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阅读题的答案【精选2篇】

发布时间:

现如今,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2篇《《小石城山记》阅读题的答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石城山记》阅读题的答案 篇一

曾贵柳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3、学习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重点:

1、唐宋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点。

2、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投影柳宗元的《江雪》诗。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永州八记”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读出语文味)

1、正音。

少北而东shāo 睥睨pìnì 堡坞wù 疏数cù 偃仰yǎn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gēng jì 傥tǎng

2、概括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 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

——奇

②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课本上找出并划下)。

③翻译下列句子:

a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b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研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

①如何理解作者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

②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③翻译下列句子:

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

c神者傥不如是,则其果无乎?

d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e是二者,余未信之。

(四)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2、解读“贬官文化”。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

1、仿照本课的写法,以“树”为题,写一段“物我相融”的文字。

2、现代文阅读练习。

作者邮箱:

[1]

《小石城山记》阅读题的答案 篇二

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教学相长》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记》)

【注释】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望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差,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红亮回旋,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哦!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才相信它确实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区,却将它布置在偏僻的异族之地,因而虽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却没有向人们不能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机会,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安排吧,要是这样的话,造物者果真是没有的啊!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对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①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稍微,稍稍 (2)高昂,激越 (3)经历

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2篇《《小石城山记》阅读题的答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2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