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案【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星星变奏曲》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

1、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 学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

(二)课堂讲授

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2、 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诵磁带,自由朗诵,并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①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②两小节诗有什么特征?

诗节基本对称,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③诗中用哪些东西象征美好的世界?有用那些东西象征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样有什么好处?

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诗歌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

3、问题探究,交流合作。

①如何理解“变奏曲”?这首诗为什么以“星星变奏曲”为题?

明确: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

②“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句运用了什么什么修辞?颤抖一词在句中有何含义?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总结。)

③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明确:“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④“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⑤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⑥“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4、拓展延伸

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5、课堂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6、布置作业: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朦胧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 谁还会…… 谁不喜欢…… 谁愿意…… 谁不喜欢…… 谁愿意……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德育目标

感受世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一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静谧的深夜,郭沫若遥望星空,产生美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诗人江河面对闪烁的星星,也不禁产生朦胧的憧憬。”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江河面对满天的星星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体会诗歌的情感,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

诗歌没有字词障碍,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等。可以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体会。

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自己的发现,比较两小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3、两人一组互读,思考回答:

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怎样的渴望?

在反复的朗读里,体会诗歌象征手法及主题: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四鉴赏诗句,美点寻踪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诗句,圈点批注。在老师示范后,同学们也能试着鉴赏诗句。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如“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3、师生小结诗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首诗感情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炼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五、勤动手,积累语言

1、分类整理诗歌的语言点,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复句式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如精妙的修饰短语:遥远的安慰柔软的晚上闪闪烁烁的声音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寂寞地燃烧

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黄的星星

如优美的比喻句: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柔软得像一片湖/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心头/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2、背诵积累: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节熟读背诵,如“谁不原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朦朦胧胧”,鼓励当堂背诵整首诗。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三

一、初读体验,感受诗的内容和情感

1、读准字音。

2、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3、熟悉诗的内容:

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以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

4、掌握作品特点:

是一首朦胧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朦胧诗简介)。

二、熟读成诵,揣摩语言特点

1、分别概括,体会两节的内容:

⑴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接着用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富有诗意,柔美,温馨,迷人。

⑵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2、主题:

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表达出在迷茫失落中不失坚定的希望。

3、完成练习二:

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学习细致地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诗中的意境。

1题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2题学习体会联想与类比的手法;3题学习通感的表现手法。

4、在诵读中体会句式的特点,完成练习三:

学习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三、问题探究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四、诵读回味,完成练习一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情景,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

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二、知识介绍: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自学指导1:(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四、合作展示1:

1、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五、自学指导2: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六、合作展示2:

1、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七、当堂训练:

1、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2、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八、提升小结:

这首朦胧诗,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板书设计:

向往光明未来(正面)

星星变奏曲

否定黑暗现实(反面)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会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情感。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建议】

以“意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教学时采用双线结构: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安排听诗──读诗──品诗──吟诗。

二是紧扣意象浸润诗情:“温故知新”明晰“意象”;“初读感知”明确“意象”;“品读明理”赏析“意象”;“学以致用”捕捉“意象”;“心湖泛舟”运用“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配上画面,字幕:

欣赏是一种心情,欣赏是一种体验。音乐家用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师用镜头捕捉自己的体验。

一、导入意象

出现四幅图:莲花 雨 月亮 星星

让学生人任选一幅图说说自己的触发。(看到这些图你联想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二、温故知新

《天净沙·秋思》

三、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

这些意象可以分成几类?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读女声。

情感: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

情感: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四、背景介入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诗,倾诉自己最质朴的期盼。

五、品读明理

读自己有感受的句子,赏自己有感触的意象。说与同桌听,同桌推荐,赏析诗句。

可参用句式:我最欣赏的句子是,我欣赏它美,我读到,我感到(仿佛看到、听到)。

分析时注重诗歌联系上下片。比如:“颤抖”“僵硬”文中都出现了两次,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比较、揣摩。又如:“像蜜蜂颤动”,如果学生提到这句,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六、学以致用

诗歌欣赏: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顾城是怎样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和对未来的希望?

致橡树

舒婷

(内容略)

女诗人舒婷又是如何借助诗歌诉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的呢?

七、心湖泛舟

用特定的意象;或者仿照诗句“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六

设计意图:

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本次活动我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钢琴曲《小星星变奏曲》感受不同节奏的乐曲,以"聆听"为手段,"表演"为形式,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培养幼儿表现音乐的能力。做到以感受为主线,以动作为中心。达到听、唱、表演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同时在亲生参与中融入到音乐之中,体验到了音乐变化的魅力,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旋律,初步感知4/4拍的音乐节奏,巩固幼儿节拍的稳定性。

2、尝试根据音乐的旋律创编肢体动作,并用肢体动作动作来演绎音乐节奏和情绪。(重点)

3、在音乐游戏中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难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感受快慢节奏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学课件,音乐《小星星变奏曲》,自制激光魔法棒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1、熟悉环境,以歌唱的形式向客人老师问好: 1 1 5 5 1 6 5-1 客人老师 你好啊~

2、复习歌曲《闪烁的小星》。

3、教师播放课件,导入情境。

①教师:刚刚我们复习了歌曲小星星,现在张老师请你们来看一幅图片(课件),看看图片上有什么。

②教师:哇,小星星们好可爱啊,你们想把它请到教室里来吗?;本文张老师这里有一个魔法棒(出示魔法棒),我们一起来请一个小星星出来吧!

