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精选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5篇《公开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公开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 “擞”“绽”等 14 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对人物进行剖析,感悟人物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初步感知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在表象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问:同学们,谁看过电影《小兵张嘎》?看过的同学能说说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学生交流,老师板书学生回答得比较有见地的说法:“聪明机智”“倔强顽皮”“嫉恶如仇”……)

2、谈话引入:看来电影把嘎子的形象塑造得可真是生动,让大家现在也记忆犹新。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重温《小兵张嘎》这个故事的一个片段。板书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同桌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为对方的朗读作评价。

2、自已再读课文,把第一次读时出错的地方仔细地看一看,读一读,做到正确通顺。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细读课文,品析人物描写

1、默看课文,用笔勾出描写小嘎子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

2、读了这一片段的描写,你想用怎样的词语评价小嘎子?请你再读一读上面的句子后与同学讨论。(板书:机灵 好胜)

3、动作描写特别细致,你们体会到了吗?

4、齐读描写嘎子的句子。

5、请大家按照“抓特点”“品词句”的方法再去看看,小嘎子的对手胖墩儿,又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

6、小组自学,教师巡视。

7、全班交流,请学生读一读自已理解的胖墩的特点,还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在理解“小嘎子”的人物特点中,以老师引导为主;在理解“胖墩儿”的时候,可借鉴刚学习的方法,因此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鼓励学生大胆体会和交流,品味这一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文中摔跤的两个小孩儿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学生交流)

2、大家看,作家徐光耀用笔墨勾勒出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大家都喜欢上了。谁知道他采用了哪些方法?(认真观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再进行相应的点拨。)

3、让我们再一次的去感受感受,两个小孩儿那天真无邪的摔跤比赛吧!再一次,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谈话交流: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出了许许多多的大文豪。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的作家。(板书:吴敬梓)你对他了解多少呢?把你的资,和大家料一起交流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后来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接触了下层的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他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在晚年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今天我们就去读一篇《儒林外史》里的文章,认识一下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这一设问,比较简单的问题如:什么是监生?严监生是谁?这种问题可以通过注释让学生自行解答,但要让学生明白,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严监生临死前,做了什么?让学生们在文中找答案。)

二、读通课文,初步解疑

1、谈话: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日里读的文章在措词上有一些不同,请大家用心读一读。把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一起来解答。

2、交流读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指导学生运用注释。

3、再读全文,做到通顺、流畅。

三、细读课文,品析人物

1、在第一次读文章的过程中,你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学生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到,读文过程中,先是比较疑惑:严监生到底为了什么 “死不瞑目”?到了后来恍然大悟,不禁觉得实在可笑。)

2、严监生的病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再不回头”“医家都不下药了”“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一系列的地方看得出来已经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3、因为最后一个心愿未了,所以他一直不肯闭眼,是什么心愿呢?严监生已不能说话,只能用动作来表示。什么动作?请在书上画出来。

(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4、严监生的动作引起所有人的注意,纷纷猜测着,他们的猜测让严监生的情绪有一些怎样的变化呢?用笔画一画描写得精彩的句子。

出示句子: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读了这三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5、导读: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没能猜出严监生的心愿,是谁终于领悟了他的意思?——赵氏。原来——“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严监生是为这两茎灯草的事,不肯闭眼吗?看看结果,挑掉一茎灯草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6、严监生终于放心的去了,临死前他不是记挂着自己的亲人,而是记挂着那一茎费油的灯草,我们也知道他并不是一个非常穷困的人,那他的所作所为,留给了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此时,你想对严监生说些什么?请你写一写。

7、交流写的内容。

8、严监生的行为让我们笑过以后也有了颇多的思考,但大家别忘了写下这一精彩片段的大作家——吴敬梓,谁能来赞一赞这位大作家?(这一问题的设计,不露痕迹的来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学生可赞的内容很多,比如作者用人物的动作、神态,自然的展示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让一个人物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用一个严监生讽刺了悭吝成性,可笑可鄙之人。)

四、小结

吴敬梓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创作的《儒林外史》被誉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时间读一读这本书,通过这本书你还能认识很多可笑的、可敬的或者值得同情的人物。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两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个人物,并且学习了怎样去走近人物。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人物——“凤辣子”。(板书课题:“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齐读课题。)

2、大家可能对这个人物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的了解吧,谁来说说对她的了解?

