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优秀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窦娥冤》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窦娥冤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 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如下任务:第一组,整理关于元杂剧和关汉卿的相关资料;第二组,整理《窦娥冤》的剧情简介;第三组,要求根据本文编排课本剧,可以酌情修改文中的词句;第四组,搜集整理关于“悲剧”艺术的知识,可以拓展到其他悲剧名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话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的殿堂里,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命运多舛,还被冤枉,在临刑之时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大旱三年。她痛声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女子就是——窦娥(生齐答)。今天,我们就借助分组搜集、整体汇报、共同探究的形式,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

二、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本文是元杂剧,在语言风格、行文格式上不同以往阅读的文章,既有说白又有唱词,还有舞台背景、演员动作等介绍,比较复杂,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我们有请第一组同学给大家讲解。

1、 元杂剧简介。

请学生上台介绍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介绍,教师可以酌情加以总结提炼或补充,要强调以下几点:

(1)元杂剧剧本结构上的四折一般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2)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所谓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4)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5)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

(6)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 认识作者。

(请学生介绍,如果有必要教师要总结,帮助整理出要点。)关汉卿,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长期出入于不好的地方,编撰杂剧脚本。他自身饱受压迫欺凌和生活的煎熬,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所作杂剧题材广泛,多能反映现实的重大问题,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人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今存十八种。又工散曲,今存小令五十多首,套曲十余套。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著称。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三、了解剧情,朗读课文。

1、 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下面有请第二组同学,用评书串烧的形式为大家做汇报表演。

同学1:序幕揭起——话说窦娥3 岁丧母,7 岁离开父亲成为蔡婆婆的童养媳。

同学2:十年后,也就是窦娥17 岁时,与准丈夫成亲,不到两年,就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的窦娥过着艰辛的生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去要债的婆婆不但没讨回债来,还让开药铺的赛卢医骗到荒郊野外,差点用绳子勒死。

同学 3:恰巧被过路的张驴儿父子看到,算是捡回这条老命。不料,这张驴儿父子也不是好东西啊,知道其家中有一年轻寡妇,就威逼蔡婆婆要她们婆媳嫁给他父子俩,不然就要用绳子把她勒死,蔡婆婆很害怕,只好答应他们,把张驴儿父子领回家去。

同学 4:没想到,一向孝顺的窦娥是坚决不从,并讽刺了婆婆的糊涂行为。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好威逼窦娥成亲,不料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他又反咬一口,想用诬陷手段迫使窦娥顺从。窦娥问心无愧,宁愿见官也不肯屈服。她以为父母官会为她做主。

同学 5:谁想审理这桩案件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个昏官。在桃杌的严刑拷打下,窦娥因为坚决不屈招被打得血肉迸裂,后来桃杌要打蔡婆婆,窦娥为救老人家才背上“药死公公”的罪名。可怜的窦娥,冤枉的窦娥,即将走上法场,接受这不公的对待。(这是课文所选部分。)

同学 6: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若她委实冤枉,要血溅白练、大旱三年,结果桩桩应验。

同学 7:窦娥鬼魂三年以后仍坚强不屈地复仇。她的父亲做了肃政廉访使的大官,掌握着先斩后奏的大权,窦娥鬼魂就去告状,剖明自己的冤枉。经过她父亲的调查和判决,案情终于大白。真正的罪犯张驴儿、赛卢医等人受到应得的惩处。

7 个同学按照发言顺序总结全剧:这真个是“苦命孩儿离爷娘”“嫁个郎君命不长”“碰上张驴是无赖”“强霸不成反遭殃”“屈招枉死救婆婆”“贪官冤狱恨难偿”“感天动地窦娥殇”。

2、 感谢第二组同学精彩而简洁的评书串烧,让我们了解了《窦娥冤》的全剧内容。下面请几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节选的第三折内容。

角色设置:“窦娥”一名;“蔡婆婆”一名;“监斩官”一名;“刽子手”一名。

四、课堂小结。

《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千古不散,是因为窦娥奇“悲”奇“冤”!是因为这是一部悲剧!窦娥这个名字早已成为冤屈的代名词!可见这部“悲剧”的魅力之大。那么《窦娥冤》这部悲剧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话题。

