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热爱生命》精品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蒙田《热爱生命》精品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蒙田《热爱生命》精品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

2、了解随笔这种文体

3、积累本文需掌握的重点字音、字词、字义

4、学会阅读的简单技巧:画重点句、找关键词、总结概括

5、学会重点分析带有哲学性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导入,把学生引入对生命这一议题讨论的情境之中

2、通过老师示范朗读第一段,学生齐读二三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生命的哲学

3、通过老师故事性的具体讲解来诠释文中带有哲学意味的抽象句子,化抽象为具体,兼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www.haozuowen.net

1、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2、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来热爱生命、如何把热爱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教学对象】

这篇文章放在高一的课堂上可以说比较难,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教授过程中穿插生活中的故事,注意引起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防止把课讲成“假、大、空”的说教课。由于该篇课文《短文三篇》里的第一篇,讲好本文对接下来两篇短文的讲解起奠基作用,要是讲不好,容易让学生对该类哲理性散文产生厌烦或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以及以后的语文教学。

【教学重点】

1、对哲理性句子的讲解,如“生活的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积累。随笔文体的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3、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体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对本文哲理性的把握,学会分析带有哲理性的重点句子

2、把学生带入那种热爱生命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真实感悟,培养他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图片导入,关于生命的思考】

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用真情创作了感人至深的《天亮了》

韩红说她一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特别恨那些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尊重可言的人。

生命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话题,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每个人对生命的定义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共同倾听这个来自16世纪法国的思想家的声音。.。.。.

(二)背景知识(充分介绍,奠定基调)【蒙田+随笔】

① 作者介绍(先看注释)

1、相隔遥远的时空,思想和感情距离我们很近,16世纪的现代人。

在时间上,他与我们相距近5个世纪;在空间上,他生活在我们亚欧大陆的另一边,法国。

作为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2、个人经历:做官辞官--闭门读书--游历各国--写成《随笔集》

他曾经当过15年的文官,后辞官回乡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

但他也喜欢出游,曾经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他一边游玩,一边留意各地的风俗人情。

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旅游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了《随笔集》,并于1580年出版。

3、作品地位: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之一

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

4、写作特色:

蒙田以博学著称。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

文章写得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充满哲理性,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② 文体介绍(关于随笔)

南宋的洪迈给随笔下定义言“意之所之,随即记录”“纵意而谈,涉笔成趣”这是我国最早给随笔下的定义,也是最贴切的阐释了随笔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三)学生默读(扫除生字词,并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重点生字、生词+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学生要注意在读的时候画出生字、生词,并深刻体会整首词的思想情绪。

1、注意括号内字的写法 枯(燥)无味 赋(予) (躁)动不安 (惋)惜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A 垂暮之年:(喻)老年 垂:接近;暮:黄昏

B 稍纵即逝:指某一事物消逝很快

C 丰盈:①(身体)丰满 体态丰盈

②富裕、丰富 衣食丰盈

D 消磨: ①度过(时间,多指虚度) 消磨岁月

②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 消磨志气

3、注意读音

尽量 ①jǐn 副词,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 。如:把你知道的尽量告诉大家。

②jìn 达到最大限度 。如:喝了半斤酒,还没尽量。

(四)文本研读(老师示范兼学生齐读)【逐段赏析】

第一段研读

#p#??????#e#

1、老师读完第一段不禁有一个疑问,我们本文的课题是“热爱生命”,而作者一开篇却谈到如何“度日”,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大家觉得“生命”和“度日”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生命和度日密不可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天组合而成的。

同时,作者从如何度过生命中平凡的每一天这个稀松平常而与我们人人都紧密联系的话题入手,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亲切之感,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老师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自己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小情节。(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我曾经登录过这样一个网站,它可以计算出每个人今生寿命的长短,它主要是根据不同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来为你预算:比如你有没有抽烟或酗酒的恶习、是否热爱并坚持运动、日常饮食是否规律、每天的睡眠是否充足等等。等我填完我的个人资料,通过电脑神奇的运算,计算得出我将活104岁,这说明我的生活过得还是蛮绿色的。然后电脑屏幕上就显示出一个电子表:它把我生命剩下的80多年换算成一长串的数字,以秒为单位。当我看见电脑屏幕上的秒钟一秒秒的走动和流失,内心陡然震动!就在那时,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应该倍感珍惜我们生命里无形的每一秒钟。

2、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一个具体的珍惜时间的机会,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段中的两处对比,看谁找得快!希望大家用作者的原话来回答、学会找关键词。

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一处对比?