3、看了这个题目,你认为课文节选的这一片段,会突出表现王熙凤的什么特点呢?请你读题目,抓特点。(板书:辣)

4、让我们仔细的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作者把王熙凤表现得到底“辣”不“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四人小组轮流读课文,帮助同学查找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改正。

2、小组内共同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细读课文,品析人物

1、根据学法:品析词句。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王熙凤的“辣”的?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其特点的词句。

2、学生交流。(此环节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品析,谈自己的体会,老师可从旁进行归纳。从王熙凤的语言、打扮、神情,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并指导朗读。)

(语言:未见人而先闻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等多处语言描写。体会其语言的泼辣。抽查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辣”的语气。)

(外貌:“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一段描写生字颇多,断句复杂,指导学生读通、读顺。理解、想象,看看是怎样的一个“神妃仙子”似的人物,从而体现其“辣”。)

(神情:其他人个个“敛声屏气,恭敬严整”,她却敢“放诞无礼”;时而“以帕拭泪”又可立即“转悲为喜”。)

此环节,让学生充分的交流,个别学生理解不到时,再读文,老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这个“凤辣子”。

四、小结写法

今天,我们通过“抓特点”“品词句”的形式,认识了“凤辣子”,这个《红楼梦》里,富有特色的人物“凤辣子”。那么,作者是怎样让这个人显出“辣”来的呢?(学生交流,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展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那么这样的文章,这样的写法对你写作有帮助吗?

五、作业设计

描写一个班内同学的,可以只写一个片段,不需写出他是谁,写完之后,让班里的同学来猜一猜,看看你刻画的人物,有没有写出这个人的特点来。

公开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示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通读课文

1、出示课题:

人物描写一组

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是怎样描写的。

2、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二、默读课文,畅谈感受

1、默读课文:

寻找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同学充沛发表意见:

⑴ 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比方:

小嘎子很机灵;凤辣子很泼辣;严监生很吝啬……

⑵ 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言行的感受,比方:

严监生临时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课文中反复出现,充沛说明严监生的吝啬……

⑶ 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示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比方:

“凤辣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她的性格……

三、深入研读,感受人物

1、选择自身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尝试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⑴ 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

⑵ 你所阅读的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标注在课本上。

⑶ 想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2、研究同一篇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切磋研读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堂交流,分享效果

1、交流《小嘎子和胖墩儿竞赛摔跤》的学习情况:

⑴ 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她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机灵和“狡猾”。

……

⑵ 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2、交流《临时前的严监生》的学习情况:

⑴ 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总部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越发指得紧了。”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从这个简单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严监生人都将死,仍恐费了灯油,是多么吝啬。

……

⑵ 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3、交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⑴ “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认未到而声先至,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唯有她“放诞无礼”,活脱脱的泼辣相。

……

⑵ 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反思形象,感悟写法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注。

2、交流讨论,同学只有发言,讲述自身的看法和理由,教师可随机点拨,点拨的要点:

⑴ 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如:

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小朋友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小朋友简单的“狡猾”。

⑵ 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如:

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凤辣子”在众人面前风风火火的语言,都有力地表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 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很典型。如:

“凤辣子”一下子转悲为喜时,一前一后说的话,就是典型的人物语言;严监生那伸着的两个指头,就是典型的动作描写。

三、创设情境,尝试描写

1、小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有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要典型。

2、回忆生活中影响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断。

3、讲评同学描写的片断,也可以让同学相互评点。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并且三篇短文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在教学时,我不急于求成,先复习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或某种思想品质。我用了三个课时,每一篇课文用一个课时,每课抓住一个训练的重点。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学习。这个片段主要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并划出来,先自己体会,然后交流汇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词语。再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这些句子,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理解出小嘎子的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文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这个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这一片段着重抓住人物的外貌、穿着、语言的描写来学习。我采用小组的形式,先划出相关的句子,再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还会有较大的争议,通过同学们的探讨,该搜理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挖掘出来了。