五、布置作业。

1、 阅读课文,积累字词。

2、 背诵【滚绣球】一段曲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作者关汉卿,了解了《窦娥冤》全剧剧情,朗读了第三折剧本。这节课我们来探讨《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所在,这还要从课文第

三折说起。

二、检查预习,重点分析。

1、 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刽子手 罪愆 衔冤 错勘 苌弘化碧 尸骸

2、 掌握剧中出现的典故。(请几名同学讲解。)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东海孝妇 六月飞霜

3、 请第三组同学以课本剧形式演出课文内容,重现《窦娥冤》第三折剧情,使学生课上再次熟悉课文内容。

(备注:学生的演出,老师要做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剧情,也才能更好地体会我国古典艺术的魅力所在。)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表演很认真,虽然没有专业演员的艺术表现力,没有唱腔,但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再现了剧情的结构、冲突,表达了对剧情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这也是对剧本的一种尊重,相信如果看了原剧的演出,会更令同学们感到震撼。

4、 研讨问题。(研讨中要请参演同学发言,因为他们对剧情理解可能会更深刻。)

(备注:此环节也可以以点评同学们的表演对人物把握是否成功的形式展开。教师适当引导,将几个重点问题落实。将“思考与讨论”三个题的探讨融入这个环节。)

(1)选文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的经过,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2)从选文的内容看,窦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学生1:从【滚绣球】一曲来看,窦娥揭露人世间的不公: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元代社会吏治黑暗,统治者昏庸腐朽,这是窦娥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思考与讨论”一、三)

学生2:在【倘秀才】【叨叨令】以及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中,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思考与讨论”二)

学生 3:从“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可见窦娥是孤苦无依的可怜人。

学生 4:从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来看,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可见窦娥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思考与讨论”三)

小结:窦娥,一个可怜的女子,一个善良的女子,一个用生命抗争的女子,一个在文学的殿堂里不朽的形象,永远会熠熠生辉。

三、拓展延伸——关于“悲剧”。

《窦娥冤》作为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何时重读这部作品都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压抑感,窒息感,带来一种想要奔走呼号发泄愤怒的情绪。这就是悲剧的魅力所在。它能以主人公无法逆转的人生命运唤起读者的理性和良知。王国维曾经评价《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纵观世界文学史,大凡著名的悲剧无一不具有如此魅力,那么悲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学样式呢?请第四组同学介绍。

1、 悲剧可以解释为: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或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与宣泄。

2、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 悲剧能带来一种悲壮的美,美得凄凉,美得震颤心弦。在悲剧的结尾中会加入一点希望的色彩,会带给善良的心些许安慰,这可以说是悲剧的最高境界。《梁祝》中的双双化蝶,《廊桥遗梦》中有情人生不能相守而死后骨灰相伴,都是证明悲剧魅力的很好的例子。

4、 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讲:“悲剧能够惊人地透视所有存在和发生的人情物事。在它沉默的顶点,悲剧暗示出并实现了人类最高可能性。”

5、 可以说在悲剧中,被毁灭的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能引起欣赏者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悲剧不但给了人们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被撕毁”的悲观描述,更触动了人们灵魂深处的尊严感、价值感,激发了人类蓬勃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悲剧照亮了生存事实、生命本身,使人们体验并强大了生命力。悲剧无疑是艺术圣殿的王者。

6、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杂剧),元代关汉卿作;

《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作;《精忠旗》(传奇),明代冯梦龙作;《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作;《桃花扇》(传奇),清初孔尚任作;《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作;《琵琶记》(南戏),元末高明作;《娇红记》(杂剧),明代孟称舜作;《长生殿》(传奇),清初洪升作;《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作。

7、 莎士比亚中期创作被称为“四大悲剧”的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备注:如果有时间,可以介绍其中几部悲剧剧情。)

