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活动过程: 篇一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拆笔、装笔、换笔的过程中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获得有关空间关系的经验。

2、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教师演示用的水笔和圆珠笔。

活动过程

一、给水笔换笔芯

1、教师: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你们给水笔换上新笔芯。

2、幼儿操作

3、引导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装拆过程,说出理由。

教师:你是怎样打开的?

二、给圆珠笔换笔芯

1、出示一支圆珠笔,引导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的特点。

2、幼儿换笔芯,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如何选择笔芯,在装笔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等等。

3、师生共同探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你拆开了圆珠笔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认识弹簧、笔芯套等)

教师:你遇到什么困难,谁有办法解决?

4、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分层操作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给更复杂的笔换笔芯,没有成功的幼儿继续努力完成任务。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困难,并请同伴帮助解决。

大班科学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在看看、数数、玩玩中感知藕的一些基本特征,体验藕中有孔这一有趣的现象。

2.乐于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情况。

3.在游戏过程中,发现藕的有趣性。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段鲜藕、藕的图片一张;

2、吸管、水(装在小塑料瓶里)、玻璃丝带、电线人手一份;

3、焐熟藕、炒藕丝、嫩藕丝每组各一盆。

活动过程:

一、感知藕的外部特征(出示一节藕)

1.今天我们带来了什么?(藕)

2.请小朋友看看、摸摸、闻闻、藕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可以从颜色、形状还有气味等方面来说。)

(1)白白的,长长的,象小朋友的手臂。

(2)摸上去滑滑的,象一根小棍子。

(3)闻着感觉有点臭。

小结:藕是乳白色的,摸上去比较光滑,看上去象一根小棍子,也象小朋友的小手臂。

二、感知藕的内部特征

1.发现藕中有孔这一现象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藕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请阿姨和老师帮忙把藕切开,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当老师和阿姨把藕一段段切开来时,一阵阵的清香溢满了整个教室,教师急忙抓住这个契机,再请小朋友仔细闻一闻,现在的藕是什么味道的,小朋友一阵阵:好香啊!……终于还了藕的“清香”之身!)

(1)里面有一根长长的丝连在一起。

(2)藕里面还有孔。

2.数数藕有几个孔

(1)藕里的孔排成了什么形状的队伍呢?象什么? (排成了一个圆形,象一朵花。)

(2)你藕里面的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在这个环节中,看得仔细的孩子会发现:藕里除了有排成圆形的,象花瓣一样的孔以外,边上还有很多不规则的,象很多小气泡一样的小孔,这对问题“数数藕中有几个孔”带来了很大的干扰。为了能排除这些小气泡的干扰,于是我设计了请小朋友数数藕中有几片花瓣这个问题,使得每个幼儿都能非常形象地知道,哪些孔是要数的,哪些孔是不需要数的。)

(3)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的方法在黑板上一一展示。小结:藕切开来里面有长长的细细的丝,里面有孔,这些孔排成了一朵花的形状,这些花瓣有大有小,每个藕都有9个孔。

三、试试藕的孔是不是通的。

师:这些小洞洞到底有多深,能不能通到下面呢?

1.介绍材料(玻璃丝线、电线、吸管、水)

2.怎样才能证明这些藕的孔是通的呢?(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幼儿在操作前就能理解什么是通,什么是不通,以便在操作是能针对这一标准作出准确的判断。)

3.请小朋友自由选择工具,以证明藕的孔是通的还是不通的。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你选的是什么材料,证明是通的了吗? (个别幼儿上来示范。)

小结:不管你的藕是粗是细,是短是长,是老是嫩,我们都能用各种材料证明,藕中的每一个孔都是通的。

四、介绍藕的出处和功效。

师:你吃过藕吗?你吃过的藕是怎样的呢? (幼儿根据经验介绍。) 那吃藕有什么好处呢?

五、品尝——品尝用不同烹饪方法制作的藕的味道。

活动延伸:和个别种植藕的家长取得联系,带孩子们到藕池观看藕的出泥过程,同时培养孩子尊重劳动的情感。(江苏省苏州市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邱红艳)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篇四

活动目的:

1、了解地球的大致概况,知道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认识七大洲。

2、知道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知道七大洲各代表国家。

3、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开学的第一节科学活动是认识中国国旗,由于假期里,孩子们在家观看了雅典奥运会,看到了许多升中国国旗和外国国旗的场面,很显然仅仅了解中国的国旗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开始收集各国国旗的图案,有的小朋友家里买了世界地图,有的买了插国旗的玩具,有的在书店找到了《世界国旗地图册》,还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下载了许多彩色的国旗,通过收集国旗,孩子渐渐对国家、对七大洲、对地球的概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这样一节关于地球的活动产生了,通过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国旗→国家→七大洲→陆地(海洋)→地球这样一种从属关系。

教学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世界上一些常见的国旗、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

(二)物质材料准备:

1、环境准备:主题墙面:《世界各国国旗》;幼儿绘画涂色作品《各国国旗》;教室里悬挂各国国旗卡片。

2、材料准备:立体世界地图;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自制橡皮泥(面粉、油、水)若干;盘子;水;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小国旗插件。

教学过程:

(一)运用中国国旗引出话题:

1、这是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国旗?在哪里见到的?

2、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挂国旗?是什么意思?(国旗代表国家)

3、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

4、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地球的概况。

1、出示立体世界地图,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2、尝试说出这些陆地的名称。(七大洲)

(三)认识七大洲,知道七大洲与代表国家的关系(从属关系)。

1、演示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幼儿理解七大洲与地球的关系。(七大洲从属于陆地,陆地从属于地球)。

故事梗概:地球有七个孩子,其中欧洲和亚洲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家亲密地住在一起,有一天,七个孩子决定分家,欧洲和亚洲首先分开,然后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然后这些洲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国家,但是因为南极洲太冷,所以没有国家。

2、看后提问:地球有几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各是什么?这些洲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尝试说说这些洲有那些孩子?

(四)、启发幼儿运用自制橡皮泥和水制作地球的七个孩子和海洋,并将小国旗插件放入正确的洲

延伸活动:了解陆地的概况(高山、湖泊等)和海洋的概况(海岛、火山等),尝试用橡皮泥表示。

课后反思:

此次活动教师敢于尝试和创新,活动设计层次强、内容新。但由于时间仓促、幼儿年龄特点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如下缺陷:

一:关于国家和七大洲的关系太难,幼儿无法理解和掌握,以至于将这两个概念混淆。

二:用水、油、盐和面粉制作的橡皮泥太湿、粘手不易操作。

三:T制作的太死板,不够生动,应进行修改,加上声音效果。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