《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手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才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教学时,我采用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自己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在书上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批注,绝大部分同学写得差不多的时候,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后再在全班作汇报。

通过这些方式的学习,同学们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也更清楚地体会到了写人的文章应该如何去写,写人的文章与写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学生应该比以前清楚一些了,比较好地达到了学习和运用的效果。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咚、侄子、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等词语。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设想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板书),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的朋友。(读题,注意“嘎”读ɡǎ)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布置学习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查查字典。(学生自读)

2.指名读。结合正音。

精神抖擞(sŏu ) 裆(dānɡ) 挠(náo) 拽(zhuài)

3.说说课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精读课文,学习要求:尽管我们只是初步读了课文,但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还是可以看出,小嘎子和胖墩儿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个词、每句话都读懂→www.chayi5.com←、读明白。然后同桌或者上下桌两位同学,可以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学生读书、表演)

2.教师导入:现在我们请一对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动作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地方,“演员”是否表演出来,是否遗漏,“导演”指导评价是否到位:

(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注意爽快、无所谓惧的语气、跳”“退”“闪”(快速转身)的作和“叉腰”的站立姿势的表演和评价。

(2)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打架似的对起阵来。

──注意“虎势一站”(还有气势,以谁也不服谁、水也不怕谁的姿势站立)的表演和评价。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注意:①小嘎子的“精神抖擞”“蹦来蹦去”“下冷绊子”(突然伸脚绊)的神情动作的表演和评价。②小胖墩儿“塌着腰(凹着腰),合了裆(合并两腿),鼓着眼珠子”的动作表演和评价。

(4)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注意“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抓)”“推拉拽(拉)顶”“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的动作表演和评价。

如果“演员”表演存在较多缺漏或不到位的地方,应要求他们再根据“导演”的评价指导再次比较准确地表演一次。

四、深读课文,感悟形象

1.学习要求: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活现出他们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3.教师总结:通过起先精彩的表演和现在会心的朗读,我想,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胖墩儿

(关于小嘎子,可以填上聪明、活泼、调皮、顽皮、灵活等等;关于小胖墩儿,可以填上沉稳、憨厚、诚实、老实等等。)

4.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

5.教师小结: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人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胖墩儿沉稳,憨厚,只要读过这段文字,相信对这两个人物就会过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用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反馈: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方法,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五、齐读课文,结束全课

1.教师引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朋友。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再次走进并亲近这两位朋友。

2.齐读。

六、布置拓展性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节选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徐光耀先生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这部小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了几代人。1980年小说和电影分别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最近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

第二课时(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挂图等

学生:阅读《儒林外史》,收集关于作家吴敬梓的有关资料。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小结,并展示课件:吴敬梓 (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儒林外史》以写实方法讥讽世态人心,虽然行文不乏对比、夸张甚至荒诞,但情节的展开冷静、平实,极具分寸感,不时穿插若干谐趣戏笔,从中引发的却是酸涩与悲凉。吴敬梓在讽刺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塑造了严监生这个守财奴的典型,这个集中了人类弱点同时又浸透了民族劣性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典型,完全能够与莎士比亚的夏洛克、莫里哀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的葛朗台等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相媲美。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严监(jiàn) 诸亲六眷(juàn) 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多媒体课件出示

语段:“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多媒体展示

与大侄子的交流:  伸出两个指头    把头摇了两三摇

与二侄子的交流:   越发指得紧了   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与奶妈的交流: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把眼闭着摇头

与赵氏的交流: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2.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第三课时(“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楼梦》的信息,注意搜集有关贾母、王熙凤的资料。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词。

一、激趣导入

1.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塑造几百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贾家荣宁两府的兴衰败落,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节选自这本古典文学名著。

