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最新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初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页下注解,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分析人物形象。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明确: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会解释词义。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畸形不逊匿名杳无消息诘责凄然教诲瞥见抑扬顿挫深恶痛疾

(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判断、补充。)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检查预习,可以感知到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结构图。

2、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精读品析

教师指导语:大家初读课文后,已经深深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敬仰之情,那么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要求: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过程: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分析藤野的形象。

2、学生朗读11—23段,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

1、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

教师小结: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教师小结: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

课后学习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或同学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味语言,理解主题。

情感体验

教师指导语:

1、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过程: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明确:

1、(1)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2)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爱国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3)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爱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2、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藏讲义爱国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写文章救国

品味语言,理解文意

要求: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过程:学生交流后回答。

明确:

1、(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教师导入语: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要求:

1、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过程: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课堂小结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课后学习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质疑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教诲瞥见畸形不逊诘责匿名

杳无消息油光可鉴烂熳芦荟挟着芋梗宛若绯红

深恶痛疾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体裁是。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表达对的厌恶;

(2)在,回忆与的交往;

(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和金文写法(字例见右表),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见课本26页),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作用,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

(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

(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

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

10、投影图片: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不逊

匿名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词,意思是。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的中国人和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和。

2、“小而言之”意思是。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

4、“良心发现”指的是。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的文人。这是运用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短语;“良心发现”是短语;“增加勇气”是短语;“黑瘦的面貌”是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4、指导质疑,鼓励创造。

(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

(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

(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

(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像“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5、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6、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7、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

(1)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2)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

(3)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

(4)对“爱国青年”的愤怒;

(5)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

(1)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2)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

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是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

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教学步骤: 篇三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3篇《初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