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练习题【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谁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生:(56)

师:洋洋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第四组课文,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请同学们默读本单元的导语,看看我们该如何学习本组课文?

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生1: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

师:对,这就是要我们学习课文的写法。(板书:“写法”)

生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师:开展主体调查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本组课文。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老北京,感受北京的春节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本文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1899 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享年67岁。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京派代表,,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北京人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师:老舍先生还有“语言大师”之称。他的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俗白”。写的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事,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不愧为“人民艺术家”。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读词语  读生字组词

初旬    熬粥    小型    饺子    胶枣

掺和    风筝    鞭炮    麦芽糖  寺庙

小贩    摆摊    逛庙会  毛驴  万不得已

张灯结彩  水浒传  残灯末庙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指导易读错字词:水浒传   掺和    蜜饯   又甜又黏    娴熟

多音字:铺户    间断

生齐读词语

师指导书写:贩-败

教师板书:贩、败,请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再请看老师板书:“掺”要注意什么?问:还有那些字需要你来提个醒?

生:“熬”“麦”的竖和撇是两笔分开的。

生:“摊、鞭、浒”的间架结构比例各占三分之一,不要写得太宽。

师:大家自学生字很认真。请大家翻开62页生字表,练习正确书写。

2、正确朗读课文。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三、通读全文,解疑释难

师:请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生:作者介绍了北京春节的民俗习惯,表达了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

师: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住上问号,等会儿提出来交流。

1.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作者介绍了北京春节的民俗习惯,表达了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板书:风俗习惯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吉祥、喜庆、团圆)

师小结:总体把握不错,不过我还要检查一下谁读得细致?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什么?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在词句方面,你有什么收获?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教师展示图片,(这幅图上,老师真带领同学们一起玩抖空竹。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师:老师有个问题向考考大家:“逛天桥”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过街天桥?

生:不是。是逛市场。

师: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请大家看课文上下的插图,这里展示的就是北京天桥市场春节期间热闹非凡的景象。

四、小组学习,把握重点。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

师: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大约有多长时间。

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分小组读课文,合作填表。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主要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大家请看,老为为大家提供了以下表格,根据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二十九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师:请小组长上台交流,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生:小组长上台介绍: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是:

师:还有那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

(2)小结

师: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生齐答:时间

师板书:时间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可问那些时间段写得详细?哪里写得简略?

生: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写得详细,腊月二十三、正月二十九写得简略

师:你学得真认真,表扬他!

五、总结全课

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生动地展示了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独特的民族风俗和充满魅力的年文化。请大家将生字词和课文富有北京特色的词语抄写两遍。

六、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了不懂的地方,学得很认真。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练习难读的句段,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为精读课文做好准备。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篇二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自学导航

一、基础闯关

1、春节印象:

a、谈一谈,今年春节是怎样过的?

b、搜一搜:我知道古人写春节的诗句有           、               。

c、写一写:我家过年门上贴的春联是                   、                横批是            。

2、我会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上三四遍,我能掌握本课的生字,我知道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3、我能通过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初旬                                   b、娴熟

c、截然不同                            d、万象更新

4、读完课文后,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一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跟你过春节有什么不同?

5、北京的春节是从             开始,到           结束的,有           。

二、迎难而上

1、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右边。

2、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3、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4、品读感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深入在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体会,说说作者在语言、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5、举一反三: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我的收获

1、北京的春节风俗习惯有

2、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选择你认为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风俗习惯写成一段话。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篇三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清条理,分清详略。2、自由读课文,形成画面感,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气氛。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有顺序、详略的表达。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过春节的习俗是不一样的。谁来说一说你们家过春节的一些习俗吗?2、教师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小结。3、多媒体出示体现老北京春节特色的几张照片。学生观察并说自己的感受。4、板书课题。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老北京的“年味”。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插图,自读课文。要求:(1)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同桌互相检查。     (2)对照读,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3)想一想,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4)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同学、老师帮忙解决)2、检查生字新词。(多媒体出示)3、文中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1、指明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用“——”画出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2、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3、教师小结。春节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年前、过年、年后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部分。4、学生反馈:年前(1—6自然段) 过年(7—12自然段)年后(13自然段)5、教师小结。四、              合作探究,感受“年味”。1、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时间   习俗或活动 感受(用一个词概括)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贴年画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2、集体反馈,完成表格。3、在这些习俗中,哪些写得详细?五、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已经从老舍笔下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还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繁忙与喜悦。六、            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板书: 腊月初八           } 年前     繁忙腊月二十三 除夕            过年     热闹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篇四

a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教研室韩中凌)

b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李智)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www.chayi5.com】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正月十五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篇六

一、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加对祖国民俗文化的了解。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呈现,学生能够生动的把握文章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萌生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之心。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如下:首先学生能够熟悉并正确运用重点的字、词,把握句子的含义;其次是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以及独特的表达方法;最后是能够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气氛。

二、说学情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在教学中,了解教材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六年级的学生求知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文章中描述的丰富的春节活动背后所给予的文化内涵,仅凭自身的经历很难形成深刻的理解,这些都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以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新课改理念的指导,本课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依次为: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

(一) 导入

一上课,我会问大家这样的问题:“大家过年的时候都有哪些活动”这个时候同学们会有各种答案,不管学生们的回答如何,我都予以积极的鼓励,并适时的提出,“大家想不想知道北京的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顺势导入今天讲课的主题《北京的春节》。

(二)新授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三个环节进行。

首先:初读,感知内容。学生通篇阅读文章,遇到生字词可利用手边的工具书查询,也可以问周边的同学,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够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掌握文章中的14个生字的音、意,通过工具书的查阅结合上下文理解“娴熟、通宵、彩排、精密”等生词的含义。

