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找规律教案 篇一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年龄为4周岁,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和发现规律,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利用规律进行排序,特设计本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幼儿之间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否发现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各3个,各种几何图形若干,各种水果图片若干,雪花玩具若干,线绳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导语: 今天我们班来了三位客人,他们想看看小朋友是否聪明,你们欢迎吗?(出示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图片并依次贴在磁性黑板上)看他们坐得多整齐,给他们拍张照片吧!

(二)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座位顺序。

2. 要求幼儿按已观察的小动物的顺序继续依次排列。(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3.师说:“我们用什么好吃的招待小客人呢?”(幼儿讨论)教师小结:远离垃圾食品,多吃水果。

4. 教师出示水果有:草莓、桃子、鸭梨,并引导幼儿观察,然后说出水果的摆放顺序。

5. 幼儿动手操作依次摆放水果。

6. 幼儿每人一套几何图形学具,看图形找规律并继续排序。(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几组几何图形)

(三)结束部分

1. 客人要走了,我们送他们一件礼物吧,教师示范将雪花玩具按红绿顺序穿成一串项链。幼儿3人一组合作按喜欢的。颜色交替规律穿项链。

2.把穿好的项链送给客人,客人夸奖小朋友既聪明又有礼貌。

(四)延伸部分

请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看看哪些物品或图案是有规律的排序,发现后和小朋友们一起探讨吧。

找规律 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P.89~P.89页例1、例2、例3,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照片、联欢会入场券、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

一、欣赏中感知。

1、  欣赏图片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照片,一起来欣赏欣赏吧!(图片展示)

2、  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师小节,引出课题。

二、第一次探究发现

出示未布置完联欢会会场,找找同学们布置会场的规律,想想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三、第二次探究发现。

1、  展示布置完的会场,学生汇报交流。

2、  会场布置好了,小朋友们在会场中跳起舞来。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四、活动中利用新知创造

1、  出示入场券。

只要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对了,画对了,就能参加联欢会。

2、  参加联欢会

(1)       第一个节目是“请你跟我做一做”

a:跟着老师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

b:跟着一名学生做。

(2)       第二个节目是“请你跟我摆一摆”。

(3)       第三个节目——“变一变”。

五、教学总结。

联欢会结束了,通过今天的联欢会,大家有什么收获?

《找规律》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个游戏。(学生游戏:请小朋友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

2、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3、像这样,类似一只手的5个手指可以夹4根小棒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现在,我请第一小组的男生排成一队。如果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可预先设计一个小组的人全部为男生。)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可以站几个女生?20个、50个、100个男生呢?

4、同学们答得可真快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发现规律:

(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图)

1、师: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这幅画,然后小组讨论:

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讨论)

2、交流:

a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事物?

b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就像刚才游戏中手指和小棒一样。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相机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

(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看一看,图上一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两块手帕呢?(多媒体逐步演示证实)

猜一猜,照这样推算,3块手帕用多少个夹子呢?4块、5块……9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讨论一下。

3、观察“蘑菇和兔子”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

(每两只小兔子中间有一个小蘑菇)

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试着说一说。

想象一下(填空出示):9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10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4、观察“篱笆和木桩”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5、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事物(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事物(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事物与中间的事物间存在什么规律?

[处于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同学们找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把眼光放得再广一些,到教室外找一找。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具有这种规律的事物呢?

(生举例说明)

如:我家门口有好几棵树,树和树之间的空格比树少1。

(师:你的世界很大!不但能走出教室,而且能用空格代替物体,真了不起。)

又如:街上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最好现场有人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便于举例教学。)

再如:放学的队伍、广场的栅栏、学校里栽的树……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差异网☆www.chayi5.com)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c、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师:你们回答得这么快,用的是什么规律啊?

(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四、拓展规律:

1、游戏: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来完一下夹小棒的游戏。

用2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我们刚才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4根)

照这样,用2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8根)

只能8根吗?请你动手试一试、想一想。

(9根,把大拇指并在一起或把小拇指并在一起。)

那是不是只能夹住9根小棒了呢?

(10根,可以把两只手围起来。)

师小结:当我们把手指和小棒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小棒和手指的数目相等了。这种想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2、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先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但是,如果要种75棵桃树,行吗?

在怎样的堤岸上才可以种75棵桃树呢?(池塘)

3、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下一题。(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可以种75棵呢?

4、看书上第48页到第49页的内容。

五、练习:

1、一条公路的一旁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隔40米,问:公路总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总长960米,如果在一旁每隔40米有一根电线杆,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3、一条环形公路,总长68千米,每隔4千米有一块路标,这条公路上一共有多少块路标?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

课后你可以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板书:

找规律

夹子和手帕

白兔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两端)(中间)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说课稿 篇四

小学数学之找规律教案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金老师接到上课使命以后,就开始动手备课,对付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履历富厚的老师来说,对付上如许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金老师却很认真看待,摆设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实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末了定下来,金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运动让路,包罗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统一天的语文科组公然课冒犯等,金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窜改原来设定的时间来将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团体听课学习,她不从小我私家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时机,着实冲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金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金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金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进步方面,金老师计划了让学生涂纯熟,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其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要是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计同等条精致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辟孩子想象力,从、颜色、图形、分列等,智慧的孩子头脑能得到更大生长,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拔,使孩子们的本领得到进一步生长。

一节纯粹的数学课。值得学习,值得鉴戒。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4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