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教案5篇

发布时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首诗歌出自哪里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别云间》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别云间教案 篇一

一、导入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三、初读古诗

1、解释下列词语。

【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2、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四、合作探究

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明确: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明确: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6.《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明确: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7.《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明确: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8.《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五、总结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

《别云间》教案 篇二

师:上课之前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这节课大家能做的事自已做,行不行?

生:(响亮地)行!

师:现在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梅岭三章》录音范读之一)。

师: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谁来简介绍一下?

生1:这是陈毅元帅因伤病被围梅山,生命危在旦夕时写下的《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

师:回答完全正确。我们听了一章,第二章由男同学随音乐背诵,第三章由女同学来背,好不好?注意要有感情。

男、女生:(配乐背诵)

师: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板书课题)。

既然是学诗,那么,谁来说说,对一首诗,通常我们应该怎么学?

生2:能够说出作者及有关的历史背景。

师(插话):能不能到黑板上写给大家看看?

(学生到黑板上写)

生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4: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了解全诗的内容(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5:可以通过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6: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大家总结的这些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说、读、译、写”四步学习法(在学生的板书中画出说、读、译、写五个字)。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7: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士蜂起,夏完淳随父亲起兵抗清。顺治四年(1647)在故乡被捕,后解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英勇就义。

师:说得很好。大家注意到他的生卒年代没有?算一算,他多大?

生:十七岁(四下一片惊叹之声)。

师: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及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亲死难,他只身流亡江汉,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后在故乡云间被俘,1647年在南京被害,年仅十七岁(虚岁)。

师:(稍停片刻)夏完淳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年青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往往是他战斗和生活的记录,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的体现。我朗诵一遍,大家注意节奏和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听不清、听不准的地方作好标记(配乐进行朗读)。

师:大家试着读几遍,然后互相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模仿范读进行试读,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8:老师,刚才您把“灵旗空际看”中的“看(kàn)”读成“kān”了。

生9:这个字应该读“kān”,我们以前学《石壕吏》时,“老妇出门看”中的“看”也是读第一声的,而且,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个字又是韵脚,所以肯定是第一声。

师:回答得太好了,可见你的知识掌握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律诗的韵脚一般是平声字,即一、二声的字,所以应该读“kān”,这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有所不同。我们掌声鼓励,感谢他为我们作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师生鼓掌)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互相再读几遍,注意体会每一句表达的感情。

生:(读诗,互相矫正,教师巡视指导)

师:诗大家读过了,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觉得诗句都应以怎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10:我觉得第一联应重读“又”字,读出诗人的遗憾与怨恨。

生11:第二联应重读“谁”字,读出作者深沉的怨愤之情。

生12:我认为第三联应读出作者对生之留恋,对故乡之不舍,作者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作者也是人,是有感情的,他更珍惜生命!

生13:最后两句应读出他对抗清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生:……

师:说得很好,听了一遍,读了几遍,就把朗读的要点抓住了,很好!现在就按大家说的,我们听着音乐(配以古筝曲或琴曲)一起来诵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师、生:(一齐诵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入境了,这一遍比刚才试读时进了一大步。现在,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男生读前四句,女生读后四句,我呢,和女生一组,壮大她们的实力,好不好?

生:好!

师:《别云间》一、二!

生:(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有味,听着你们读,我仿佛置身于悲壮的气氛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课后再读再品,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现在我们应该具体了解一下诗的内容了。

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四字经”(指四字预习法)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参照注解、字典,还有你的“秘密武器”(参考资料),互相研究一下,弄清全诗的大意。

(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师:谁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4:我用诗的形式来译这首诗——

为抗清奔走在外已三年,

叹如今身陷牢狱成囚犯。

山河破碎怎不叫人落泪,

天地虽大我无力挽狂澜。

早知死期将近来日无多,

想要告别故乡实在很难。

待到魂魄归来再看故乡,

抗清的战旗啊迎风招展。

师:一首古诗,经过他用诗的形式一译,内容一目了然,作者的意图也显现于字里行间,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谁愿意再试试?

生15:十四岁随父亲、老师一起抗清,如今已过去了三年,父亲已经为国捐躯,刚回到故乡,却又成了阶下之囚,看着这破碎的山河,怎不伤心?怎不落泪?天地如此之广大,竟无我夏完淳容身之地!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虽然死并不可怕,可谁又能无情?谁能不念故土?这里有儿时的记忆,有慈母的身影,有曾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如今就要永远离开,怎不叫人难分难舍呢?取义成仁已是今日之事,有朝一日,等我的魂魄再回到故乡,我相信,征伐清兵战旗一定会高高地飘扬!

