了外国人的“齐声称道”。

4.既起分割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另外,还是“流动空间”,还有文化休憩作用。(答出其中的3点即可)

5.第1段直接表达了对屏的向往之情。第4段写对人们忽视屏的建筑美现象的不满也反映了对屏的喜爱。第5段在对屏的闲滋味的体验和对屏的创新希望中寄寓了对屏的喜爱。

6.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在屏的制作上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

《说屏》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5、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走入“屏世界”

1、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古代的屏并配乐欣赏。(观后感受,引出屏的话题。)

2、用《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学生说说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

3、导语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细心积累生字词。(投影:识记)

wéi cāng tuī qì

帷幕 伧俗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徒劳__

2.恰当,恰如其分。__得体__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因地制宜_

4、果真如此。诚如是

三、示范朗读了解屏。

(视频朗读,学生听读、赏读并勾划关于介绍屏的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四、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五、大胆实践介绍屏

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六、用心感受作者情

速读课文,勾划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投影全诗)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七、发挥想象设计屏(投影:作创意性引导)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举例:锦上添花 事事如意 胸有成竹 难得糊涂

八、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朗读积累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九、深入挖掘来寻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孕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的身心中都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椅子、床、窗、土炕、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戏曲等。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让中华文化

十、课外阅读长技能

1、记诵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2、阅读《中国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说 “ 屏 ” 篇三

一。说教材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两个思考题: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语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二、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屏风(Píng fēng):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常有字画。

纳凉(nà liāng)乘凉。

帷幕(wéi 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缓冲(huǎn chōng):减缓冲击力。

伧俗(cāng sú):粗俗鄙陋。

雅俗之别(yǎ sú zhī bié):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二)了解关于屏风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堂活动

(一)、导入:

1、介绍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屏”的知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说说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说明:什么是“屏” ;“屏”特点、作用 ;“屏”的分类 ;和写“屏”的目的)

(2)划出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的词语。

2、句段品读:

(1)文中开头写母亲纳凉时总有背诵唐诗有什么作用?(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作者对屏的感情)

(2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探究质疑:

(1)根据课文内容,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即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屏障的用具。

(从文中“屏” 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既是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和“屏者,障。也可以概括)

(2)文中为什么说“进来我也注意到了,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是勾不起我的注意。”?

(因为餐厅、宾馆中的“屏”造型不够轻巧,色彩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我写这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想一想:怎样做才能让作者不徒劳?

(制作者和使用者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关于说屏教案 篇五

【课前所思】

《说“屏”》这篇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中有明白的交代。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说屏。出示屏风图片。这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屏幕上的"屏"。(训练说话能力)

2、教师说屏。画面流动。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激发兴趣)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读出作者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感情——“喜爱和向往。”

依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读出自己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这个句子,他出自_______,喜欢它是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你认为作者嵌入这些句子对这篇说明文起何作用?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研读课文,说说评评。

1、找喜欢的字句,品味写法。

点拨: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2、作者意图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希望建筑师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五、思维迁移:

1、收集添加有“屏‘的诗句。

例如: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2、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力)

备注: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语言又不能规划为一般说明文。根据学生的学情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学生读懂文本上,没作过多迁移训练。

教学设计:说屏 篇六

【教材依据】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至于生活器物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说明之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

1、《说“屏”》教材分析

①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器物。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②教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品文,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宜只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利用ppt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文本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可能有学生对“文化”这个词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对“屏”这种器物更是没有直观印象;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引用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且易于操作。

3、教法、学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在自主学习中实践提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说“屏”》一文是这一单元最后一篇选读课文,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因此,教学中只需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前瞻性预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本课所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设置也比较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屏”这种器具;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难点】

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工艺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口技》中关于“屏”的文句引出“屏”这种既具实用功能又具审美价值的器物。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本文的说明对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入新课教学,拉近了学生的距离,是新课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多媒体展示“屏”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些“屏”的色彩、造型、画面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导课中适时地运用图片,不仅能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而且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本环节使用图片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屏”这种器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有一个初步鉴赏,为下文学习有关“屏”的设置等方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三、导入课文:

看了这些画面,“屏”给人遐想,给人美感,我国使用“屏”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很可惜,留下来实物却很少,但屏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却留下了它优美的身影,屏总能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幽微情思,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听作者是如何说“屏”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定位: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基于此,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五、研读赏析: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怎样的作用?