四、课堂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五、布置作业。

1.重读课文,将窦娥人物形象分析和《窦娥冤》主题思想整理到笔记本上。

2.请从课文十首曲词中任选一首,鉴赏戏曲曲词之文学美,写到作业本上。

课《窦娥冤》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 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教学难点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准备: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如下任务:第一组,整理关于元杂剧和关汉卿的相关资料;第二组,整理《窦娥冤》的剧情简介;第三组,要求根据本文编排课本剧,可以酌情修改文中的词句;第四组,搜集整理关于“悲剧”艺术的知识,可以拓展到其他悲剧名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话说在我国古代文学人物的殿堂里,有这么一个女子,她命运多舛,还被冤枉,在临刑之时发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痛声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个女子就是——窦娥(生齐答)。今天,我们就借助分组搜集、整体汇报、共同探究的形式,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二、了解元曲,走近作者。本文是元杂剧,在语言风格、行文格式上不同以往阅读的文章,既有说白又有唱词,还有舞台背景、演员动作等介绍,比较复杂,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我们有请第一组同学给大家讲解。1. 元杂剧简介。请学生上台介绍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介绍,教师可以酌情加以总结提炼或补充,要强调以下几点:(1)元杂剧剧本结构上的四折一般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2)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3)所谓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4)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5)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6)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2. 认识作者。(请学生介绍,如果有必要教师要总结,帮助整理出要点。)关汉卿,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长期出入于勾栏妓院,编撰杂剧脚本。他自身饱受压迫欺凌和生活的煎熬,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所作杂剧题材广泛,多能反映现实的重大问题,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人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今存十八种。又工散曲,今存小令五十多首,套曲十余套。杂剧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著称。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三、了解剧情,朗读课文。1. 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下面有请第二组同学,用评书串烧的形式为大家做汇报表演。同学1:序幕揭起——话说窦娥3 岁丧母,7 岁离开父亲成为蔡婆婆的童养媳。同学2:十年后,也就是窦娥17 岁时,与准丈夫成亲,不到两年,就成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的窦娥过着艰辛的生活。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去要债的婆婆不但没讨回债来,还让开药铺的赛卢医骗到荒郊野外,差点用绳子勒死。同学 3:恰巧被过路的张驴儿父子看到,算是捡回这条老命。不料,这张驴儿父子也不是好东西啊,知道其家中有一年轻寡妇,就威逼蔡婆婆要她们婆媳嫁给他父子俩,不然就要用绳子把她勒死,蔡婆婆很害怕,只好答应他们,把张驴儿父子领回家去。同学 4:没想到,一向孝顺的窦娥是坚决不从,并讽刺了婆婆的糊涂行为。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好威逼窦娥成亲,不料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他又反咬一口,想用诬陷手段迫使窦娥顺从。窦娥问心无愧,宁愿见官也不肯屈服。她以为父母官会为她做主。同学 5:谁想审理这桩案件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个昏官。在桃杌的严刑拷打下,窦娥因为坚决不屈招被打得血肉迸裂,后来桃杌要打蔡婆婆,窦娥为救老人家才背上“药死公公”的罪名。可怜的窦娥,冤枉的窦娥,即将走上法场,接受这不公的对待。(这是课文所选部分。)同学 6: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若她委实冤枉,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结果桩桩应验。同学 7:窦娥鬼魂三年以后仍坚强不屈地复仇。她的父亲做了肃政廉访使的大官,掌握着先斩后奏的大权,窦娥鬼魂就去告状,剖明自己的冤枉。经过她父亲的调查和判决,案情终于大白。真正的罪犯张驴儿、赛卢医等人受到应得的惩处。7 个同学按照发言顺序总结全剧:这真个是“苦命孩儿离爷娘”“嫁个郎君命不长”“碰上张驴是无赖”“强霸不成反遭殃”“屈招枉死救婆婆”“贪官冤狱恨难偿”“感天动地窦娥殇”。2. 感谢第二组同学精彩而简洁的评书串烧,让我们了解了《窦娥冤》的全剧内容。下面请几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节选的第三折内容。角色设置:“窦娥”一名;“蔡婆婆”一名;“监斩官”一名;“刽子手”一名。四、课堂小结。《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千古不散,是因为窦娥奇“悲”奇“冤”!是因为这是一部悲剧!窦娥这个名字早已成为冤屈的代名词!可见这部“悲剧”的魅力之大。那么《窦娥冤》这部悲剧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话题。五、布置作业。1. 阅读课文,积累字词。2. 背诵【滚绣球】一段曲词。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作者关汉卿,了解了《窦娥冤》全剧剧情,朗读了第三折剧本。这节课我们来探讨《窦娥冤》这部杂剧的魅力所在,这还要从课文第三折说起。二、检查预习,重点分析。1. 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刽子手 罪愆 衔冤 错勘 苌弘化碧 尸骸2. 掌握剧中出现的典故。(请几名同学讲解。)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东海孝妇 六月飞霜3. 请第三组同学以课本剧形式演出课文内容,重现《窦娥冤》第三折剧情,使学生课上再次熟悉课文内容。(备注:学生的演出,老师要做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剧情,也才能更好地体会我国古典艺术的魅力所在。)