第一处:好日子、坏日子的不同的度日方法

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好日子)

一种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坏日子)

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作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坏日子”要“消磨”、“飞快地去”;

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美好”“停下来细细品尝”。

作者在这里的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如此阐释--

"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3、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二处对比?

第二处:“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积极、消极)

“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仿佛生命是“苦事”“贱物”;

“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我们的生命是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3、通过这两处对比,作者所强调的是怎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哪位同学为我们总结一下。

对比的作用:

蒙田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的,是“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的,即使是“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他反对那种“不堪生之重压”或者“白白虚度此生”的生命态度和做法。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蒙田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第二课时

【第二段研读】

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第二段同学读箴言、重积累】作者在第二段就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言,来论证这一观点。大家再一起朗读一下这句箴言,同学们在平常课内外阅读时,可以收集一些你喜欢的、有意思的名人名言或优美诗词,按时翻阅最好能够背下来,以便你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拿名人的语言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证明,可以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提问同学,老师搜集准备一些关于时间与生命的句子】

(第二段的作用承上启下)

1、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生命,就会变成一个糊涂的人,一生也会变得枯燥无味、躁动不安。这是何等的可怕!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来热爱我们的生命呢?同桌之间相互讨论。【how 头脑风暴 如何热爱生命】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并谈自己感受。结合自己5.12地震的经历,热爱生命应该--

对生命充满感激之情--感激每一个在睡眼朦胧中睁开眼睛的清晨,

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热爱每一个拥有面包、拥有微笑、甚至拥有烦恼的日子

除了这两种情感还不够,因为我们不仅要懂得热爱我们自己的生命,还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生命;我们不仅要关心我们人类自己的安危,还要学会关心身边的小猫小狗、一花一草等等,也就是说还要关心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庄子思想】

【第三段研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第三自然段,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做一个睿智之人而不是糊涂之人?蒙田或许给了我们他的答案。

第一二段作者讨论的的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然而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却引入了一个新的话题,也就是生命的另一面--死亡。

1、同学们有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吗?大家害怕死亡吗?

既然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本段第一句作者却指出“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提问)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后文回答。

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而作者之所以不感到死亡的恐惧,随时准备告别人生也毫不惋惜,也就是因为他乐于生。

1、【哲理句子的讲解,切合学生课堂反应,重点挑选两句作详细讨论】

①(哲理句子)“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的理解?

生与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有生必有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我们的生的状态是相对于死的状态而存在的,正如幸福之于痛苦、饱与饥、胖与瘦的关系一样,他们相对存在,缺一不可。

同时,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价值的起点。只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才没有遗憾。

②(哲理句子)如何理解“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句话呢?

正面: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反面: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③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

作者接着提示我们说“享受生活也要讲究方法”。大家一起在文字来找一找享受生活的具体方法?根据原文,稍加概括。

A. 关心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B. 无法增加生命长度、可以增加生命的分量

对于生命的长度,我们也许无法去预测,就像2008年发生在我身边的汶川地震一样,地震中丧失生命的人们,前一刻或许他们还在欢歌笑语,而后一秒刻,他们却已经被压倒在废墟之下。然而希望大家不要悲观,虽然每个人都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现在,增加生命的分量,也就是我们每一天生活的质量。

C. 抓紧、有效利用现在时间

对待时间我们要抓紧、并且有效利用。把人生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过得丰盈饱满。作者以自己为例 ,自信比别人多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时光无多就是老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③(哲理句子)“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课文加以阐释。

