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童年,走进心灵的故乡——我这样教《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3篇)

发布时间:

走进童年,走进心灵的故乡——我这样教《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

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

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 慢慢地嚼 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 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中国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 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走进童年,走进心灵的故乡——我这样教《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二

旧话重提: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

编者按闫学老师上的六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不期然地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是侧重教语文知识还是有的课文的教学也可以重在人文熏陶的争论。

这个争论,不过是语文教育中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的翻版。本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议已经偃旗息鼓,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两者的统一。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教师们碰到了更为棘手的问题:到底如何统一?真的能够统一吗?没有人能给教师有说服力的答案。

什么是语文知识,什么是有效的语文知识;什么是人文性,语文课如何渗透人文性,这是教师在每天的教学中都要碰到的基本问题,但我们对此并没有进行多少令人信服的扎实研究,遑论真刀真枪解决两者如何统一、融合的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本的问题没有弄清楚,我们的判断就容易左右摇摆。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据说这是一些以前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学者的观点。我们不知道这些学者听过日常的真实的中小学语文课吗?

看来,闫老师这节课引起的争论,是必然的事。

严肃的学术争论是好事。希望通过这篇课例和以下八篇闫学老师与王晓春老师就不同观点展开争论的文章,不仅能让教师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也能激发有抱负的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走进童年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中国台湾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中国台湾,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做《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生: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一群骆驼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了北京城南,一群小孩子围上去东摸摸西摸模,觉得非常新奇。长大了,这一段美好的回忆就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出示画面请学生欣赏,遥远的音乐声响起)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二、体味童年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分别说出“我”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与爸爸争辩骆驼脖子上为什么要挂一个铃铛、想修剪骆驼肚皮下垂着的一大块一大块毛、猜想骆驼驮的麻袋里装的是什么等趣事。)

生:夏天,骆驼队不会来了,作者林海音问妈妈,骆驼队到哪儿去了?妈妈总是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好像是在责骂她。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大家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用笔画一画,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圈画,师巡视。)

师:我看有的同学画了一处,有的画了多处。我想第一次画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谁想先说?

生:“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车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师:你不仅想到了她的样子,还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其他举手的同学是不是也画下了这个句子?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我也认为她傻傻的。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闫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一段文字,然后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刚才他的牙齿动起来了,还有她的牙齿也动起来了!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一头傻乎平的骆驼向我走来,它正在吃草料,它有长长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来磨去,很好玩,很有趣的!

生:我看到林海音学着骆驼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觉得当时的林海音十分傻,而看到这里我不禁想笑,一个人学着骆驼那个样子,真有点那个……

师:(幽默地)有点哪个?

生:(笑)有点傻!

师:但是这种傻让我们觉得是傻得很可爱,是吧?

生:我好像看到了童年的林海音蹲在骆驼的面前,专注地看着骆驼的嘴巴,看到它的嘴巴上面、下面交错地磨啊、磨啊,鼻孔上冒着热气,自己看着看着,牙也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了。

师:可也是呀,看骆驼咀嚼,自己的牙齿为什么也动起来了呢?

生: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像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闫老师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因为闫老师是大人,大人和小孩不一样,小孩子会觉得很有趣,然而大人会觉得很平常、很平常!

师:你是说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在你们看来是有意思的事,我就觉得没什么了。

生:因为作者小时候没见过骆驼,第一次见到骆驼就觉得很好玩,就学骆驼咀嚼了。

师:噢,没见过,见得少,所以觉得很有意思。

生:当年闫老师见到骆驼队的时候,没有童年时候林海音阿姨的那种天真无邪的想法——我的意思呢,闫老师就不会去学骆驼咀嚼的样子了。

生:因为和林海音的童年时候相比,现在科技发达了,虽然不能亲眼看到(骆驼),但是可以从图片上面看到,所以当闫老师亲眼看到的时候就不觉得稀奇了。而林海音童年的时候,没看到过骆驼队的样子,第一次看到就觉得很可爱,也很奇怪。

生:成人其实是无法体会儿童的那颗心的。在小时候看来确实是很有趣、很可爱,长大后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就关心现实上去了,所以说闫老师看到骆驼咀嚼会觉得没什么意思!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42岁了,比闫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师出示并让生齐读这段课文:“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觉得有意思?

