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优秀教案(最新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优秀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桂林山水的教案 篇一

【文本细读】

《桂林山水》是一篇记写桂林优美风光的经典之作。课文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画长卷。作者对桂林山水风景特点进行观赏、分析、思考后,从水、山、洞三个方面概括写了桂林山水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而在记写每一方面景色的时候,又都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更清楚地把握景物特点。作者把漓江和大海、西湖比较,说明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把桂林的山和泰山、燕山比较,说明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把桂林的溶洞和作者在电影中见到的溶洞比较突出了桂林溶洞剔透、幽深、绚烂的特点。最后作者又把山、水、洞联系起来描写,使人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作者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把握与概括是准确鲜明,表达中一处处妙喻更使桂林山水洞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排比句的运用使桂林风光的意境美、文章表达的语言美和作者心中浓浓的情感美融为一体。文章结构明晰、描写生动,语言华美,在表达上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教学《桂林山水》要把认识了解桂林风光的自然美,体会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同营造课堂的氛围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桂林风景名胜有更多的了解,对桂林风光画面有更深的印象,对文章的表达有更多的感悟,使课堂成为师生一次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本课“陆、扩、”等12个生字,掌握“桨、涉、赏”等12个生字,注意积累本课中优美的词汇。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⑵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

⑶ 学习体会作者抓住特点从几个方面观察描述景物的方法。了解比喻、排比,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⑷ 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桂林山、水、洞“秀美、奇美、幽美”的特点,培养孩子投身自然、热爱大自然优美风光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今天,我们要求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检查预习课文的读书情况。

2、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⑴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⑵ 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3、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澜壮阔、水光潋滟、峰峦雄伟、重峦迭彩、危峰兀立”等字词的意思。

4、文章主要从那几方面写了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漓江的水“静”在哪里?除了静还有“清”、“绿”都体现在哪里?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静的,使我们所看见的,那么如何让每有感触到他静的人通过我们的声音感觉出他的静呢?

试着练习朗读。

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再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体会。

3、看了水,欣赏了山,也浏览了洞,那么桂林山水整体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4、谈一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收获,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方面:

如:注意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非常清楚;比喻、排比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流畅;适当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对于排比句,重在让学生体会,不要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栽”字,找出同样结构的字进行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背诵该篇文章,可以配乐背诵。

桂林山水教案 篇二

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齐读课题《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 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三、漓江的水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4、如此美丽的漓江水,真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透过清澈的漓江水,你还看到了些什么呢?(小鱼、山的倒影、水草等等),能用上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拓展练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四、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对比本地的山:

我们舟山也有山,但往往是一座连着一座,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连绵不断)

3、桂林的山——奇。再来看看桂林的山,好像从地里拔出来高高地挺立着,可以用什么词来说(拔地而起),而且一座座山有连在一起吗?(没有),这个就叫做(各不相连)。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拓展练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像( ),像( )……。

对,这就是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课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桂林山的这一特点?(奇),这个奇是奇怪吗?(理解“奇”的意思,解释为奇特,样子很少见。)的确,这样的山,在别处很少见,所以说是(奇峰罗列)。读出奇特的感觉来。

(理解桂林山的“奇”,在朗读中感受其奇特)

4、桂林的山——险

图文结合,理解“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除了奇峰之外,在桂林还耸立着又高又陡的山峰,我们称之为(危峰兀立)。

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的怪石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叠的?(怪石嶙峋)

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险)

(指导朗读,谁来念念这种山势险峻的感觉?)

5、桂林山水——秀

除了奇、险之外,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秀)

“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秀丽、秀美),由此可见,“秀”就是指“美”,你们看,如此美妙的景色,带着赞叹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品位语言,感悟美景

木船渐渐划远了,看来大家的心中都充满了难舍。老师也曾用相机捕捉了这最后的迷人一刻,一起来看看吧!

(幻灯出示桂林美景)

相信一幅幅的美景,早已烙在你们的脑海中,你能来称赞一番这迷人的山水吗?