老师给大家举例,自己的关心生活的方式以及自己的乐趣--以自己写的现代诗《日子》为例,通过现代诗歌来引导大家挖掘生活中的诗意,以培养大家关心生活中的乐趣,同时辅以结合我自己对生活的关心和感触以及快乐所得。

2、自由讨论:同学们可有什么享受生活乐趣的方法?请大家各抒己见。

3、学习本文后,同学们对生命又有怎样全新的思考?又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请思考2分钟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思想。

(五)结束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总结文意】--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所昭示的基本意义。

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已,(没有了生命,生活便无从谈起)因此,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热爱生活,珍惜时光。

【情感升华】许许多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生、领悟着生命、发掘着生命的真谛,比如下列作家的作品就是如此(推荐汪国真《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这些人因不同的经历而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思考,课后请大家找来读一读。或许,当你正经受着生活的磨难时,这些作家、作品会启悟你引导你会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会让你发现生命永远是一曲值得称颂的歌。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教案设计 篇二

《热爱生命》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了困难和问题怎么办?是躲避退让还是勇往直前呢,读了本文后,相信同学们能够从本文的主人公身上找到答案。

关于本文作者

杰克·伦敦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来揭露美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腐败的现象,对于劳动人民的苦维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关于《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是一部短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淘金者与饥饿、寒冷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生必然战胜死的积极思想。

默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情节,划出生字词。

一、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吮吸( )窒息( )骸骨( )吹毛求疵( )奄奄一息( )

2、理解下列词语。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半身不隧:偏瘫

踉踉跄跄:形容走路不稳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找差错

3、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嚼┥ 露┥ 笼┥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二、 课文内容分析。

1、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用细腻逼真的语言叙述了一个身处绝境、濒临死亡的人,在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作用下,经过艰苦搏斗,终于战胜了饥饿、伤病、寒冷以及野兽的威胁而起死回生的故事。

2、本文的内容较多,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微弱")叙述"这个人"在逃脱之后,凭着自己的毅力艰难前行。

第二部分(从"有一天,他醒过来"到"而神志清醒的时候也愈来愈少,愈来愈短")主要写了主人公与狼漫长的对峙。

第三部分(余下部分)主人公与狼展开了殊死搏斗并取得了胜利,终于战胜了可怕的命运。

3、本文的主人公在自己求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考验?

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的体力虚弱、伤病及野兽等。

4、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能够战胜困难,取得命运的胜利呢?

主人公有着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正是这种"硬汉"精神,才使主人公化危为安。

5、本文作者为什么没有赋予主人公具体的名字,而是用"这个人"来指代?

作者这么写,是有自己的用意的。在这儿,"这个人"不仅仅是指一个人,而是象征着整个人类,作者希望整个人类能够拥有顽强的毅力。文中的"狼"则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的隐喻。

三、思考问题。

1、本文有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运用了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来,仔细体会一下,并且和其它同学交流。

2、当同学们遇到类似困难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谈一点自己的感触。

《热爱生命》教案设计 篇三

重庆市江北中学 冉斌

教学目标 :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3.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4.体会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把握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等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采用多种导入  方法。

(一)同学们,从呱呱坠地起,你们已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对生命都有过怎样的认识呢?

多媒体展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今天,我们将借助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命的伟大、坚强。

(二)由《荒岛余生》引入: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吗?他在濒临绝境时的惊人毅力让我们难以忘怀。其实又何止一个鲁滨孙,杰克·伦敦笔下那位无名的淘金者所表现出来的求生的欲望,所展现的生命的潜能更让我们震撼。

(三)由生命现象引入:可结合七年级(上)课文《生命生命》导入  。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学生自主介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教师整理补充: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三、整体感知

1.看题目,有何感想,喜欢这个标题吗,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由题目进行联想。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标出生字、词语,查工具书注音释义:

狼嚎(háo):大声叫。

转瞬(shùn)即逝:转眼就消逝了。

咀嚼(jǔjúe):用牙齿磨碎食物。

半身不遂(suì):原指身体一侧发生瘫痪,不能动弹。

(2)提炼故事主要情节后复述梗概,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提醒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句,概括了解主人公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中痛苦煎熬的情形;感受人物强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能量。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理清课文主线,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哪几个画面?主人公在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