2.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3.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曾随皇帝出过兵,兄弟二人都受封国公爵位。哥哥贾演封宁国公,弟弟贾源封荣国公,两家府第相连,就叫了宁国府和荣国府。到《红楼梦》开篇时,第一代人贾演、贾源,第二代人贾代化、贾代善都已过世,只有贾代善的妻子贾母还在。如今虽年事已高,把家政交给二儿媳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主持,自己只带着孙儿辈寻开心,享清福,但在宁荣二府中仍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的生字,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准字音。

①读书要细心,读不通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②遇到不理解的生词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画下来留作讨论。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名接力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师生随机纠错,并适当解答同学们的有关疑问。

3.再读课文,思考: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三、深入读文,探究性格

教师导入学习要求(多媒体展示):王熙凤,是贾母的大儿子贾赦的儿子贾琏的妻子,贾母二儿子贾政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那么,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下教学分三块,分别从语言、外貌、动作三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变序进行。在每一块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出同类描写,进行分析比较,体会描写方法的作用,以便掌握描写方法。

(一)外貌描写──美丽

(1)同学们先读读外貌描写的文字,再看图,找出谁是王熙凤。

(2)为什么要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因为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牲进行描写。指导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抓住特征写。)

(3)指导学生朗读。

(二)语言描写──放纵,逢迎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有“语言学家”之称,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她的说话艺术。(多媒体展示)

1.“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

(1)这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王熙凤又给林黛玉留下了什么印象?(放诞无礼)

(3)出示“这些人个个……放诞无礼?”“敛声屏气”什么意思?“个个敛声屏气”说明当时的气氛怎样。

(4)这样的气氛下,王熙凤竟说说笑笑地进场,足见其性格放纵,不拘小节。难怪贾母称他为“凤辣子”。出示: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1)“真”去掉有什么不同?(说明之前曾怀疑过,流露出对黛玉美貌的惊叹。)

(2)从“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有相见恨晚之意。)

(3)你能明白“凤辣子”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这句话的意思吗?(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4)最后“凤辣子”为什么又要转喜为悲?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

3.“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该打,该打!”

(1)过渡:“凤辣子”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 “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

(2)“凤辣子”是真的忘了老祖宗了吗?引导学生联系贾母的地位想想。(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呢。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4.“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也只管告诉我。”

(1)如果你是林黛玉,听了这话,你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物?(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2)练习朗读王熙凤的所有语言,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动作描写──圆滑

(1)让学生找出有关王熙凤的动作描写。

(2)从“携、送、拭泪、拉”这些动作的描写中,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把这些动作加进刚才的对话中再读一读。

(4)小组练习后再表演。

三、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红楼梦》有关章节。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简析:

《人物描写一组》则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穿梭、辉煌、风骚、媳妇、标志、气派、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这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王熙凤、严监生这三个人物形象。

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朗读、思考、讨论、模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影视片《小兵张嘎》《红楼梦》,了解故事背景,布置学生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阅读《儒林外史》《红楼梦》中相关章节,了解作品梗概。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教学内容:

《人物描写一组》是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题目为编者所加。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咚、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本课综合运用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具体为“读——思——划——议——演”五个步骤。

课前准备

《小兵张嘎》的录像片断、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1、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有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

(2)想一想,他们是如何摔跤的?

2、检查自读效果。

3、读了课文,你知道小嘎子和胖墩儿是怎么比赛摔跤的?比赛的结果怎样?

三、研读赏析,感悟特点

1、自主学习: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划下来,圈出关键词,想一想:你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一个怎样的胖墩儿?

2、小组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

3、集体汇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分别研读,体会人物特点)

(一)嘎子的特点: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①自己读一读,什么词语写出了嘎子的特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②指导朗读

(2)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①什么叫“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又是什么样儿?请同桌俩人模仿人物互做动作。

②这时嘎子心里在想些什么?

③指导朗读。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①这一招的主要动作是什么?蹦来蹦去的目的是什么?

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③指导朗读。

(二)胖墩儿的特点:

1、找出最能体现胖墩儿是摔跤惯手的句子。

2、交流: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几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2)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3)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搬不动他。

①读一读句子。

②抓住动作、语言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

3、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来进行人物描写的?