桂林山水( )! 六、课外拓展,加深感悟

这美妙的仙境让我们如痴如醉,难怪历来的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我们来听听著名诗人贺敬之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吧!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树阴照水爱晴柔。枫叶红于二月花,红妆素裹更妖娆。”来形容桂林山水是再合适不过了。难怪乎,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 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 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⒊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⒈出示表格:

前字韵母 啊的发音 举例

a、o、e、i、ü ya 真绿啊、真奇啊

u、ao、ou wa 真秀啊

n na 真险啊

ng nga 真静啊、真清啊

⒉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完成板书提纲:

总起:甲天下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 绿

山 秀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平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平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⒊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课文背出来的。

(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

⒋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⒊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⒈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⒉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听歌导入、触发情感

1、课前听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的题目是《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是一首广西壮族非常有名的山歌,广西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不仅山歌有名,而且广西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那就是桂林(幻灯出示:桂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幻灯出示: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

3、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幻灯?)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请先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桂林的山水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2、师做文字说明:

看,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烟雨蒙蒙的漓江,又是另一番的景象。看!这是骆驼山,呵!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象鼻山的夜景多美丽,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哦。走进桂林的绿水绿山,让人觉得仿佛走近了仙境一般。

三、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了解桂林的水:

⑴ 好,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全长有170多千米。

⑵ 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

⑶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⑷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⑸ 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静”的语句?

(指名读)

找到静的感觉了吗?

指名生说后,那你能读得更“静”吗?

(出示幻灯)

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你们感觉它在流动吗?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多静啊!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水平如镜的漓江水吧。

⑹ 接下来,谁愿意来自告奋勇说,我愿意读哪个特点的句子?

指名生读。

(生读“清”的语句)

刚才,我听你在读“清”这个字时,读得特别轻,这是为什么啊?

生答,你真会读书,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呢?

漓江的水到底有多清呢?请大家再看这幅图片,看,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倒影在水中

(齐读)

让我们来由衷地发出赞叹:

漓江的水真清啊……

⑺ (生读“绿”的语句)

怎么样?读出“绿”的感觉了吗?

指名生说,那你来试试,行吗?

这回,感觉满眼是绿了吗?

(让读的学生说说理解)

发言精彩的话,给予鼓掌,瞧,(幻灯出示)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⑻ 听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突然有这样一个灵感:

这儿有一些跟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请你给图片配音。使图片更美有兴趣吗?

(有)

不过,给图片配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把这段话记住,然后根据画面激情地讲解,有信心吗?

(有)

那就试试吧。

谁愿意来当一回配音演员?

指名配音,怎么样?像个配音演员吗?为什么要配上“大海”、“西湖”句子?谁愿意来试试?

那么我们一起来过把瘾吧。让我们来深情地赞赞漓江的水吧。

挺不错,说不定10年后,我们班还真出几个著名的配音演员呢!

2、了解桂林的山:

⑴ 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⑵ 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⑶ 小结:

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⑷ 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⑸ 交流:

奇、秀、险(板书)

⑹ 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生读“险”的语句,并谈感受)

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的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

(生答:危峰兀立)

(出示幻灯)

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这里的“危”就是──

(生答:险)

多险?

(生答: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能把这句好读好吗?

⑺ (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

幻灯出示,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

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

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

(示意学生说下去)

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首描写桂林山奇的诗。

(幻灯: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

许许多多的的形状,数不尽,这就是──

(生答:形态万千)

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就是──

(生答:奇峰罗列)

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⑻ (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

⑼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

(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而是──

(生:桂林的山实在太美了!跟它相比别的山就逊色了)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

── (生:甲天下!)

3、总体了解山水:

师:孤立地看,桂林的水很美,桂林的山也很美。山绕水,水映山,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看──(出示剪辑的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有关图片)

师: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

(教师作适当提示,生根据画面描述──)

(生:围绕着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

师: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画!

(生:应该是“连绵不断的画卷”,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你们说的没错。可用画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也没错啊!

(师作迷惑不解状)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很多,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哦?这些特点都是孤立开来的?

生:不是!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生:因为这里的山很多,这里的水很长,这样的景色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不尽道不完。所以要用“连绵不断的画卷”来表达。

师: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从桂林城到阳朔,航程有80多公里,这一路的风景怎是一幅画所能画完的呢?

(出示小黑板:“连绵不断的画卷”)

能把它读好吗?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难怪作者赞叹──(多媒体映示相关文字)

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当代著名作家贺敬之这样深情地赞美桂林山水──我们来一起合作深情地读读。

(多媒体映示《桂林山水歌》开头部分的诗句,师生深情吟诵)

师: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生: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师: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生: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水几重呵,山几重?

生:水绕山环桂林城……

师:是山城呵,是水城?

