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7篇《《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一

之五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二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指名读赛读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出示生词自由练读指名读

苏轼朝廷苏辙婵娟皓月当空宽慰玩耍吟诵

躺下埋怨 眼睁睁时隐时现观赏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师小结

四、初读4、5

1、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指名读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自由读指读

(2)范读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指名说

2、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离()阴()圆()

美()亮()远()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赏()陪()偏()

要()尝()倍()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宽慰

作者邮箱:gaotian@.资料提供者: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重亲情

转念

宽慰}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 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

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

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 品尝 观赏 眼睁睁 心绪不宁 。.。.。

虽然 宽慰 悲欢 埋 怨 阴晴圆缺 。.。.。.。.

三、再读课文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默读课文,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

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笔、落笔,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六、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任务分配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选一两段展示朗读。

5、展示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6、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背给大家听。

7、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任务展示

1、小组内准备展示任务。(五分钟)

2、展示汇报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学情预设: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学生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教学措施预设:

课文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

措施一:

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思考: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2)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3)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措施二:

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学生自由发言:苏轼移情于月,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措施三:

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情预设:

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教学措施预设:

句子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指导: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

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六

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七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熟记下列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⒊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

⒉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三、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⒊初步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

二、教学过程:

㈠启发学生大胆背诵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吟诵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问: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教师适时介绍苏轼。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父亲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㈣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⒈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分清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⒉读词语:

⑴观赏、思念、埋怨、宽慰、吟诵

⑵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⒊读课文,师生评议。

㈣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词语(1)(2)进行复述。

㈤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感受作者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变化过程。

⒉试着背诵课文4-6自然段。

⒊解答课文重疑难之处。

二、教学过程:

㈠听写词语;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吟诵

㈡找出上述词语所在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为什么“埋怨”?为什么“宽慰”?

㈢学习1-3自然段

⒈指名读1-3段,思考: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板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阔别七年

⒉指导朗读:中秋佳节,人们合家团圆,心情十分愉快,朗读时要读出喜悦之情;苏轼与弟弟情同手足,却分别多年,如今中秋,本来应该亲人团圆,他俩却天各一方,忍受思念之苦,朗读时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心绪不宁。

㈣学习4-6自然段。

⒈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⒉讨论小结:苏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想到月圆人也应该团圆啊!可是自己却不得不和弟弟天各一方,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禁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埋怨月圆人不圆

⒊朗读背诵。

⒋苏轼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⒌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人生哲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⒍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㈤课堂练笔:苏轼虽然与弟弟天各一方,但用自己亲手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你能以苏轼的身份向弟弟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

㈥语文实践活动。“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请同学们收集这一主题的诗词,举办班级朗诵会。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