2、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介绍“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即“得意”与“得言”——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文本的内容,本环节就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以及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来介绍“屏”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实现语文教学的“得言”任务。

六、拓展延伸。

本文引用了很多关于“屏”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情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屏”的古诗词?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来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感受本文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积累有关“屏”的诗词,从本文走出,开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七、作业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像“屏”一样的器具,它们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包涵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请你选一件你喜欢的,写一篇小作文,介绍一下它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用文艺性的语言写一种器物,意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应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贵在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板书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微缩,比较清晰明了地展现了课文内容,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说明文,学生学习时可以先结合现实生活、图片及文学作品等了解认识屏风,明确屏风作为一种历史传承而来的家具的作用──不仅仅是挡风、遮挡视线,更重要的是屏上有书有画,具有美感,充分认识屏风的实用和艺术装饰双重功能,特别是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屏风

1、由学生搜集的屏风的图片、文字知识、见闻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屏风的世界。

2、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总结出课文的结构思路,从文中概括出屏风的功能作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文结构思路:课文一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引出了屏风的特点,并指出设计屏风的关键之所在──在功能和美感上做文章,突出一个“巧”字。然后指出了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突出强调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接着联系现在屏风只注重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美感,实际是造成屏风发展的退步,作者提出了在屏风设计方面的看法。最后,作者希望借此引起建筑师、家具师甚至使用者和后人的注意,使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和发展。

屏风的功能:作者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更强调艺术装饰功能。

(二)揣摩语言──感受诗意

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不像一般说明文语言那样平实,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特别是引用的古诗词,分析、揣摩作者对屏风的情感和看法。

预想学生可能勾画揣摩的语句: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这里“诗意”一词,写出了屏风在作者眼中的美好感觉和印象,将读者引入美好的屏的氛围。

(2)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作者这里用童年夏夜在庭院纳凉,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秋夜,银白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屏风的美,的确,其情景让作者感受到深宫孤单宫女的极度悲伤、愁苦,故而喜欢咏屏的诗句,喜欢古画中的屏,从感性上让我们体验到屏的艺术美感。

(3)《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唱词,“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词指的是闺中女子太过于惋惜这大好青春时光。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作者这里引用,为了突出屏风的艺术美感。

(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联系后文可见,这里的“大小”应该指的不同的人对屏风的不同的使用。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闲倚画屏”的意思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里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这里写出了看屏、处在屏中的生活有一种休闲恬淡之感。

(四)把握形式──探求蹊径

通过揣摩语言,会发现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揣摩本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本文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文,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本文的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叙述、议论和抒情。作者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对屏风很有研究,又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是本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

(五)总结评价──回顾展望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2、教师激励:陈从周以自己的责任心用饱含浓郁抒情的笔调,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启迪着我们要为屏风乃至其他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教学设计:说屏 篇八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此,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并积累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走进文本上,让他们在逐步深入的阅读体验中,了解屏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并通过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小品文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屏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积累屏的有关知识,感受屏文化的内涵;

(3)通过赏析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说明性小品文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和诗词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屏”

导语: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故宫就是杰出的代表,从它的整体到局部,无不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古朴典雅的屏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幽微的情思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陈从周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欣赏图片,初识“屏”

课件展示5幅屏风的精品画面,每幅依次出示,并辅以简单介绍。学生欣赏屏风,初步认识这种古老的传统器具。

(介绍: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不过在古诗文中却有很多的咏屏佳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屏”

(一)走近作者(多媒体展示)。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二)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

2、恰当,恰如其分。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4、果真如此。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习惯。)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1、以古筝曲为背景,教师范读,配精美的屏风图片。

2、学生听读、赏读并勾画介绍屏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3、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自读完成后,4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本文从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四、精读课文,介绍“屏”

情境创设: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结合以下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多媒体展示: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一家屏风店的老板。

1、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2、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时应注意的问题?

