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怀念母亲》,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怀念母亲 篇一

第一教时:课文预习(略)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解题、走近作者、文章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

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教学步骤:

一、①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

二、②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___的母亲。)

③走进作者:学生答:

ⅰ、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bū,又字齐奘zàng。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师:ⅱ、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三、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①  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

1. 亲生母亲

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

祖国母亲

失母之痛

2.怀念

异国思乡

3.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

②欣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

③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

四、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①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a:“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b、感情读:“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提问:母亲的去世,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母亲离去了,作者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作者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终身的遗憾。作者将母爱的失去看成是灵魂的缺失,可见他对母亲真挚的爱。或:对母亲的眷念,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c、联系上下文理解讨论:“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那么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②学生感情读(典读和齐读分组读)第二段,再一次感受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下课。。。。。。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研读“祖国母亲”部分,朗读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的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舍断作者心中对母亲的怀念。

①说说作着的怀念中,又增添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②研读重点句子:

a、为什么母亲会“频来入梦”? ①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之所以经常想到母亲,是因为作者旅居国外,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

c、重点赏析“也”:很巧妙的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的地位。

d、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③研读句子:“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织”字,把夜幕的过程写活了,这慢慢降临的夜幕似乎是在为作者编织一张思念的网。)

② 研读“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提问思考:a.“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怎么理解因为在这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者能时常回忆起在祖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祖国母亲的亲朋好友,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这凄凉孤独的心中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儿甜蜜!

b.怎么理解“糊”?(各种复杂的情感混和在一起)

c.研读“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师问:古今中外的母亲是怎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师问:作者为什么要写 房东太太的事情?(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d.读:“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这句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e.读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怅望灰天:惆怅(伤感、失意)地望着天空。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的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想努力回忆起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二、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绕的句子,读一读。

2.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①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欣赏《我的中国心》和《妈妈的吻》吧。

②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③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④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 篇二

设计理念: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时准备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母亲的情感。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此时,你脑海里浮现出母亲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来形(——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也对母亲独特的解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这篇——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生字新词,读通顺课文句子。

2、选择自己认为难读的语句读一读。

3、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

三、抓重点语句,理解对母亲的怀念

出示句子: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1、你能从哪些自然段体会到作者对亲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请你把第二自然段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1)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现在我们再一起认真地读一遍,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达此时作者内心的感受?

(2)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悔恨,请大家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3)出示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什么意思?

不仅吃不下饭,还睡不着觉,再读读这句话,还能感受到什么?

(4)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5)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6)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7)(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不恨?

(8)还有哪个句子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悔恨?

(9)出示句子: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10)(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读第二自然段。

(11)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下面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这段文字又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3、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请同学们读一读他写的日记,哪一则日记也写了怀念母亲?

4、第二则日记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作者看到房东太太知道儿子要回来,高兴得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师:这一切作者都看在了眼里,他仿佛也看到了什么?

师:所以作者认为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

一样的—————— ,一样的——————。

四、总结本课内容,延伸下一节课。

教学反思: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后,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一、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亲身母亲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句,在读中感悟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

二、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做得有点欠缺。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个别学生读的很好把自己的体会完全融入到朗读中,但大部分学生没能读出感情。

怀念母亲 篇三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3.积累语言。教学重点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教学过程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1.谈感受。质疑。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3)补充资料,谈感受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3.再读整段话。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1.摘抄词语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                                                                教学反思不同感情基调的文章教师在讲课时,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不同的表情,这也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显而易见,《怀念母亲》文章,应该说非常到位。这篇文章,教师应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去读文章、讲文章,让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另外,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满怀信心的去上课,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课文,以及教师的内在修养,把握驭驾课堂的能力,都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

怀念母亲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3、感悟文章引用日记的作用,从中领悟写作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一、以情导入

1、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花甲诗人,写下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美的诗篇——《游子吟》。(出示《游子吟》,并深情吟诵。)

你会有怎样的感触?(指名回答)

2、是啊,母爱就是这样伟大。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母亲。对母亲的怀念是人世间最真切最质朴的情感。

3、在70多年以前,一位年轻人来到德国,开始了长达11年的异国生活。在他的梦里,会出现谁的身影呢?(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二、披情读文

1、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主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吗?(指名学生回答)

2、自由读课文。课文内容与你的想法一致吗?什么地方不一致?