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表演很认真,虽然没有专业演员的艺术表现力,没有唱腔,但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再现了剧情的结构、冲突,表达了对剧情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这也是对剧本的一种尊重,相信如果看了原剧的演出,会更令同学们感到震撼。4. 研讨问题。(研讨中要请参演同学发言,因为他们对剧情理解可能会更深刻。)(备注:此环节也可以以点评同学们的表演对人物把握是否成功的形式展开。教师适当引导,将几个重点问题落实。将“思考与讨论”三个题的探讨融入这个环节。)(1)选文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的经过,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2)从选文的内容看,窦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学生1:从【滚绣球】一曲来看,窦娥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元代社会吏治黑暗,统治者昏庸腐朽,这是窦娥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思考与讨论”一、三)学生2:在【倘秀才】【叨叨令】以及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中,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思考与讨论”二)学生 3:从“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可见窦娥是孤苦无依的可怜人。学生 4:从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来看,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可见窦娥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思考与讨论”三)小结:窦娥,一个可怜的女子,一个善良的女子,一个用生命抗争的女子,一个在文学的殿堂里不朽的形象,永远会熠熠生辉。(3)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都有哪些?学生 1:幼年丧母,父亲贫穷并且要上京城赶考,只能把她抵债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使她早年离开父母身边,人生比较悲苦。学生 2:间接原因是高利贷剥削,如果没有高利贷父亲不会把她抵债,蔡婆婆也不会因为讨债而险些被杀,更不会遇上张驴儿父子而引发悲剧。学生 3:恶霸横行。张驴儿父子想强霸蔡婆婆和窦娥的行径是流氓行为,是欺负妇女。学生 4:直接原因则是官吏贪污、狱刑黑暗。没有昏官屈打成招,窦娥不会冤沉似海,如果碰上包青天就不会有这千古奇冤了。(备注:教师在此处可以简略加入对元代社会状况的介绍。可以从张驴儿父子欺压蔡婆、窦娥婆媳,公然入住到人家家里为切入点,交代元代社会的种族歧视,蒙古人欺负汉人。)(4)从窦娥的人生悲剧看《窦娥冤》的主题。在窦娥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离父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广大的社会底层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他们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生活艰难。说明当时社会黑暗腐朽,吏治昏庸,冤狱繁多。而高利贷、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全剧重点是放在衙门的黑暗和受害者的坚决反抗上的。这就不难窥见作者创作意图之所在了——是对当时统治者血腥罪行的控告,是反映被压迫人民愤怒的呼声!教师小结:作者借助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指斥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反映当时统治者昏庸无道,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怜悯,窦娥的觉醒反抗定会引领更多的觉醒者!三、拓展延伸——关于“悲剧”。《窦娥冤》作为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何时重读这部作品都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压抑感,窒息感,带来一种想要奔走呼号发泄愤怒的情绪。这就是悲剧的魅力所在。它能以主人公无法逆转的人生命运唤起读者的理性和良知。王国维曾经评价《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纵观世界文学史,大凡著名的悲剧无一不具有如此魅力,那么悲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学样式呢?请第四组同学介绍。1. 悲剧可以解释为: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或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与宣泄。2.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 悲剧能带来一种悲壮的美,美得凄凉,美得震颤心弦。在悲剧的结尾中会加入一点希望的色彩,会带给善良的心些许安慰,这可以说是悲剧的最高境界。《梁祝》中的双双化蝶,《廊桥遗梦》中有情人生不能相守而死后骨灰相伴,都是证明悲剧魅力的很好的例子。4. 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讲:“悲剧能够惊人地透视所有存在和发生的人情物事。在它沉默的顶点,悲剧暗示出并实现了人类最高可能性。”5. 可以说在悲剧中,被毁灭的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能引起欣赏者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悲剧不但给了人们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被撕毁”的悲观描述,更触动了人们灵魂深处的尊严感、价值感,激发了人类蓬勃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悲剧照亮了生存事实、生命本身,使人们体验并强大了生命力。悲剧无疑是艺术圣殿的王者。6.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杂剧),元代关汉卿作;《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作;《精忠旗》(传奇),明代冯梦龙作;《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作;《桃花扇》(传奇),清初孔尚任作;《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作;《琵琶记》(南戏),元末高明作;《娇红记》(杂剧),明代孟称舜作;《长生殿》(传奇),清初洪升作;《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作。7. 莎士比亚中期创作被称为“四大悲剧”的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备注:如果有时间,可以介绍其中几部悲剧剧情。)四、课堂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五、布置作业。1.重读课文,将窦娥人物形象分析和《窦娥冤》主题思想整理到笔记本上。2.请从课文十首曲词中任选一首,鉴赏戏曲曲词之文学美,写到作业本上。

