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雨巷》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雨巷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好处。

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盼,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貌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这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齐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三:新课讲解

1,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完美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修改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十分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期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2,朗读

(1)教师朗读一遍(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3,课文分析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一)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期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盼什么?

(二)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能够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漂亮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样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3),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述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4)诗人期盼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不见了?

明确: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5)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不见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明确: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杯具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杯具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色彩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不见,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情绪,不可去掉。

(6)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佳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能够理解为诗人透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而发出叹息。

(7)试概括本诗的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完美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色彩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4,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

拓展研究

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明确: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就应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感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偶了新的熟悉。

五,作业设计

以“丁香”“雨巷”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不少于300字。

六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1,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色彩,芬芳,忧愁

2,姑娘梦幻般的出现,带着太息般的眼光

3,姑娘梦幻般的飘逝,走进雨巷

期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投影几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讲述戴望舒的《雨巷》发表的故事,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几个方面)

二、课文分析

1、这篇课文大家应该很充分地预习了,那么请大家来说说看,这首诗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总结回答)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一首诗我们要说出它的内容总是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想说出诗的感情就比较容易了。的确,我们学诗,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2、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朦胧 愁怨 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出这些情感,比如本诗写了怎样的人和事)

3、听歌:《雨巷》(江涛)

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诗的感情特征。

4、学生自读划分节奏,可以选择一个小节划分节奏。

5、准备下节课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作品、鉴赏的方法、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二、检查朗读以及背诵

(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三、理解诗歌的意象

1、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的,全面的体验。

(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也是以诵读为主。)

(补充诗歌的音节美,结构美)

2、诗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3、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学生回答,点评)

雨巷、丁香: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突,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虚化为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的追求在哪里?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投影图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来就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丁香花颜色淡雅但不轻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丁香花倾注了许多情感,但是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看课后的练习四,齐读课后诗与词,明确丁香与愁的关系。在诗歌当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松柏竹菊象征坚强;云象征游子;)

4、丁香与姑娘联系,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将姑娘与丁香联系起来呢?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思考,讨论)

联系姑娘和丁香,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气质,有丁香般的忧郁、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现实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27年张作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课后练习四,思考并回答问题,这几首关于丁香的诗词有哪些共同及不同之处。预习《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诵读,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并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了解现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戴望舒的人生经历,更深刻地明白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抓意象把握诗歌意境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上海世博会是热门话题,去到那里旅行社给你安排的线路,一定会有苏杭,也就是人们常提到的江南。不论你是否去过江南,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古人写江南的诗里常常会有哪些意象?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杏花、春雨、杨柳、烟雾(雨)、画船这些意象总能代表江南,因为它们总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迷离纯净的感觉。?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看看诗人在他的雨巷里又装扮了那些独特的意象呢来体现他的江南情韵。

初读诗歌 整体感悟

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体验这首诗的独特的江南情韵。

标注诗歌的韵脚和你认为易读错的重点字词。?

注意整体情感基调

(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的感受?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低沉、伤感,迷蒙清冷,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他渴盼着和一位丁香般的姑娘邂逅,梦幻般的相遇与分离,只给他留下空空的雨巷,淡淡的惆怅,冷冷的寂寥。

读的方式:自由读、选读、齐读、单独读、男女生交叉读。

评价读的情况

诵读技巧:1、注意句子的节奏与停顿

2、注意词语的轻、缓、重、长

3、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

品读诗歌 体味意象 (抓住特点,展开联想,深刻体会意象。)

如果要分成男女生交叉读,怎样安排合适?(整体齐读分三节男女交叉)

分三层:期盼邂逅 梦幻相遇 迷离分别 (如果安排表演,给它们取个名字)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雨巷、“我”、油纸伞、丁香、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品诗的技巧之一: 把握意象特点,体味意境

主要意象 特点 包含情韵 雨巷 悠长、寂寥、凄清 寂寞、迷茫 油纸伞 复古、怀旧 沉静、迷蒙 丁香姑娘 哀怨、冷漠、惆怅、太息般眼光、轻盈 稍纵即逝的希望

梦幻般的愁怨

《雨巷》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对于现代诗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朗读上有一定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味意象、领悟诗情等欣赏实践上仍有欠缺。特别是对《雨巷》这种象征主义诗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何引导他们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与之共鸣,是课堂教学中需予以关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遥望雨巷 煽情激趣

