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苏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五 篇一

《钓鱼的启示》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

★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四、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五、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 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4、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教学建议

1、课前阅读抗日英雄故事等有关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电影。有条件的可让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画出使自己受感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并说出自己受感动的原因,还要加以适当的评点,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

例如: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朗读时,要体现出五壮士的战斗豪情。

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某个自然段,例如,阅读第三自然段,教师可提出下列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完这个自然段;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一行一行地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准备转移,有两条路可选,决定走第二条路,把敌人引上绝路)。读后让学生交流这样读书的体会,谈谈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

教师在学生搜集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文插图,描述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并用上积累的成语。

在引导学生回答“思考·练习”4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两次胜利完成任务的部分,然后加以比较,明确第二次是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五位壮士虽然第一次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为了更好地保证群众的安全,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五位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四、参考资料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1941年秋天,日军纠集三四千人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将干部和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最新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读剧本,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事?

4、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三)演一演

1、学习演第一场戏。

(1)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7)评价:演得怎样?

(8)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2、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四)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剧本演了演,那么,你能说说剧本和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四、教学结束:

作业:

1、读一读二战的故事

2、和家人演一演《半截蜡烛》。

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四

《毛主席在花山》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_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23_毛主席在花山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可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评论。

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五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一课小故事,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过自己的阅读,从我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课文长吗?觉得难吗?同学们觉得概括主要内容难吗?(新方法:由题目概括出来)

3、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思考: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泛指高级军官,武将)。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古代特指高级官吏,上卿)。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

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从题目概括出一句话:本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出示文中句子了解背景并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3、补充背景(差异网★www.chayi5.com)资料: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三、理清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1、按要求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四、学习第一个故事

1、一篇好文章除了有一个严谨的结构以外,还要有丰满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有一个词准确地概括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勇敢机智)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自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冰心。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

A、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B、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拣 闹嚷嚷

(2)读准下列的字。

魔术匣子 闹嚷嚷 忸怩

(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

成千盈百(盈):

座无隙地(隙):

4、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帖。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术(匣)子(xiá jiǎ jiá )

(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

2、学习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A、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B、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A、 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B、 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第5题(1)、(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第5题(3)。

苏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五 篇七

《桂花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