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差异网为您带来了7篇《寡人之于国也..》,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二

教学方法:

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教学过程 篇三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   )兵

②涂(   )有饿piǎo(   )

③鸡豚(   )狗(   )之畜( )

④数(   )罟(   )不入wū(   )池

⑤无(   )失其时

⑥谨庠(   )序之数

⑦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义

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洿 ⑤wú无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

弃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应掌握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应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时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词类活用(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用法并解释,教师归纳)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重点点拨: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  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

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

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简介孟子思想主张

打出战国征战形势图,和当时背景,理解孟子主张的难能可贵之处。

社会混乱,礼崩乐坏,

群雄逐鹿,战事不断;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仁政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反对不义的战争

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民本

邦国的主权在民

用人以民意为准

政事以民为归宿

五、熟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

2.生字疑难字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同“毋”)失其时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

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4.同学生齐读。

六、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

采用“大家问题大家答”的方式,小组讨论,整理文言知识或者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每个小组,一个组长,一个主发言人,一个记录员,一个提问者),然后向其他小组提问,其他小组的成员聚精会神捕捉问题,准备随时帮助解决。

㈠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㈡疑难实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

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㈢词类活用

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语“此”。

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七、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学习重点,提升指导。

八、以文释文——用课文原话回答问题

可以采用齐答或者个别回答相结合的方式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3、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4、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九、古为今用—课外拓展

小组讨论成文,然后分享畅谈。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表现,思考这些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2、文中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令人歆羡的社会蓝图,请你用你的生花妙笔试着描绘出属于你的理想社会图景。

十、教师寄语(由同学们的设想蓝图描绘转化为引导他们初步养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志向的树立上,紧扣专题教学目标)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兵之道,圆民主自由之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用世,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兢慎笃定,屈原

为圣君贤臣式美政至死不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们为恪守自己的政治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历史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接力棒传到我们90后的手中,同学们,从此刻起,告别庸碌告别懒散,树立高远之志,力擎信念之灯,跨过荆棘越过沼泽,不在浮华光影里迷失,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抱怨体制不善社会不公,甩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低调冷漠,让自己借助科学知识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为自己争取一个位置,实现自身价值,影响周围的人,改变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而改善整个宇宙的命运。到那时,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握紧拳头振臂高呼: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授课感受:

成功之处:

1、认真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还话语权给学生。从解读文本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交给了学生,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讨论的优势。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什么,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解读;怎么教,依赖于每个教学环节严谨而机智的设置。

3、课外拓展环节设置为“古为今用”,对于中华政治文明的传承和今天青少年政治理想的确立,有很好的指向性,教师寄语内容具有深刻的激励意义。

不足之处:

1、导入语中提及“领略孟子的谈吐风范”,课时因为课堂容量问题,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落实,导致导语部分内容空置的问题出现。

2、文学常识、课外积累和“大家问题大家答”这三个环节,有心引入竞争机制,因为学生不熟悉,很难量化成绩,导致竞争只能算是引进了一半,如果能量化结果,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3、最后课外拓展时,“文”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处理有点仓促,以致学生多元而精彩的对社会蓝图的个性构想没有充分发挥。如果这儿内容再丰满些,对文章的内涵理解还能再加深。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教学磁带、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

1、放录音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

(3)túnzhìxù

(4)cùgǔ洿

(5)无wú通假字,同“毋”

(6)xiáng

(7)颁bān通假字,同“斑”

(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5.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层次,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辩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会理想中的精神底蕴,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学说受到冷落的历史原因,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获得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 “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说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孟子

二、在诵读的过程中检查课前预习,

第一 读通 能读准字音、解释文中的字词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1找一学生读难读的字词 2.解释加点词语3翻译句子

第二 读懂 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换一种方式来读,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梁惠王,另一个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读出感情(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和断句)

三、深入理解,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明确: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糊涂。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

四、面对这样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去说服他的?

明确:第一步: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第二步:绘蓝图,排比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第三步: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和浩然正气让对方无从躲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两幅王道图景、最后批评梁惠王的“罪岁”。

五、布置作业。

本文是对话体,由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为梁惠王各设计一句话,表现梁惠王论辩时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上节课作业。

明确:1.可以添加“寡人愿闻其详”之类的话。理由: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识到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也许不会就此承认自己治国的“尽心”与邻国之君一样,他还希望对方作出具体的解释。

2、可以添加“何也”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用各种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诱人的结果(“养生丧死无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张,但到底什么是“王道”还不是很清楚,对方还需要从正面加以阐发。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的“王道”乐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动梁惠王,也暗含着对梁惠王开头的困惑的解答,但对梁惠王这样感觉良好而又颟顸昏庸的君王,还必须旗帜鲜明地给出具体解答,促其醒悟。

通过这些合理添加的话,我们能体会出梁惠王当时从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从不满沮丧到受到触动不得不考虑的复杂心态,也感受到孟子论辩的强烈效果。

二、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明确: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彀。

2、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了神奇的论辩效果。

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投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的有关资料,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孟子当时的处境和遭遇。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诵读领悟。

齐读文中“不违农时……未之有也”这一部分内容。

五、这幅社会图景让你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特点?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2、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7篇《寡人之于国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305 1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