3、你将购进什么特点的屏风,能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4人一小组分析讨论,明确要点,共同表演。

明确要点:

1、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2、向顾客介绍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向顾客介绍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五、研读赏析,走进“屏”

设问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屏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工艺品,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喜爱和向往。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感性认识);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理性认识)。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设问二:这些句子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屏那种喜爱和赞赏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

全班讨论明确: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情。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

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明确: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企盼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之处的就是引用,那作者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文章有怎样的特色呢?

教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说明性的小品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屏的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使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同时了解说明性的小品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积累“屏”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屏风的诗词,共赏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桌椅、门窗、茶壶、文房四宝、中国结、陶器、瓷器、剪纸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小组讨论,推荐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更多积累诗词,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七、思维迁移,书写“屏”

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1.妙笔生花。请发挥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例:锦上添花、胸有成竹、鹏程万里、岁寒三友、松鹤延年……

2.跨越时空,走近名家。假如你是个电视台记者,准备采访陈从周教授,做一个有关“屏”文化的专题谈话节目,你打算设计哪些话题来请教?

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可结合课文,也可来自课外。)

②集体交流、整理话题。

③现场就这些话题采访学生,要求能结合课文和资料作答。

④指定几位学生做记录,整理成一篇访谈录,与课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以诗入文的典雅,行文穿插叙述的灵巧,用词浓郁的抒情色彩。

3.小器物,大文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物品、器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请以《漫话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畅谈它们的文化内涵。

例:纸扇、陶瓷、盆景、剪纸、刺绣、篆刻、木雕……

说 “ 屏 ” 篇九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二、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三、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   研读赏析

1、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三、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板书设计:

避免直视

屏的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说屏     屏的分类:按屏风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巧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

教学后记:学生对屏的知识把握,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作者的情感体会得不是很深刻。

教学设计:说屏 篇十

1、准备:

如果要搜集关于某方面的知识,有哪几种方法?

运用刚才掌握的方法搜集关于“屏”的有关知识或诗词。

读课文二到三遍,理解本文大意。

自、词典,弄清本文生字词。

导入:多媒体展示《口技》一文文意图片(口技人在屏障中表演)

问:这是关于哪一课的图片?表演人坐在哪里?为什么要设一道八尺屏障?

(《口技》,坐在厅事之东北角屏障中,遮挡人们视线)

师: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请大家展示收集的有关屏的知识或图片资料。

文字资料主要在组内交流,图片资料课前由老师做成PPT文件分类展示(标明收集人或组),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屏的魅力,由收集人同步解说。

师评价略。

2、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A、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并注上音。

(多媒体展示)

屏风 纳凉 伧俗 忒 雅俗 美感 史诗 驻足

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

B、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 (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C、活动:屏风推销会:从“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三个角度分组合作准备推销词,三分钟后,屏风推销会正式开始。

师评价略

2、研读课文,体会感情与方法。

A、文中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直叹“宁人消魂”,作者的这一感情在哪些地方得到体现?细心品读这些句子。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同桌交流解决。

B、多媒体展示:

①你能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吗?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生答略)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运用作引用说明方法的句子。

问:主要引用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老师指导: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②教师多媒体展示杜牧《秋夕》全诗,请学生结合全诗理解文中的这两句诗句。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猜读,教师点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天气、心情)。

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引出被说明的事物,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延伸迁移

1、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2、受到陋俗文化的冲击,屏的艺术性在流失,屏的吸引力有所减弱,,我们怎样使周围的屏能起到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出示画面,学生发挥想象力改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说屏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1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