(“母亲”所指不同。课题中的母亲并不单单指自己的母亲,实际上包括母亲和祖国。)

3、你能找到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吗?读课文,寻找能够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怀念的语段。

4、指名读,并指导读课文相关语段。(每一段文字都浸润了对母亲的怀念,无论是对母亲还是祖国。找到并不困难,读好它们才是关键。每一语段的朗读都可以相机指导,在读中加深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5、母亲,是孩子一生的精神寄托。我们每个人都很依赖自己的母亲。母亲对孩子更是无比的关爱。当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自心底涌出的就是对她的无限的怀念。在季羡林先生对生母的怀念里,除了怀念,还包含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引导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指导朗读,体会愧疚之情。)

6、对祖国的怀念是每一个在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在异国,年轻的季羡林同样表现出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思乡之情的语段,带着感情读一读。

读着这些语段,我们的眼前仿佛会出现一个年轻人,在深夜里辗转反侧,声声叹息,难以入眠。在这一个个无眠的夜里,他想起了什么呢?读课文,说一说。

(在读和说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的怀念之情正是在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怀念故乡的人和事这些点滴细节中体现出来的。)

7、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当时的祖国贫穷落后,并遭到列强的凌辱,很多青年都怀抱着富国强国的梦想留学海外。季羡林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学习的虽然是文学,是语言学,但是他心中的爱国之情比谁都要热烈。因为在他的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在他的心里,祖国是永远的家。带着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再次阅读课文。

三、真情日记

1、读了本文,在你心目中,季羡林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2、多么感人的一幕。同学们都被季老先生的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这既是因为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因为季先生饱含深情而又不事雕琢的朴素的文字。阅读时大家也许会发现,这篇文章中有大段是对当年日记或文章的抄录。这些日记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可以省去不写吗?

(组织讨论,并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日记在记录真实情感、再现当时情境方面的独特作用。)

四、旋律抒情

1、课文用如此真实的笔触,细腻地描述了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的赤子之心。这种爱国心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30多年以前,有一首歌曾经响彻大江南北,传唱神州内外,这就是《我的中国心》。(音乐欣赏《我的中国心》)

2、祖国——母亲,这两者其实是难以区分的,至少在季羡林的梦里是这样的:“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出示句子)泪光里,母亲的面影一定不是十分清晰。因为作者提到“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回故乡两次……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你能描述这泪光里的母亲的面影吗?(组织描述,引导学生从母亲和祖国两个层面思考——这里幻化出的母亲的面影仅仅是母亲吗?祖国的山河是否也在他的心中?)(音乐背景《我的中国心》)(这样的理解其实很牵强,但是我以为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母亲是两位,但也可以幻化为一位。季羡林老先生说过,“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那不就可以既理解为母亲,也理解成祖国的“面影”吗?)

五、情意绵长

在我国的灿烂文化中,对母亲的赞颂与怀念,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是永远的旗帜。先人留下了无数的文字,表达这种情感。课后请搜集怀念母亲或热爱祖国的诗文名篇,或者相关的趣闻故事,出一期以“祖国——母亲”为主题的小报。

怀念母亲 篇五

教学目标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a案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谈话导入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3)出示课题。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如,题目的双重含义。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品读课文(一)抓课文主线。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二)品读思母之情。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指读或师范读。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教师相机引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三)品读思国之情。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设计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设计想象说话: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11月16日……(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四)抒发情感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拓展升华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张祖庆) b案 教学准备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1.谈感受。质疑。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3)补充资料,谈感受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3.再读整段话。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1.摘抄词语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第二课时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重点研读以下句子:……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3)感情朗读。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2)感情朗读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3)感情朗读。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④感情朗读。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怀念母亲》,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2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