(接着讨论“我”看到骆驼把“脱下的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的事,而后让学生再读“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这段话。)

师: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我发现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我觉得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充满幻想,非常天真的。从爸爸的角度来看,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这铃铛的,而林海音小时候也跟我们小时候一样喜欢幻想……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你从小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你开始问吧!(师生对读这段文本。)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骆驼走路累了,赶骆驼的人也累了,听听铃铛就觉得走路比较有意思。

师: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会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还有谁也同意林海音的看法?

生:我同意林海音阿姨的想法……我还有一个想法,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声很好听、很清脆,走路就不觉得累了。

师:铃铛就是增加行路的情趣,而且使我们忘记了疲劳,是吗?谁同意爸爸的想法?

生:我同意爸爸的想法。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骆驼队挂上铃铛想告诉买煤的人:“煤来啦,如果要买煤的话就来买吧!”

师:呵呵,你这想法挺有创造性的,听到铃铛的声音就是听到了叫卖声!

生:打头的骆驼脖子上系一个铃铛,后面的骆驼听到铃铛声就会跟着不停地走下去。

师:你是说铃铛还起到一个口令的作用。

……

师:铃铛声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我很高兴刚才很多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我祝贺你们!为什么呢?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要长大!同学们,请想一想,当42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当年爸爸的理由更能说服已经是42岁的自己,而童年的想法则成为她孩提时代的一种纪念了。

师:噢,只是一种纪念。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童年的那些想法可能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生读)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

师:童年的林海音问题真多啊!妈妈既然说她“总是问,总是问”,很显然,她问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关于骆驼的。我们都是孩子,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一想,她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

[师出示文字,生自由读(边读边笑)。]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还没坐下来呢,李伯伯也进来了,于是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生:老师教育我们不懂就要问。我想林海音受老师的感染,不懂就要问,一定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妈妈她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生:(摇摇头)可能不会了!

师: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生:中年的林海音不会再问贼是什么样的,收贼赃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林海音阿姨四十多岁的时候,像“白鸡黑鸡下的蛋为什么都是白色的”之类的问题都不会再问了,因为她都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师:她知道了吗?

生:因为它们都是同一类的,都是鸡!(师生大笑。)

生:林海音阿姨不会再问那些无聊的没有意义的问题了,她会问一些有科学道理的弄不明白的问题。

师:你觉得刚才她问的哪些问题是无聊的问题?

生:她问为什么母鸡会下蛋而公鸡不会下,她还问为什么公鸡会鸣叫而母鸡不会。

师:这些问题可能在成年人看来算不了什么,因为与我们没关系,觉得没意思,没必要去问,可是在当时林海音非常想弄明白,是吗?

生:我觉得长大的林海音可能与她小时候的爸爸妈妈一样了,觉得这些问题没意思,也不会感兴趣了。

师: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读:“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触摸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中国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生写话,师巡视,而后交流。)

……

生:小时候的我真是太稚气了,现在我不会再问这些问题了,但我相信,它会成为我童年记忆中的一颗珍珠。

生:那是我的童年,可是童年已经离我远去。此时,我的心头掠过一丝淡淡的感伤,但我会把自己的童年在心灵上永存下来。

……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就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现在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种淡淡的感伤。(板书“淡淡的感伤”)但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我们刚才甚至一直在笑着谈、笑着读这些文字,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板书“深深的怀念”)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生读:“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走进心灵的故乡。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真好。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素雅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推荐小说《城南旧事》和电影《城南旧事》。)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闫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我总是不断地怀想——/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

走进童年,走进心灵的故乡——我这样教《冬阳·童年·骆驼队》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作家。她原籍中国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中国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 “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想象骆驼系铃铛

童年重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临心头 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走进童年,走进心灵的故乡——我这样教《冬阳童年骆驼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