提示:课文是小说的节选,写一位淘金者在求生旅途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首先写到主人公恐惧的心理,因为狼嚎的声音而恐惧;到傍晚产生了矛盾的心理,死也许就是解脱。以后的几天中,他凭着生命的意识前进,在极度虚弱时,他看到了希望──一只大船,同时也遇到死敌──病狼;于是出现人狼对峙──同样虚弱的人与狼的对峙。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他靠近了大船,看到了生的希望,而人与狼也开始挑战生命的极限,进行了一场闻所未闻的生死决斗。可以通过板书展示文章的主线:

饥饿觅食(狼嚎、恐惧、矛盾)──产生幻觉(遇大船,“激动”、麻木)──遇病狼(冷静、沉着)──与狼决斗(超越极限)──战胜病狼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③自读感触最深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朗读令自己心灵震动的句子,并简要谈谈为什么。

各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四、课后进一步熟悉课文,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1)抽读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才有可能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可以反复阅读,把握语气,体味情感。

(2)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

2.学生自由解读其他部分,感悟生命:找出自己感悟较深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谈认识,谈感受,体会这样写的作用。重点从人物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

建议: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提示、指导,如成功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可指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怎样的刻画,表现出了人物哪些性格特点?

示例:

1)课文中写他见到比尔的骨头时,“突然间,他不笑了。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真是比尔的话?”

主人公从这一堆有红有白,被狼啃得精光的骨头中,看到了一种可怕的凶兆:难到比尔的命运不正是自己将要面临的残酷现实吗?同时主人公那宽厚善良的心也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他有许多理由怨恨和鄙视死掉的同伴,然而这种感情却一下子为他对死者的怜悯所抵消了。他觉得不该嘲笑一个曾同大自然作过斗争的死者,更不能嘲笑一个曾一度同他共过患难的同伴,尽管他有不可宽恕的过失。

2)课文写到他已靠近那希望之船,却可望而不可即,“那条船离他不过四英里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仍要活下去……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即使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多么坚强有力的生命意志和求生的精神!

作家紧接着用比喻,用动作烘托心理,形象地描述了主人公精力殆尽仍不屈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鲜明地把他奋力抗争的感人动态烘托出来。

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找到一丝毅力,比较坚强地划着”。出色的描写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虽虚弱到极点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衬托出他坚强不屈的性格。

提示: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充分肯定。

3.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欣赏,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它会让你活下去。“他”与其说同饥饿和死亡抗争,不如说是与恐惧抗争;杰克·伦敦作为文学大师,用精湛的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这场战争。故事情节紧张,却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它只是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它告诉我们,请敬畏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

二、拓展训练

1.“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课外阅读《热爱生命》全文。

3.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并谈感受。

4.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自残,甚至轻生,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启发?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可根据情况选择内容)

蒙田《热爱生命》精品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随笔这种体裁;

2、能用自己的语言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概括出来,并能将自身理解融入文中朗读出来。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及自身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三、课的类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用汪国真先生的现代诗《热爱生命》来向同学们提问:能从这首诗中看到什么?并抽同学回答,将同学们的回答整合总结,说出引语“今天我们来看看法国作家蒙田对生命的态度”。

2、介绍作者和随笔这种体裁

蒙田,原名米歇尔·艾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其《随笔集》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因丰富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正直人的枕边书”,其中涉及了人生重大课题,如教育、死亡、友谊、爱情等。与《培根人生论》和《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

随笔,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形式灵活多样,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由内容而定。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是一点小感悟。

与散文不同在于,随笔主“理”,重“讲谈”色彩,面向人生,重哲理感悟,而散文主“情”,重“自白”色彩,面向内心,重生命体验。

3、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并思考全文分成几个部分

引领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先讲析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抽读,并提出问题:文中写了哪几种日子,哪几种人?这几种人对待日子的不同态度是什么?