二、观看"星星"表演一一完整欣赏音乐。

1、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颗小星星特别想变成流星,星星妈妈说:要有本领才行呀,第一天,要会眨眼睛,第二天,跳4个圈圈舞哟,第三天,流了好多的汗要洗洗澡,变得香香的,第四天就可以变成流星,我们一起看看星星妈妈是怎样变成流星的。

2、教师随着音乐用手电筒往墙壁打光,幼儿整体欣赏音乐。

导语:星星妈妈是怎样变成流星的?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看看吧。

三、引导幼儿用肢体演绎故事一一熟悉故事情节,分段感受音乐。

导语:来,我们一起帮帮小星星学本领吧!

①眨眼睛(慢速):

导语:首先我们要教给小星星眨眼睛,你的小手能变成大眼睛吗?

②跳圈圈舞(快速):

导语:哇,小眼睛变亮了,我们来圈圈舞,你会怎样用身体来跳圈圈舞?(音乐圈圈舞)

③洗澡(快速):

哦一一流汗了,我们来洗洗澡,我们用身体可以怎么洗?(音乐洗澡)

④流星(中速):

流星从天空中滑下来的时候可美丽可优雅了,我们小朋友们能用身体做一些优雅的动作吗?(音乐流星)

4、幼儿和教师律动表演《星星舞会》一一完整演绎音乐。

导语:小朋友们好棒哟,学会了小星星的本领,我们也可以变成流星了,我们一起开展一个星星舞会再来跳一遍好吗?

四、活动结束,教师带流星宝宝离开活动室。

导语:小朋友们真棒,我们现在可以变成流星宝宝了,现在我们像流星一样优雅的轻轻的回到教室好吗?

中班艺术《小星星变奏曲》活动总结本次活动我以"聆听"为手段,"表演"为形式,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培养幼儿表现音乐的能力。做到以感受为主线,以动作为中心。达到听、唱、表演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活动准备、活动目标、活动过程这三个方面来总结一下本次活动:

1、活动准备方面:在前期对幼儿已经初步做了快慢节奏经验铺垫,对本次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旋律辅助作用。并且本次所选的音乐《小星星变奏曲》原版有五次变奏,但这五次的变奏不是很明显,如果让幼儿区分的话会有一点困难,因此我截取了其中节奏变化比较明显的片段让幼儿欣赏,降低听辨的难度。

2、活动目标方面: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是感受乐曲的旋律,初步感知4/4拍的音乐节奏,巩固幼儿节拍的稳定性。那么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活动的第二环节中欣赏感知星星妈妈变流星的过程来呈现。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是幼儿尝试根据音乐的旋律创编肢体动作,并用肢体动作来演绎音乐节奏、句子和情绪。那么这一目标在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用肢体演绎故事一一熟悉故事情节,分段感受音乐"这一环节呈现出来了。本次活动的难点目标是在音乐游戏中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活动,通过第一环节复习歌曲《小星星》来营造轻松的活动氛围,第二环节中以故事小星星想变流星为主线,又以帮助小星星变流星为感情脉络贯穿于整个活动。孩子们通过在初步感知音乐旋律、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旋律中变现自我、展现自我。我认为本次活动很好的诠释了活动目标。

3、活动过程方面:我认为精心选择、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是活动开展成功的关键。本次活动循序渐进,各环节也衔接自然。本活动以小星星故事为主线,通过复习歌曲《闪烁的星星》、欣赏《小星星变奏曲》到最后创作表演《星星舞会》一气呵成,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又层层深入。其中通过为旋律编动作等形式使幼儿准确感受到乐曲主题与变奏的不同情绪,并由此为创作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欣赏《小星星变奏曲》时,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分听辨、编动作等活动使幼儿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挖掘了幼儿的探究潜能、拓展了幼儿的音乐思维。

幼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聚精会神地听、唱、动,表现出节奏的快慢。多看多学是这一活动中幼儿学习能力的体现。我在活动中注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举手回答问题,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提高聆听与表演的效果。活动过程中,调动了唱唱、听听、跑跑、跳跳、创新等多种形式,力图让幼儿在丰富的形式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进而培养了他们喜爱音乐的情感及理解表现音乐的能力。

当然,本次活动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严格要求自己,用更好的活动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星星变奏曲》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2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