师:(鼓掌)多优美的一篇小文章!大家觉得怎样?

生16:他把诗的大意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且还化用了《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很有创意!

生17:他没有局限于诗的本身,而是加入了适当的联想,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

师:他说得很好,大家评得也不错。译诗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一样,应该有创新意识。

师:年仅十七岁,才华横溢的诗人不肯苟且偷生,就这样慷慨赴死,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成仁取义的志愿!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说了、读了,也译了,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想想看,夏完淳决别故乡时有此绝唱,我们所知道的古代诗人中还有谁在生死关头以诗明志的?

生18:(迫不及待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生19:夏明翰不是古代诗人。

生20: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对。那么,大家体会、比较一下,看看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

生2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视死如归的精神。

生22:文天祥只想到要名留史册,而夏完淳坚信抗清斗争必将胜利,他死后的灵魂也会看到河山收复,我觉得这种精神更值得敬佩!

生23:我同意他们的看法,但我还是认为陈毅元帅最值得我们敬重,因为在生死关头他所想的不是自己如何留名“汗青”,而是要以个人的牺牲,让人间处处开遍自由之花!

(学生鼓掌)

师:以前我们觉得文天祥的诗就够好了,现在一比才发现还有更好的,真是不比不知道——(学生抢接:一比吓一跳)。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的人格与精神。所以,我们的四步学习法可以再加上一个——

生:(齐)比!

(教师板书:比)

师: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收集一下,既可作一番比较,又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一举两得。

师:夏完淳用自己年青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战斗的诗篇,这样一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不背下来就是我们的损失!用两分钟时间,我们比赛,看谁最先背下来,而且音准、停顿准、感情浓。

生:(背诵)

师:谁主动来背诵一下?

生:(背诵,可采用齐背、男女生分组背、组内个别背等形式)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得差不多了——

生:老师,我们还没“写”呢!

生:(焦急地)我们写什么呢?

师:对,是应该写一写。对我们来说,学了这一课,应该写的很多,例如:假若夏完淳决别故乡时还给家人写了一封信,那么,这封的内容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联系诗作及有关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替我们的诗人写一封家书。大家可以几个人一组,选一名同学执笔,然后边讨论边写。

生:(分组讨论、写作,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适当点拨)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各抒已见,取长补短,所写的文章中佳句层出不穷,我都不知该欣赏谁的了。你们想欣赏谁的?

生:某某。

生24:(到前面读作文)

母亲大人膝下:

……

儿完淳此次被捕,料想生日无多了,未能尽孝于母亲膝下,儿有愧于养育之恩。……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矢志抗清,既是不负母亲平日之教导,亦是完成父亲遗愿,母亲定能原谅儿之不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儿愿以一死明志,不苟活于清贼脚下。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人尚能如此,何况后人呢?只可惜大业未成,父亲的遗愿未能实现,实在憾甚!恨甚!

……

家中诸事只能偏劳母亲了,儿媳秦篆(钱秦篆)年轻,可使择人而嫁,莫为我孤独一生;遗腹之子,望母亲抚之成人,待其成年,可告之曰:汝父为抗清而死,无愧于天地……

……

师:谁来品评一下他的作文?

生25:他写得很好,例如开头的称呼,符合古人书信用法。

生26:我认为他在文中引用了文天祥的诗和孟子的话,更有助于表达夏完淳舍生取义的精神。

生27:他写作时大量采用半文半白的词句,使文章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

生28:我有一个问题,夏完淳才十七岁,文中却提到他的妻子和孩子,这可不大对劲儿。

(学生大笑)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请作者自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生24:我以前看过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里面提到他有妻有子。

师:(插话)就这些吗?

