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案【3篇】

发布时间:

在我国文学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记念刘和珍君》高中教案设计 篇一

【文本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层次设计】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事迹极其性格

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知人论世 (8分钟)PPT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背景介绍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人物简介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以此来称呼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这是对他们的礼赞。

三,围绕人物,探究三四五节(30分钟)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

明确: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2、文章主要纪念刘和珍,哪些小节主要记刘和珍的?记了她哪些活动?

明确:三、四、五部分——生活艰难中,定进步期刊,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开除;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听鲁迅先生授课;虑及母校前途;向执政府请愿;为请愿而死。

3、由此看来,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4、描写刘和珍最多的是什么?请找出相关描写中的关键词。

明确: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叙述事件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神态细节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黯然至于泣下

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微笑着的,和蔼的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微笑着的,和蔼的

5、写人时为什么选择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明确: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

6、请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模式为刘和珍写颁奖词。要求:人物特征鲜明,句式变化多端,词汇五彩缤纷,修辞手法典型。字数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她以柔弱的身躯,扛起一个民族的良知;以坚决的反抗,唤醒黑幕之下的正义;以殷红的鲜血,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罪恶的子弹,洞穿她的身躯,却无法穿透她对自由的追求。她从容笑对惨淡与鲜血,殒身不恤,鼓舞后人奋然前行!

7、“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_”,倒是国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8、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文章是不是全用来记刘和珍?除了三四五小节描写刘和珍以外,其他部分写了什么?

明确:下节课解答

【作业布置】(2分钟)

课下再看几遍文章,理清文章结构,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层?

【板书设计】(3分钟)

预定《莽原》全年——“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 斗争精神

“微笑”、“温和”; 温和善良

“黯然”、“泣下” 卓识远见

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被戕害——“欣然”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篇二

第三课时

一、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

(一) 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二)齐读第四节进行分析:抒写惊愕、义愤

●1.作者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作者写“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作者对此毫无准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

●2、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庸人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庸人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重点句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话如何理解?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精神统治。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武力屠杀加精神统治,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四)分析第五部分:叙述遇难过程

1.    设置四个的问题,给学生5分钟自读。

①为何详写?——突出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无耻(根本不是“暴徒”)

②断句的作用?——悲愤。将内心的悲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达出来。

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④微笑共提到几次?作用?——反衬出段政府的凶残

2.    理解句子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话如何理解?

第五部分第2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着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句写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xx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xx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 “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 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如何理解。

白描手法:细致逼真,惊心动魄。刻画出反动派丑恶、猖狂的嘴脸。

(五)分析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意义

●1.    提到了哪两种人?有什么含义?

生答,师小结,出示:

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与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文人,为了掩盖统治者的罪行竟无耻地制造流言。

●2、怎样理解“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六)分析第七部分:热情讴歌赞颂

●区别“竟会”“竟至”竟能”

同:强调出乎意料

异:竟会:不赞成

竟至:不赞成(谴责更深)

竟能:赞扬

重点句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1.    区别“苟活者”、“真的猛士”。

苟活者: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七)、总结全文

1、课文结构:前两节:犹如序曲当中三节:纪念主体后两节:犹如尾声(回应开头)

2、线索:强烈的悲愤之情,一以贯之。

补充许广平:“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

哭。”——许广平

[教师总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八)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2.   归纳本文写作特点: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精辟,富有哲理,充满浓厚的抒情色彩;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再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记念刘和珍君 篇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许广平曾经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1、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2、记念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补充:

《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在别的刊物上,倒大抵是对于反抗者的打击,这实在是使我怕敢想下去的。”(《华盖集·题记》)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分析:从容,善良和和蔼;坚韧、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有远见卓识、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 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分析:“欣然前往”说明刘和珍等人的一片爱国的热忱,单纯可爱的;也绝对没有料到结局的惨烈;反动政府是早有埋伏,居高临下,置之于死地,下劣凶残;可爱的革命青年不畏强权、从容赴死的惊心动魄的伟大。

3、写作此文,除了用作纪念烈士,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必要”吗?

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

分析:抓两个“大抵只能如此”理解其言外之意;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悼念死难烈士,让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控诉反动政府的杀人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卑劣。 (对反动政府) “实在无话可说”——哀痛与愤怒,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分析:理解“庸人”的形象。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是为了激励人们,不能再苟且偷生,要学习猛士。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唤醒麻木的庸人,及时做沉痛的总结,让他们记住这血红的教训。(唤醒庸人)

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分析:抓“流言”和“惨象”。抨击反动文人一类流言家的无端卑劣的诽谤行径。揭示民族衰亡的深层原因。呼唤人民做反抗斗争。(直指流言家)

4、读第六部分,鲁迅对请愿的看法

补充《空谈》

——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并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来看,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明确:反对请愿这一斗争方式,认为是无谓的牺牲。 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5、那么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有什么意义呢?

读第七部分

讨论明确:中国女子没有压抑致死;让庸人看到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前行。

6、“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和哀痛者?”

A、揣摩“真的猛士”、“直面”、“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等语的含义和表现力。参考如下:“猛士”指革命志士;“直面”直接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淋漓的鲜血”喻指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B、结合下列句子,谈对此句的理解。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论睁了眼睛看》

“叛逆的勇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和末生。”《淡淡的血痕中》

明确:这是对革命志士的热情讴歌,他们能严肃对待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奋斗。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哀痛,他们为能为之奋斗献身而感到幸福。

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305 11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