4、指名模拟表演。

四、仿写片断,拓展延伸

1、小结写作方法。

2、写一写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比赛片断。

3、播放视频录像。

4、课堂小结。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一、紧扣主题,激趣导入

1.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结识了不少作家笔下的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咆哮的洪水中舍小家顾大家的党支部书记,在长征路上为照顾小战士而牺牲的老班长……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22人物描写一组)

2.激趣导入:你们看过《小兵张嘎》吗?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嘎与胖墩儿摔跤比赛的情景。(板书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读题,注意“嘎”读ɡǎ。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要求。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如果遇到不认识或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查字典。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正音:

精神抖擞(sǒu)裆(dānɡ)挠(náo)拽(zhuài)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4.师:谁能说说课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研读“嘎子”,体会特点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情景,并勾画出文章中描写小嘎子摔跤时动作的词句,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从这些词句中可以体现小嘎子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1)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读句子,说一说小嘎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和同伴讨论讨论。

生1:我从小嘎子摔跤时“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特点。

生2:小嘎子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他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想巧胜对手。

想象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画面,读出当时的情景。

评价学生的朗读。

(2)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

读句子,找出描写摔跤时的动作的词。

生1:作者用了“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词,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摔跤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

指导学生边读并配上动作体会。

评价学生的朗读。

3.总结学习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时通过入情入境地阅读,并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特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这种“读——品——想”的方法对同学们读懂课文会有很大帮助。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

四、对比阅读,感受形象

1.小嘎子是与胖墩儿在比赛摔跤,作者不光生动地刻画了小嘎子的特点,还描写了的动作、语言,特点鲜明。用“____”标出描写胖墩儿动作的词,并细细体会。

2.运用刚刚的“读——品——想”的学习方法品读重点词句。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从“跳、退、闪、叉着腰”的动作可以看出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能手。)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小嘎子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小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五、情境朗读,再现“摔跤”

1.对照课文中的语句,把小嘎子与胖墩摔跤的场面表演出来。

2.分组表演,全班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过渡:通过刚才精彩的表演和会心的朗读,我想,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那么,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小嘎子和小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的小嘎子____________的小胖墩儿

(关于小嘎子,可填聪明、活泼、顽皮等等;关于小胖墩儿,可填沉稳、憨厚、老实等等。)

2.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

3.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塑造了两个人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胖墩儿沉稳,憨厚,只要读过这段文字,相信对这两个人物就会过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用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反馈:

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方法,就使读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七、迁移阅读,读写练习(作业)

1.拓展阅读《小兵张嘎》

2.读写迁移练习:写一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第二、第三回合。

板书设计: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

活泼调皮沉稳憨厚

第二课时(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在前段时间,老师又一次阅读了《儒林外史》这部古典名著。有哪位同学也读过这本书吗?(师生简单交流读后感受)

2.补充介绍《儒林外史》的相关资料。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片段,就是选自《儒林外史》。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严监(jiān)生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ɡ)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学生自读思考,互相交流读后感受。(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三、纵向比较,感悟“吝啬”

1、观察课文插图,找出课文中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读一读,并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学生读读、想想、议议。

3.品读重点语句。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句子,揣摩人物内心,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又会想些什么呢?

师范读课文,生想象当时画面,并交流感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出“总”“伸”等重点词语。

师:这时的严监生已奄奄一息,可这时他却总不得断气,为的是什么呢?他伸着两个指头,为的又是什么呢?

生1:严监生已奄奄一息,可这时他却总不得断气,为的是并不重要的两茎灯草;他伸着两个指头,为的还是并不重要的两茎灯草。

生2:如果他能说出话的话,那么他会直接说出来。

生3:从这一系列动作中,我能体会到他是多么吝啬。

4.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展开想象,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5.过渡:当见到严监生这一异常举动时,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来猜问他的心思,最后还是赵氏了解他的心思,一语中的,严监生这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公开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1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