《窦娥冤》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2、揣摩人物语言和作家语言,增强学生建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结合文本分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人物言行,概括人物形象;结合戏剧冲突,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天”的内涵及三桩誓愿中体现的浪漫主义手法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方法:

跨媒介阅读、合作探究、圈点勾画

教具准备:

PPT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梳理剧本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PPT显示:

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

明确: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二、介绍戏剧的相关知识

1、什么叫戏剧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戏剧的要素和特点:

⑴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⑵特点

①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②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③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3、戏剧的分类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4、元杂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⑴分类

散曲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一宫调数曲子)唱

元曲

杂剧(散曲+“科”+“白”)唱+演

例如:

散曲: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天静沙·秋思〉

套曲:合一个曲调中的多个曲子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

⑵结构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脚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xx科”。

剧本的构成:唱、科、白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⑶角色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

⑷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郑光祖《倩女离魂》

⑸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纪君祥《赵氏孤儿》

⑹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四大家之首

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

白朴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三、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他在元代剧坛高居“元曲四大家”之首。据记载,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被誉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四、预习检测

1、识记语音

当垆、()临邛()变徵()

知契()情怀冗冗()鼓三通()

忤逆()燕侣莺俦()苌弘()

孛老()绣闼()刬的()

罪愆()撚断脊筋()恓惶()

祗候()桃杌()喝撺厢()

提防()盗跖()尸骸()

错勘()杳无()瀽()

前合后偃()石陌荒阡()()

哥哥行()鳏寡孤独()()亢旱()

鞍鞯()鞍鞴(bèi)

2、了解词义

浑家:指妻子争奈:怎奈,无奈处分:责备

知契:知己燕侣莺俦:比喻夫妻忤逆:不孝顺

看觑:照看,照顾刬的:平白无故的,怎的执料:照料,料理

糊突:混淆则是:只当是葫芦提:糊涂

暄:炎热干家缘:操劳家务亢旱:大旱

搬掉:哄骗,挑唆典刑:按法行刑寿延:寿命长

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错勘:错误的判断

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昏聩: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就没什么前途了