好日子:风和日丽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贱物“生”之

糊涂人:枯燥无味、寄托来世态

坏日子:天色不佳“我”:称颂、乐趣、优越无比度

一起朗读,讲析第二部分:提问:为什么文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让同学们讨论用原文回答,再对这个自然段进行分析。

增加生命的分量“死”

乐于生留住、弥补之态度

利用时间让生命丰盈饱满

板书完后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理解,举出能体现对“死亡”的看法的例子(名言名句或名人)

让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讨论,找出体现作者热爱生命和不懂的句子,老师讲解这些句子。

A、“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现实今生的枯萎,不会有来世的花朵,要着眼于今世,活出精彩。

B、“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C、“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生命如此珍贵,更值得我们珍惜。

D、“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善于享受生命,在死时也不会感到遗憾。

E、“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生命是一颗饱满的谷粒》,生命的长度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丰富它的内容和质量,希望大家的生命不会因为青春而轻。

句子分析完后,让同学们结合现实自由回答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六、总结。

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多姿,虽然短暂,但美丽却在凋谢中永恒。人生没有返回键和删除键,所以要慎用确定键和保存键。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我们已经学完了蒙田的《热爱生命》,加深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明白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重要性,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也让自己不留遗憾!

七、布置作业:

以文章第三段最后三句话“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体裁不限。

蒙田《热爱生命》精品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直接进入课文,然后简介作者。

(先要求学生读注释○1,再补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马克思称为“产生巨人”的时代,一大批解除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哥白尼、伽利略、哥伦布、麦哲伦,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但丁、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及培根、蒙田等等。《热爱生命》是蒙田晚年写的一篇随笔。现在我们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一下此文的“生命”与上文的“生命”有什么异同。

二、 学生朗读课文(由两个学生分段读),并正音。

三、 提问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和词语含义。

1.《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中的“生命”含义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指普遍的、抽象的生命,指生生不息的生命现象,具体歌颂的是生命繁衍的无私、执着、顽强的本质特征;后者指人的生命,具体指的是人生、生活,倡导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要求学生熟悉课文,能说出主要句子。)

3.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表现在哪些地方?

〖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是令人不快的时候,一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即“坏日子”和“好日子”)。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采取两种不同的度日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的去‘度’”;“好日子”要“慢慢地”“细细地”“赏玩”、“领略”、“品尝”。最后再把那些“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他们“打发”、“消磨”、“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

4.怎样理解“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人的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5.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会导致怎样不同的结果?

〖“糊涂人一生枯燥无味”,乐观者充满生活乐趣。

6.第二段谈到“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

〖抓紧时间和有效的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这是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7.作者为什么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8.两段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这个问题拟再分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

〖第一段侧重从不同的生活态度,表明为什么要热爱生活。第二段着重从生与死,生命的短暂谈怎样热爱生命──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

四、比较两文的异同。(引导学生从题材、主旨、表达、风格几方面比较。)

〖同:主旨相通,谈生命,表达珍爱生命的情感。

异:前文着重谈对生命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表现生命繁衍的无私、执着、顽强、令人敬畏。后文着重谈对人生的态度,倡导以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前文以描写抒情为主,写得细腻含蓄。后文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朴素深刻。

五、布置作业。

1. 书面完成练习第二题。

2. 做《文段阅读》中第一课的作业。

3. 如有时间可课内做“一课一练”。

附板书设计:

热爱生命

蒙田

度日: 坏日子 消磨 飞快地去“度”

好日子 慢慢地赏玩 细细品尝

“哲人”:打发 消磨 回避 无视它 苦事 贱物 糊涂人一生枯燥无味

“我”:称颂 富有乐趣 无比优越 乐观者充满生活乐趣

第一段侧重从不同的生活态度,表明为什么要热爱生活。

第二段着重从生与死,谈怎样热爱生命──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使生命过得丰盈充实。

同:主旨相通,谈生命,表达珍爱生命的情感。

异:前文着重谈对生命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表现生命繁衍的无私、执着、顽强、令人敬畏。

后文着重谈对人生的态度,倡导以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前文以描写抒情为主,写得细腻含蓄。后文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朴素深刻。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蒙田《热爱生命》精品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11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