生: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诗很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同样很美!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各自练读,指名配乐朗读,根据画面提示试背)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真想由衷地赞叹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四、总体升华

1、同学们,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她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我们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何止于桂林山水啊!同学们,让我们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吧!

2、山峰蜿蜒重叠,江流曲曲弯弯,听,顺着水流又飘来了好听的山歌:

常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五、选择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桂林山水教案 篇五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⑵分层:二层

⑶写法:

写法上与第2节相似,显示了结构上的对称。第一句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体地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山形

色彩明丽——山色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势

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⑷有感情地朗读。

⑸交流学习方法: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情朗读】

⑹背诵第三节,交流背诵方法。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⒋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⒈指导课后练习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补充说明的方法写具体,即“清得”怎么样。两个小题分别要求写出“黑得怎么样”和“干净得怎么样”。如:“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黑得看不见屋内的陈设”;“干净得看不见一张纸屑”等。

⒉完成其他练习

六、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桂林山水教案 篇六

一、审题听读,初步把握整体

揭示课题后,稍作讨论,让学生审题得知:本文要描写“山”景、“水”景,而此“山”此“水”位于“桂林”;紧接着便可以情境化语言“带领”学生闭目静听课文录音,借此“游赏”桂林山水,听读“游赏”完毕,让学生稍作回味后,教者归纳:

①跟随导游——课文录音,我们观赏了桂林山水的秀姿美态,由衷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导游——课文先总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引起我们的游赏兴致;接着分别让我们“看”了瑰丽的漓江水和秀美的桂林山;从而使我们具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将山水相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

这便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段落结构。

二、看图自读,具体探索内容

首先出示挂图(或揭示课本中的彩图)。

然后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出示思考题)边看图边读文:

①仔细看图,观察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

②图文对照,找出☆www.chayi5.com☆文中与画面直接对应的语句;

③仔细读文,找出文中概括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字词以及具体描绘这些特点的语句;

④赏图品文,体味这些语句在反映桂林山水特点上的精妙贴切。

这样图文对照,看图帮助了读文,读文引导了看图,促进了观察力与理解力的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而一些富有表达力的重点字、记号、句等“双基”因素也在学生自品和教者点拨中得到落实。

三、择要引读,深入理解重点

此前,学生已“理智”地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里专将直接描写这些特点的语句提取,引读欣赏,强化重点:

引:(身临其境般读第一节后)啊,果然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

齐:静得……

引:漓江的水真清啊——

齐:清得……

引:漓江的水真绿啊——

齐:绿得……

引:(读完该节末句)再看,桂林的山水真奇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秀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险啊——

齐:(略)

至此,教者再以导游身份深情赞美地诵读末节。

以上引读过程还可以由男生引读、女生齐读和女生引读、男生齐读的方式重复进行。

四、辨析分读,直观发现写法

首先略作启发,让学生把第二、第三节都分为两层。

接着指名两学生(或指两组、或分男女)对每节都各读一层,有意识地显示出漓江水与大海、西湖的对比关系以及桂林山与泰山、香山的对比关系。

然后让学生从分组朗读中直观发现这一对比手法对桂林山水美景的衬托作用,体现了“甲”字。

最后仍以对应分读方式,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出来,体会它们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理解“画卷”的深刻含义。

五、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

在以上内容、结构、语言特色都已分析就绪的基础上,根据已形成的整体板书指点学生全面回顾课文,然后身临其境,以真切的情感进行欣赏性的朗读,寄赞美之情、爱恋之心于每词每句之中。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

⑴桂林水的特点:

静、清、绿。

⑵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

(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陈淼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赞美了桂林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这桂林山水的热爱,当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按照整、分、整的顺序来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并累积这些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习这篇课文,把握好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3自然段,并背诵课文。

教育目标:懂得自然界的伟大,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

发展目标: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会作者观察和表达桂林山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问答式、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的生字和生词都已经认识了,复习上节课的字和词(“水平如静”、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二、学习第二段

(1)观赏漓江水的图片,认真阅读这一段文章,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2)再次认真阅读这段,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有什么效果?

(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做的效果是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3)分析这段的句式特点

(这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以别处的秀水作比较来显出桂林水,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漓江的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以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前半句写出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三、学习第三段

(1)观赏桂林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第二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并也用三个字进行描述。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三段的结构差不多,同学们要能够在学习完第二段后对第三段结构进行分析,把桂林山的特点具体描述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 怪石嶙峋

六、课后活动

1、写一篇有关自己旅游的小作文。

2、桂林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选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2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