一马难将两鞍鞴:比喻一个妇女不能出嫁两次

覆盆不照太阳辉:比喻衙门暗无天日,也比喻遭受冤屈

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黄金是世俗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很少的

五、整体感知课文

这部剧共有四折,课文节选了前三折,请大家简要概括每一折的故事情节。

1、通读全文,思考

2、明确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

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课文情节:

楔子: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课文情节:

第一折: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第二折: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第三折: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第四折:写窦天章一举及第,官授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终为窦娥洗涮冤屈,报仇雪恨。

六、布置作业

完成《成长资源》第一课预习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探究窦娥形象及挖掘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剧情导入

二、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⑴被抵作童养媳。

⑵拒绝改嫁。

⑶蒙冤入狱。

⑷含冤被斩。解赴刑场,指斥天地;诀别婆婆,至善至孝;三大誓愿,昭示清白,有反抗精神。

三、重点探究:把握窦娥的性格特征

1、分析讨论:面对逼婚和屈打,窦娥是怎样做的?表现了窦娥什么品性?

明确:

窦娥:知书达礼,孝顺父母,谨守节操,威武不屈。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四、难点突破:结合戏剧的矛盾冲突理解主题

1、思考:窦娥的”冤"是谁造成的?

明确:

蔡婆婆:有点贪财,本质不坏,软弱。

张驴儿:厚颜无耻,贪财好色,地痞流氓,无所不为。

张父: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县令桃杌:贪赃枉法的赃官、昏官,办事糊涂,作风武断,认钱不讲理。

赛卢医:表里不一,心术不正;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

2、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被判以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

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小结: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本剧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归纳概括主旨。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主题: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规范练》第一课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赏析第三折,体会人物情感,学习文章浪漫主义手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窦娥原指望谁主持正义?申冤无门,窦娥是怎样抗争的?

二、初读文本,感知人物悲情。

㈠在第三折中,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请思考:本折可以分几个场景?体现窦娥什么情感?

1、研读第三折

2、学生发言

3、明确

绑赴刑场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愤

窦娥婆媳诀别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悲

临刑发誓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怒

㈡合作探究:最能体现窦娥怨愤之情的曲子是哪一支?

1、思考讨论

2、参考

《滚绣球》: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

3、难点突破:理解“天”这个意象。

思考: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明确: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司马迁

译: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2)在这里“天”隐喻的是什么?

明确:统治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喻。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难点突突破:体会剧本浪漫主义手法。

1、窦娥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言,运用了哪些典故?每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

一愿

二愿

三愿

宾白

“若是我窦娥

委实冤枉”

“若窦娥

委实冤枉”

“我窦娥死的

委实冤枉”

宾白唱词

血溅白练

(自身)

六月飞雪

(感天)

楚州亢旱三年

(感天动地)

目的影响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

——冤情不浅

“免着我尸骸现”

——清白一身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怨气冲天,希望上天惩治邪恶

典故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霜

东海孝妇

3、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呢?

明确:

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4、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应验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四、比较鉴赏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五、课堂小结

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作业

1、试将《窦娥冤》改写成现代话剧。

2、写一篇评述《窦娥冤》的文章。

窦娥冤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戏剧的艺术素养。

(二)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三)认识封建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这折戏由几个部分组成?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写窦娥临刑发下三大奇愿,三个部分贯串了一个“冤”字,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瞑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窦娥的叛逆精神。

(二)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一曲中为什么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分析: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窦娥起初也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窦娥时,她仍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横遭杀戮。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际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足大地,对之进行愤怒的谴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反抗性格正闪烁着剧作家关汉卿的思想光辉。

(三)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押赴刑场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是剧作家塑造窦娥形象的重要一笔。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前两折戏已经写到窦娥对婆婆平时一向孝顺。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窦娥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不正说明她的性格是极其善良的吗?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就越发显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争也就越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贪官断为杀人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更为有力。

(四)一般说,戏剧情节常忌平铺直叙,一览无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往往能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试以婆媳诀别这一场面的设计来分析《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的特点。