其次:细读,理解文意。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我会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内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全班进行分享小组意见,我予以适当的补充,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分别描述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的活动。

再次:精读,体会文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学生们可以在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天中,选择最为喜欢的一天深入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把他画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物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气氛,体会老舍语言详略得当的魅力。

(三)巩固

互动结束后,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找几位同学在班内做示范性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感情。

(五)小结

课堂巩固练习之后,我会让学生根据板书的内容,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请一位同学讲述自己总结的成果,若有遗漏的知识点,我再做补充。

(六)作业

在课程结束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主题为《我最喜欢的节日》,下次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课的内容,结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的板书,帮助学习更好的学习。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篇七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回忆上节课读书的情况,谁能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今天我们深入的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二指导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个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一)腊八队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首当其冲,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通过交流资料,我们有了这些了解:腊八粥起源于北宋年间。最早的发源地是我们河南开封,当时称为汴梁。一些寺院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会熬一种“七宝五味粥”赠给百姓。这种七宝五味粥被公认为是腊八粥的起源。

3师: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

4师:资料查找得很充实。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5生:好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6师: 这到底是不是粥,为什么又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7生:我认为这指的就是腊八粥,它当然是粥的一种,但是里面的材料太多了,又不是简单的,普通的粥,像个农业展览会。

8师:请你读一读。

9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

腊八粥里面包含了人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将五谷丰登的景象浓缩的展示出来,所以老师说——

腊八粥包含着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所以大家说——

10师:看来,大家都品出了腊八粥中美好快乐的滋味。那我们怎么读腊八蒜的味道呢?

11生:我认为应该突出色如翡翠。因为腊八蒜的颜色像翡翠。翡翠都是碧绿碧绿的,晶莹透亮。

12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

13生:我认为应该读出色味双美,让人感到一种好滋味在嘴边。我是这样读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他读出色味双美。大家一起来读。

4同学们都读出了,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味道。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 除夕队

1生:课文主要讲了做年菜,贴对联年画,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亮灯守岁等习俗。通过交流资料,我们有了这些了解关于守岁:最早的年是一个怪兽,每年的大年三十这天都会出来吃人,人们不敢睡觉,亮着灯,熬到天亮,年就不敢来了。为了壮胆子,人们便喝酒。许多年过去,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情,于是放松了警惕。有一年,年兽来到江南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的人们几乎被吃光了。只有一对新婚的小两口因为穿者红色的衣服,贴着红红的喜字而幸免了。还有几个孩子在那里烧竹子玩,噼里啪啦的响声把年兽给吓跑了。以后人们的春节就这样过了。我们喜欢的句子是全段。朗读全段。

2师:太棒了,讲得头头是道。还有谁跃跃欲试?

3生:我想补充对联的资料。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联。通常是辞旧迎新的含义。

4教师谈话;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 ( 除夕真热闹。)读出热闹。

3师:让我们继续体会,谁还能从文中的句子中看出除夕的热闹?

5生: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我读懂必定和万不得已,我感受到中华民族那种强烈的渴望团圆的心理。

6师:这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象。在这方面谁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知识?

7生:我想补充,如果真的有家人不能回家,人们通常回给他留下一个座位,摆上一副碗筷,象征着已经团圆了。

8师:但是这样的团圆远远不如亲人回家的温馨,所以课文上还是说。引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9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谁来介绍?

(三) 初一队

1生: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光景,男人拜年,女人招待客人,小孩子逛庙会。通过交流资料,我们发现直到现在初一的过法都差不多。现在人们仍旧是拜年,逛庙会等。

2师:那么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对不对?

3生:对,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4师:你很细心。是的,尽管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但是人们拜年时那美好的祝愿,热切的祝福却丝毫没有减少。现在的正月初一和以前相比还有什么不同?

5生: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正月初一的光景和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扳子,门前堆放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说明,老舍先生生活的时代有很多生意人为了和家人团聚过春节是要关门停业的。但是现在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店铺春节不放假。比如说很多超市,就是全年无休,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让人们在春节也能购物逛商场,心情也就更好了。

6师:为了让我们的春节过得更有滋有味,那些坚持工作的人牺牲了自己的春节,他们是多么可敬。

7师:还有什么补充?

8生:我觉得人们在春节时应该多去庙会看看。那里云集了各种民俗表演,还有很多美味的小吃和好玩的小玩意。我每次去都特别开心。

9师:你是多么爱我们的节日——春节,是啊,春节的快乐属于海内外每一个龙的子孙。老师也想加入这欢腾的场面,请让我为大家朗读正月十五这一段。

(四) 正月十五队

1师范读然后提问:课文主要讲了正月十五的哪些习俗?

2生:正月十五吃元宵,和正月十五的花灯。

3师:谁能读一读写花灯的句子?

4生:我来读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水浒传故事。

5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

6教师谈话:走在这样的大街上,看到这喜庆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7生:我感觉到咱们的春节真热闹。

我感受到每个铺子老板不同的构思和爱好都显示在了灯上,真是让人叹服。

我感受到咱们中国的春节是多么厚重,丰富。我要好好研究它,过好春节,当一个春节通。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1师: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2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3师:2008年国家调整了假日安排,这些节日开始放假,能体会到这样做的用意吗?

4生:我感受到人们想要好好的过这些传统节日。

我感受到国家正在努力地保护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

5师:这些历史悠久的节日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每一个节日都积淀了太多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6深化主题,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颂

关注热爱民俗文化,继承发展民族遗产      继往开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北京的春节》练习题》,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