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差异网为您带来了3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听说同学们都乐于助人,今天展示一下吧!我们一起帮小动物们回家,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师揭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2、解决第一个问题,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1)出示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师: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温馨提示:

①用10元人民币摆一摆。

②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算法:

a、每2张10元人民币买一个书包,能买4个书包。

b、因为20×4=8,所以80÷20=4。

c、因为8÷2=4,所以80÷20=4。

d、用竖式表示:

答:80元可以买4个书包。

3、解决第二个问题。

课件出示:160元能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元?

师:我们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汇报交流:160÷30=5(个)……10(元)

5×30=150,比160小,6×30=180,比160大,应该商5。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4、试一试,巩固整十数的除法。

(1)你能算出600÷30的结果吗?

同桌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汇报交流:①20×30=600 600÷30=20

②60÷30=2 600÷30=20

③60÷3=2 600÷30=20

(2)你敢挑战吗?用竖式计算520÷40,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我们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吧,比赛规则:

①自己独立完成

②组内交流方法

③又对又快就是冠军

汇报交流:520÷40=13

5、归纳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怎样计算?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拓展提高

用火车向地震灾区运输700吨货物,每节车厢限装6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四)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小猴摘桃子。

2、括号里最大填几?

30×( )<220 50×( )<85

40×( )<140 60×( )<306

60×( )<220 80×( )<314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那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

160÷30=5(个)……10(元)

答:160元能买5个计算器,还剩1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其中让学生理解“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为什么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算理和算法更显得重要,而把抽象的算理算法呈现讲解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以及把算理算法进行有机的融合,让二者相辅相成。就成为本节课的关键和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用整十数除,应该从哪里除起?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商要写在什么位置?这些题型紧紧围绕算法设计的,在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精彩的汇报后,教师及时的加以规范和引导自然总结出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元?展开讨论。由于是求4个0.2是多少?,这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学生列出算式是没有问题的。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中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了结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不要局限于某种方法。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对整数乘法的意义基本上掌握了,而小数乘法的意义只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对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具备的。对于0.2×4等于多少的计算方法,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写成0.2+0.2+0.2+0.2的连加算式,小数加法学生已经学过,计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元、角、分来计算,即0.2元=2角、再写成2×4=8角=0.8元。这也没有多大问题。利用几何模型来计算,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涂出4个0.2,然后再看一看涂了多少。也比较好理解。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再加上教材中情境图,学生学习兴趣一定会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教材中商店购物的情境图,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从图。看到了什么?”学生以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图上的信息。接着教师再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多让学生提一些,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提问,对于有助于本课的问题教师要板书。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列出算式。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 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学生列出算式,

2、讨论计算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计算方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3、试一试

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求出来了,现在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同学能不能帮助解决?每千克苹果3元,2千克多少元?1.5千克呢?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已知每千克苹果的单价,求1.5千克多少元也要用乘法计算。那么怎样计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在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

三、解释应用。

1、在前面的情境中学生独立解决“练一练”第一题。

2、“练一练”第二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涂一涂,根据涂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全班进行交流,

3、“练一练”第三题。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

1、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

2、资源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小黑板等。

3、评价方式:激励性语言、自评、对照学习目标评价、教师评价等。

教学反思。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结果,书上的方法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第四种方法,他的方法是:老师我先把小数中的数当成整数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等到一个整数积,由于算式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应该有一位小数。我感到算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思维非常有益。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 ,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WWW.CHAYI5.COM】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 )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 )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1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