分析:《窦娥冤》在情节安排上,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第三折戏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婆媳诀别”是这折戏中的第二个部分,大幕拉开时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重的锣鼓声,舞台上笼罩着阴森紧张的气氛,而披枷带锁的窦娥的登场以及呼天振地的倾诉悲愤又加剧了悲剧的氛围。顷刻之间,窦娥就要作刀下之鬼,观众的心弦绷得紧紧的。然而这时作者却宕开一笔,没有立即写刑场处决,却描绘了婆媳诀别这催人泪下的场面。如果说我们从前一场景中看到的是窦娥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那么这一场景中听到的便是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不仅人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剧情的发展至此也是明显地一顿,形成了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然而这“弛”是为一个“张”蓄势,是为了把情节递送到一个更高的浪峰——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大奇愿,也就是全剧的高潮,让人物性格和主题得到集中体现。因此说作者在本折戏中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使剧情波澜起伏,跌宕多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这折戏的结尾,写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呢?

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三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这从监斩官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也可看出)。窦娥发下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不仅要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动苍天,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这三愿着力表现了窦娥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况到底”,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三愿也是剧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了。这虽违背物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要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

(六)关汉卿在语言运用上有着出色的成就,他的戏剧语言向来以“字字本色”,不事雕饰著称。《窦娥冤》中人物语言质朴自然,鲜明生动。试分析《滚绣球》一曲,加以体会。

分析: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宫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在《滚绣球》一曲中,有的地方如“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直率如口语,便于直抒胸臆,把人物因蒙冤受屈而愤懑不平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的地方如“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这些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整个曲子感情激昂有力,语言通俗易懂;句式或整或散,排列错落有致,韵律铿锵,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七)窦娥这一艺术形象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而逐渐鲜明、丰满起来的?

分析:《窦娥冤》全剧共分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独白开始,第一折为故事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故事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束。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窦娥性格在这一折中发展达到了顶点。

本课剧情由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别婆婆、发下三大誓愿三部分组成。三部分中“冤”字贯串始终,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第一部分开始,人物上场,构成一个赴法场途中指天斥地、诉说冤屈的场面。

剧本首先用一支 [端正好]的曲子, 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公、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滚绣球]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窦娥在这一部分里虽更多的是无奈与悲伤,但那指天骂地的言语也昭示出了她性格中的反抗成份。因为那封建社会的“天”可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它具有特定的含义,一个小女子竟如此“放肆”,是何其勇敢!

第二部分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赴刑场的路上窦娥忽然坚决要求走后街,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她这样要求是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孝顺的一个侧面,窦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了。

而如此孝顺、善良、温顺的一个弱女子却被判了死刑,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官吏是何等昏聩,当时的社会又是多么黑暗与残酷。“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情节设置中寄寓的深刻社会意义了!

(快活三)和(鲍老儿)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她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屈枉而死和生前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劝慰蔡婆不要过于悲伤,则再一次表明了她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

第三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窦娥的感情更加激越奔放,窦娥的反抗精神达到高潮,这一切是由窦娥临刑前发出的誓愿表现出来的。

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发这桩誓愿是希望刑场围观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窦娥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她的第三个誓愿是要楚州干旱三年,这已经不仅是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她的斗争锋芒已指向了贪赃枉法、草管人命的昏官污吏。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和她在[滚绣球] 中的指天斥地都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而这三桩誓愿更加针锋相对、锋芒毕露,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塑造窦娥形象最成功的一笔。

情节至此,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孝顺但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鲜明、丰满地立在了读者的面前。

(八)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究竟是封建迷信的色彩,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

分析:《窦娥冤》结尾部分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和窦娥被害后誓愿应验所出现的奇特景象,究竟是封建迷信的色彩,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这是正确理解这个杂剧的主题思想的关键问题。

戏剧作家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元王朝的外族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惨无人道的野蛮统治,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百姓怨声载道。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个被封建势力迫害而至死不屈的典型,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三桩誓愿的实现,在有冤不能申,有仇无法报的社会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劳苦大众对封建统治者设冤狱,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关汉卿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继承了神话的传统,借助感天动地的宏伟想象,让誓愿一一兑现,正是在感情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