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走进雨巷 熟读顿悟

1、听课文MP3朗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2、落实字词: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笙箫(shēngxiāo)

3、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回答不出来则提示: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忧伤、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愁绪和无奈……

(板书: 我 苦闷、惆怅 诗人)

4、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称之为基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低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应该…… 语调应该……

明确:缓慢,低沉。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自告奋勇,就请科代表推荐。)

学生选读一节,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6、教师示范朗读这一节,指导朗读:除了语速、语调,还要注意节奏,把握好句中的停顿和一些要重读的词句。

7、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停顿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把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歌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诵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音乐享受。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音调和谐,节奏舒缓。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著名的“雨巷诗人”。

8、跟着屏幕上的配乐画面,再次朗读诗歌。

三、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愁绪呢?

幻灯片:人物形象——(我) 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结合丁香图片和课后练习四的相关诗句,指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典型意象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心”。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明确:丁香般的姑娘 、雨巷。

3、 请大家品读描写“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情感形象的诗句,回答问题: 这两个情感形象在描写或选择上有何妙何处?

提示: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择,描写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与烟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和谐,共同营造了一种冷漠、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艳丽的花伞,效果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坍塌、破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起构成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1)(丁香一样的)姑娘:

第二节写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词的反复(连用两个“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写出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和内心的忧愁、哀怨。

第三节写得妙,妙在一举两得,表面上说姑娘,实际上也说自己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心境;妙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冷漠、凄清,又惆怅”,用复沓句式,一再强调渲染“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一样的姑娘”写得妙,妙在用“丁香”修饰“姑娘”,丁香虽美但易凋谢,代表着像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易消失离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彷徨”“凄婉迷茫”等词语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写得妙,妙在以梦做喻,仿佛姑娘就是“梦”的化身(可隐喻理想)。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写得妙,妙在把消散的内容一件件分开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失的伤感和无奈;妙在突出美好事物在眼前消失带来的悲剧美。

……

(2)雨巷: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写得妙,妙在用“悠长、悠长”反复强调脚下要走的路很漫长;妙在用“寂寥”一词,描绘了一幅蒙蒙细雨中潮湿、寂静、冷清的"雨巷"图,给人一种冷漠、凄清、惆怅的心理感受。

妙在把雨巷远处“颓圮的篱墙”呈现出来,用破败空寂、阴雨迷蒙的环境,衬托“我”忧愁感伤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句写得妙,妙在首尾呼应,反复强调“雨巷”的“寂寥”“悠长”及“我”心中对“丁香姑娘”的期待,更突出“我”期待而不得的苦闷。(学生从诗的结构处理或诗行排列角度分析,若能自圆其说,也给以鼓励。)

……

板书:丁香姑娘 美丽、圣洁、愁怨

雨巷 寂静、幽深

四、驻足雨巷,领悟情感

教师过渡小结:诗人用雨巷、丁香姑娘等情感形象,营造了朦胧凄美的诗境,表达了一种“忧愁感伤”的心境。为什么诗人这么忧伤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圆其说。如果回答不出,就提供两种参考观点,请同学说说自己赞同哪个观点,并结合诗句或写作背景阐述理由。)参考观点一:失恋的痛苦。年轻的诗人爱上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情感受挫。

(丁香姑娘:诗人心目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又忧愁的恋人。寂静、幽深、潮湿的雨巷是诗人失落心境的体现。)

参考观点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苦闷。本诗写于1927年,蒋**“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反动派对革命者“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血色恐怖,使诗人这样的知识青年陷入迷惘之中,找不到出路。

(丁香姑娘:象征稍纵即逝的美好理想,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那阴冷潮湿、破败空寂的雨巷就是当时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

幻灯片:丁香姑娘——美好的理想

雨巷——黑暗的社会环境

(象征意义 )

板书: 恋人 心境

理想 环境

……

五、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

1、课文小结:戴望舒在《雨巷》中表达了一种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的“失落的忧伤”。诗中的“丁香姑娘”,是一种美好的化身,当你忧伤迷茫时,请想起戴望舒,在苦闷伤感中,依然要希望与心中的“丁香姑娘”相逢!

2、拓展迁移: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你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感情基调确定下来了,接着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3、布置作业

(1)带着这份“失落的忧伤”背诵《雨巷》。

(2)课后欣赏江涛的歌曲《雨巷》,找出歌词文字与原诗不同的地方,在周记本上写出你对此改动的看法。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雨巷》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1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