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教学目标 篇一

1、知识目标 了解礼仪及其发展历程;注重礼仪的各方面表现。

2、情感目标 理解礼仪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实践、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是社会文明发展、社会生活和谐的客观要求;理解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

尊师重教礼仪教案 篇二

班会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二、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

三、从现在做起从点滴以实际的行动孝敬父母即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孝敬父母。

班会重点

怎样孝敬父母?

让学生理解爱心学会感恩。

班会过程:

一、理解、感恩父母

甲、我们沐浴着父爱的阳光长大;我们感受着母爱的真情成长乙、是啊父爱是天下最广阔、最博大、最真诚的'爱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我们可以选择一切唯独不能选择我们的父母亲感恩父母是所有人的整个人生都应倾心为之永恒主题。

合、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声感恩我们亲爱的父母。

甲:同学们喜欢看漫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漫画。

乙:你有什么感受。

甲:是啊父母的爱如水、如山让我们欣赏《母亲》这首歌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合: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每个孩子都沐浴着爱的阳光雨露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爱它在里请你大声的说出来、学生讲父母爱我的故事。

二、如何孝敬父母

甲:还记得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你能讲解。

甲:谁还能讲这样的历史故事。

乙:就像前面歌曲里的歌词所说:①父母为我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那么我们该孝敬父母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先来看一看身边的人物事迹观看孝女彭彩金事迹。

乙、请每个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表白:怎样孝敬父母温馨提示《五个必须做到的》

一、听父母的话接受劝告。

二、对父母有礼貌。

三、体贴父母。

四、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向父母要超越家庭经济负担的东西不为难父母。

五、向孝敬父母那样孝敬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等甲:最后欣赏歌曲《跪羊图》升华情感。

乙:让我们怀着对父母的感激之请齐唱《感恩的心》献给爱我们的父母。

礼仪教学计划 篇三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教育,讲文明、重礼仪、守秩序、和善待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为促进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修养,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为了配合学校工作,我班特制定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举行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3通过评选“文明礼仪之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二、具体措施

1、创设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根据每月工作重点布置有关的文明礼仪黑板报。

2、寓规范训练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之中。

在常规教育工作中,坚持把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要位置,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平时仪表、言语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训练,把《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从中受到影响,得到锻炼,养成习惯,从而提高。每周一班会上一节文明礼仪课,坚持每周记录两篇文明礼仪日记。

3、寓规范训练于各领域教学之中。

在各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教材切合实际地把《规范》细则渗透到教学中去。并根据文明礼仪教育的需要,创编文明礼仪教育的教材,使学生在开无意识的学习中强化记忆,受到教育。

4、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

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计划地组织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活动,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使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趋于规范化。

5、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

通过家长会和平时与家长的交流,要家长了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并积极配合教师,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教学过程: 篇四

1、《说文解字》中礼的解释是:“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2、礼仪,礼仪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 “仪态”、“仪式”、“仪容”,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

指的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于对他人态度的外在表现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礼仪规范表现的各个方面

1)、礼貌:指的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时,表示尊敬和友好的言谈和行为。它是以尊重他任何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体现了人们的道德水平、文化层次、文明程度等。 2)、礼节: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例如,鞠躬、握手、献花等,是待人接物的惯用形式。 3)、仪式:指的是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规定的形式和程序的规范活动,如,欢迎仪式、签字仪式等。 4)、仪表:指的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等内容。一表属于美的外在因素,反映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仪表有年龄、职业、场合上的不同要求。

4、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关系(了解)

1)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

2)礼、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礼貌”、“礼节”、“礼仪”三者尽管名称不同,但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其本质都是尊重人、关心人。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3)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往往容易失礼;谙熟礼节却流于形式,充其量只是客套。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是仪的本质,而仪则是礼的外在表现。

4)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它是由一系列具体的礼貌礼节所构成;礼节只是一种具体的做法,而礼仪则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小结:礼仪是由历史形成并具有专门规定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文明行为。礼仪是尊重他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平等互助新型关系的反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带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教育手段。

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关键字阐述礼仪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板书关键词,用箭头穿插令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礼仪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释古议今,让礼仪的含义更加形象化。教师针对礼仪规范表现的各个方面进行讲授释义,通过举例令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其含义在社会的各种表现,做到知礼行礼,注重礼仪细节的行动者。

礼仪教学计划 篇五

习惯是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面对二年级学生,更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们到底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学校的生活,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榜样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榜样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学生的。表率。一方面要大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可以用设立“声音洪亮小标兵”、“团结协作小奖杯”、“课堂交往小专家”、“书写规范小标兵”等,发现学生的优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促使其他同学更用心。

二、实际演练

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有实际表演练习,按常规训练内容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去做一做,演练演练,行为习惯就在这演练过程中开始形成,教给他们行为准则,而不让他们去做,就难以形成言行一致的品质习惯。

让学生做一做,演练演练,明确各项内容的具体要求,就在这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记在心中,落在行动上,养成习惯了。平时,可紧密结合教学过程随时讲评学生的常规遵守情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训练活动中去。“你的站姿像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美”、“你的声音像播音员一样甜”。并对难以形成的习惯进行反复地行为演练。“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反复训练”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

三、情感体验

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想让别人感到自己能力超群,出类拔萃。所以当他们取得成绩时,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鼓励,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并产生完美感、荣誉感。为了维护这种光辉形象,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做出种种努力,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产生积极的良性循环。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用“肯定”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用“赞赏”激发学生的自律、自强,从而培养学生成功的习惯。

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培养习惯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个习惯要坚持一个月,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抓,想不起来就不抓。

难点 篇六

一、中华礼仪,源远流长

1、发展历程人类初时,最基本的礼仪是祭祀→两万五千年前,埋葬死者撒赤矿粉的原始宗教仪式。

→一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文化,葬制和随葬品的礼仪形式。

→尧舜时代,国家雏形礼的系统已经比较严密了。

→夏、商、周三代,礼仪的典章化、制度化已经相当完善了。

→周朝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制礼第一。

→春秋末年,孔子儒家学说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

→秦汉礼治的思想成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全面推行,代表的中国礼仪革命,抛弃了封建主义礼教中的糟粕,继承和发扬了以平等、自由、尊重为原则的中国礼仪传统

→民国孙中山先生提出“四维八纲”: 四维(礼、义、廉、耻) 八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新中国“五讲四美”: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2、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

1)是天神生礼仪;

2)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

3)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

4)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5)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重点 篇七

导入新课:

1、《弟子规》片段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 m.jiaoxuela.com 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思考:你理解上述内容中对青少年行为的要求吗?

2、你知道哪些中华文明礼仪的典故?

孔融让梨、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张良拜师

案例创设礼仪的生活各个情景,并通过问题总结礼仪对青少年的要求和影响。

通过典故引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兴趣并及时导出课题

3、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更需要公德心。仅有鼓起来的钱袋,而没有文明的礼仪,仍然是个富而不仁的穷人。这样的民族仍将还是落后的民族。” 可见,礼仪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 礼仪规范的形成,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反复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通过某种风俗、习惯和传统的行为方式固定下来。这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不断地支配或控制着人们的交往活动,它规定着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中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做一个中国人总是让人骄傲的,咱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可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古埃及、印度、巴比伦的文字和文化都已经消失或者断裂了,只有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传承至今,还有一件让咱们骄傲的事情,那就是有一个称呼,说我们中国叫做“礼仪之邦”,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很崇尚礼仪,万事总有个根源,那么中国人的礼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礼仪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