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可是剧本却让它们一一发生并兑现了,这并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这样处理,更加突出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和对恶势力的反抗精神,我们不仅没有感到情节的荒诞离奇,反而更觉窦娥确实是含冤而死的,更同情窦娥的“冤”;这样处理,正表现了窦娥对死的不甘,对自己冤枉惨死、无处申冤的恨。她相信自己的冤案不会在人世上毫无痕迹地泯灭,她相信自己这样的千古奇冤一定会在人世上留下点什么。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更加深化, 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娥冤》的“冤”字也就更为突出了。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三)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 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一层。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出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7.背诵 [滚绣球] 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疑,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8.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管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四)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6.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7.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9.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10.归纳主题。

主题: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背景简介。

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末熊自得编纂的《析津志·名宦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也说自己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意做官,进入了社会底层。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躬践排场,面傅粉墨”,登台演唱,借助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的黑暗,寄托自己的社会的理想。

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共六十多种,大都散失,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剧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关汉卿的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却总是如此卑微,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关汉卿的创作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它们有巨大的艺术魁力,他善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朴实自然的本色,既富生活气息,又有艺术韵味,也被历代评论者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我国戏剧史,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在本世纪50年代,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世界进步人类的景仰。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愤怒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冤狱迭生的残酷现实,同时也通过窦娥如何从屈从于命运走向觉醒最终奋起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

(三)陈毅同志对关汉卿的评价。

1958年6月,陈毅同志为“关汉卿戏剧创作六百年纪念”写了重要题词。题词说:

“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使他在思想上,在艺术上能发出炫耀百代的光彩。”

[1] [2] 下一页  

窦娥冤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2、 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3、 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 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窦娥冤教案 篇六

【教学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戏剧单元,《窦娥冤》为第一课,所以教师应在第一课时简介戏剧常识:1戏剧的定义。2剧本构成。3戏剧冲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窦娥冤》属于元杂剧,有其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点,故也应在进入文本之前简介元杂剧的特点:本、折、宫调等。

3、文本分析:

⑴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故教学重点之一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剧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效果的形成,力求通过本剧的学习,使学生对悲剧作品有初步的鉴赏常识和能力。

⑵ 《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为剧本解读,分析她的性格应为本文学习的又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1、由回顾初中所学戏剧导入。

2、简介戏剧、元杂剧常识,简介关汉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学生(教师)复述情节,概括大意。

板书情节: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4、突破两个教学重点:

教师关键两问

⑴窦娥身上哪一点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结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刚强、善良、孝顺等。重点引导体会其反抗性,师生可共同划出本剧的矛盾冲突示意图,看清窦娥这一弱女子对抗的对象──地痞流氓和昏官,体会窦娥在冲突中没有丝毫犹豫、退缩和畏惧。尤其是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更让我们类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亚歌。窦娥就像这位老人一样,她可以被消灭,但恶势力却不能将她打败。(这一解读较成功,学生对窦娥形象的光彩开始有所领悟)

⑵ 《窦娥冤》这出悲剧位列世界十大悲剧之中,你认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剧的悲剧效果?

问题分解为:

①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②本剧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紧扣“美的、有价值的”这一核心,学生联系窦娥这一人物的光彩就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窦娥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

5、拓展阅读、对比研讨:

对照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剧情,进一步体会《窦娥冤》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6、求异思维,培养质疑精神。

你敢挑《窦娥冤》的错吗?你认为《窦娥冤》中又没有缺憾之处?

例:第二折中桃杌审案太过仓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业:

⑴积累重点词语

⑵背诵《滚绣球》曲词。

推荐观赏: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简约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剧)

窦娥冤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朽,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窦娥冤》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窦娥冤》教案 篇九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黑暗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 糊突(混淆) 勘(核查、查验) 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 哥哥行(那边) 落的(落得) 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 委实(确实) 湛湛(清明)青天 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 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 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 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窦娥冤》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117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