生24:不,还有。古人结婚的年龄都比较早,老师您在讲《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曾说过王弗十六岁就嫁给了苏轼,所以夏完淳有妻子和孩子也不奇怪。

师:好哇,你用老师的矛攻老师的盾(学生笑)。他刚才解释得基本正确,这是古今风俗的差异,我们不要强迫古人也来遵守我们现代的婚姻法(学生又笑)。

(继续请学生读作文、评作文,教师点拨、总结)

师:我们通过说一说、读一读、译一译、比一比、写一写,充分了解了夏完淳《别云间》的思想内容,深深体会了他那种成仁取义的精神,那么,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29:我想起了孟子另外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觉得夏完淳年纪虽小,但却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生30:夏完淳在生死关头经受住了考验,坚守自己的信仰,成就了千载美名。我们与他当时的年纪相仿,作为跨世纪的少年,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更应该经得住考验,做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

生:……

生31:老师,对这首诗我有个问题,可不可以提出来“议一议”?

师:你还发现了问题!太好了!快说说看——

生31:中国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夏完淳尽忠的是没落的南明王朝,这是不是有点不识时务?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

(学生互相讨论)

生32:是呀,我们历史书上说过,清朝取代明朝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从这一点上看,夏完淳确实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

生33: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也一样,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要看他身上积极的一面。

生34:我补充几句。夏完淳的言行虽然有局限性,但他不苟且偷生,能够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能因为太阳有黑子就否定太阳的光辉,我认为夏完淳是“不识时务”的“俊杰”!

……

师:大家说得实在太好了!夏完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还有责任将之发扬光大,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朗诵一遍全诗,再次感受诗中的浩然正气!

生:(随音乐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说了、读了、译了、比了、写了,同学们又加上了一个议,今后学习类似文章时,别忘了试试这种“六步学习法”(板书)。

大家的表现我十分满意,大家对自己满意吗?

生:满意(一部分说不满意)。

师:有的同学说满意,也有的同学说不满意,那肯定是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没机会发表,没关系,课后,大家以《别云间》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写你所想写的,文体不限,字数不限,我期待着欣赏你们的大作。

下课!

别云间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有感情朗诵全文并理解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教学过程: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一、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二、诗词简析

云间,是作者的家乡。这首诗就作于他在云间被捕时。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写自己参加抗清起义已经整整三年;而今壮志未酬却身陷敌手的经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饱含血泪,悲壮淋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作者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放心不下的只是正在遭受清兵蹂躏的父老乡亲。“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等到魂魄归来的那一天,诗人要重掌抗清的大旗继续同敌人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

1、《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主题思想《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三、思路结构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四、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例: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总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别云间教案 篇四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 请学生齐读课文

2、 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 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七、板书展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 云 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八、作业布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 ) 羁旅( ) 提携( )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 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 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九、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我的诗歌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我注重在诗歌教学中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之类的练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进而增强他们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

别云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教学反思

全诗共八句,章法承转自如,说明诗人心境坦然,视死如归。首联两句概述自己的战斗行踪,表现对家乡的眷眷之心。作者从顺治二年(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周围地区,前后奋战三年,奔波不休,所以称“三年羁旅”。而归乡不久,就被捕入狱,又告别家乡去南京受审,所以说今日又“南冠”。“南冠”是诗中常典,后成为不忘家乡故国的“囚犯”的代称,暗含处境再险恶,也不忘家乡的隐衷。“又”字束发无限感慨,进日一别,永远也无再踏故土的可能了。

第二联紧接首联,所抒之情扩展到对整个国家败亡后的极度痛苦。眼看大好河山沦于异族之手,自己空有复国壮志,希望已十分渺茫,只有涕泪满襟。“无限”之泪,为我河山而垂,情不可抑,情不可禁。作者还化用前人诗句,寄寓了国恨家仇无处伸张的愤激之情。“谁言天地宽”,既然天地容不得志士抗争,那么还算什么宽广辽阔!用反问句式,能激起所有抗清志士的共鸣。

第三联表情达意深沉悲壮。“已知泉路近”,是说宁愿一死,决不屈膝求生,这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有着意贯长虹的浩然正气。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以下笔锋一转,“欲别故乡难”,又表达对故园父老乡亲命运的担心,对父母妻子难以割舍的柔情,这是儿女情长,却并非英雄气短,而是人性至情的切实体现,它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完美而丰满。

尾联卒章言志,显示诗人崇高的品质和不屈的斗志,情绪上造成全诗高潮。它紧承“欲别”句,言今日告别再当返乡,只能是魂魄归来和亲人重聚,又一次含蓄重申必死之决心和对故园的热恋。“灵旗”,借典指抗清旗帜,诗人期望家乡的亲人们,要继承遗愿高举抗清的大旗,自己就是化为魂魄也还要为抗清事业鼓劲加油,这信念执着而顽强。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别云间》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