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大禹治水》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苦,感受大禹的顽强意志,读懂”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从而了解大禹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复述课文内容,引读下面词语

滔滔

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治理洪水

仔细察看

挖通

劈开

被制服

非常感激

伟大英雄

代代相传

2.齐读这些词语:想象故事。

3.理解“英雄”:什么样的人是英雄?

4.提出话题: 15课里被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是______?

大禹是做了什么事成了伟大的英雄的呢?齐读课题。

为什么大禹治水能成为伟大的英雄呢?

二、朗读感悟

(一)了解洪水的危害

1.观看洪水的视频:我们先来看看大禹治的是什么样的水?

2.交流

(1)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

(2)可以用第一小节的那个词来表达你所看到的?

(3)把你看到和想到的这个词语所描绘得情景读出来。相机引导想象:读这个词语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会担心什么?

“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 、“无家可归”

3.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小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朗读。

4.小结:洪水多么凶猛啊,它夺走了人们的食物和家园,给人们带了巨大的灾难,人们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生活该多悲惨啊!

(二)感受治水的艰难

1.感受“决心”大。

(1)看到这样的情景,禹心中会怎么想?(提炼概括出“下决心”,有感情朗读这个词。)

(2)出示“决心句”,朗读。

2.感受“治水”难。

(1)整体感知:他又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你读出描写的句子。

你感受到治理洪水怎么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体会“察看句”

a治理洪水有多辛苦呢?先来看禹治洪水做的第一件事,出示“察看句”,指名读。

b交流:你看到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有多辛苦?

c引导: 看图,这就是千山万水,一座座、一条条,你能想象到要“走遍”会怎样的辛苦?走得路多脚疼,腰酸背痛,晴天,太阳当空照,会_____,雨天,大雨滂沱,会_____--, 刮风,被----- 下雪,被----- 多辛苦啊!读“走遍”“千山万水”

d小结:累、渴、饥、热、冷、疼、酸等等,这么多的苦,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千辛万苦),读这个词。把这些苦都经历了,就是“吃尽”,读这个词。

e朗读:这么辛苦,禹抱怨了吗?怕了吗?放弃了吗?为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禹?

(3)体会“引导句”

a 出示句子读:察看才是准备工作就已经千辛万苦了,引导洪水流入大海就更加辛苦了,有多辛苦?读一读句子。

b交流:引导洪水流入大海就更加辛苦了,有多辛苦?

c引导深入:为什么,这些事做起来更辛苦?有多难?

古今对比:看图,现在人怎么挖河,怎么劈山的?

那时候有挖土机、有卡车、拖拉机、铲车吗?要把那么多的河挖通,要劈开这么多座山,只能靠什么?多难啊!简直难以想象。读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 感受艰难。

d小结:这么艰难,禹怕了吗?放弃了吗?为什么?你感受到禹是个怎样的人?

e 朗读: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多么坚定阿,不怕苦,不怕难,勇敢顽强地和洪水进行斗争,这都是为了什么?齐读这小节,一起来感受禹的这份英雄气概。

(三)感受“三过家门”的无私

1.出示:治理洪水是多么艰难,多么辛苦啊,禹用了13年的时间治理洪水,在这十三年里,有一件事特别感人,是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第3小节。

2.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有名呢?先来填一填故事里的那些数字。

3.抓住数字想象体会。

禹在外治水好多年了,好久没回家了,都不知道家里是什么样了,这一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他多想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如果进了家门就能_____,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_____,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没进家门。

又过了好长的时间,第二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他多想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如果进了家门就能_____,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_____,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又没进家门

又过了好长的时间,第三次看看快到自己的家了,家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多想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_____,想看看 _____,如果进了家门就能_____,那多么幸福啊!可是,一想到_____,他就这样走了,这一次,他又没进家门。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抬脚就能进去阿,可是他却,齐读“一次也没有进去看看”。

讨论感悟:他不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一次都不回家看看?

4.通过“儿子”深化

禹的儿子十多岁了,为什么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难道禹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小结朗读:禹为了治水,为了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而顾不上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子,这就是伟大的“舍己为民”精神。这种舍己为民的献身精神多么令人感动阿,所以这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成了千古美谈。谁记住了这个故事,按照课文说给大家听一听。配乐背诵第三小节。

三、总结拓展。

1.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禹不怕千辛万苦,不畏千难万险,无私献身地一心治理洪水,十三年啦,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洪水被制服了”,看图,看洪水在各条河道里乖乖地流向大海,不再乱跑,不再淹没农田,不再冲倒房屋,老百姓呢?看图(读“安定的日子”。)

2.看看,人们是怎么感激他的

称他为“大禹”,代代相传

舜传王位给了禹。

人们建立纪念馆,塑像等纪念他。

3、对照着“英雄”的意思,联系大禹治水的精神,说一说,大禹为什么被称作伟大的英雄?

像大禹这样,_____就是伟大的英雄,我们为有这么英雄的祖先而无比自豪。齐读这个代代相传的名字_____-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二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咱们班的同学里边能够天天和爸爸见上面的有多少?(大部分举手)一个星期才能见上一面的呢?(四五个)一个月呢?(四五个)一年到头只能见上爸爸一面的,有没有?(没有)老师呀,真为咱们班的同学感到高兴,因为你们都有那么多和你们亲爱的爸爸朝夕相处的机会。可古时候有个孩子,他长到13岁了,才见了爸爸两回面,13年来,他的爸爸抱都没有抱过他一次,你们觉得这个爸爸怎么样?

生1:很坏。

生2:没感情。

生3:真是一个冷血动物。

师:正是这样一位大家都认为不称职的爸爸,他却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好评,你们猜这是为什么呢?你说。

生1:因为他是去治水。

师:你预习课文了,是吧?

生2:因为他做好事。

生3:因为他帮助老百姓治水去了。

师:学案刚刚发下去,同学们马上就预习课文了,是个好习惯。

生4:他去治水了,所以没抱孩子一次。

师:很多同学都已预习课文了,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这位爸爸,他的名字叫——

生齐:大禹。

师: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大禹治水。

师:聪明的同学读了课题一定有问题了,你说。

生1:为什么要治水?

生2:怎样治水?

生3:治了水,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师:田老师听明白了,同学们提的是三个问题:①为什么治水?②怎样治水?③结果怎样?这几个问题呀,田老师也很想知道答案,那咱们就一起到书上找一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师: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标上段落序号,找一找答案,听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范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宋勤,请你说。

生1:“相传黄河一带经常闹水灾,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就是写为什么治水。

师:这个是什么?

生:为什么治水?

师:在课文的哪一段?

生:第一段。

师:怎样治水呢?

生1:第二段。

生2:二、三、四、五段。

师:一个说第二段,一个说二、三、四、五段,有问题了,我们先来看看结果怎样,在哪一段?

生:第六段。

师:那二、三、四、五段写什么呢?写了什么?

生齐:怎样治水。

师:同意吗?其实两位同学的意思合起来就完整了,刚才我们很快地理清了课文的内容,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你们还觉得大禹是个坏爸爸吗?

生齐:不是。

生1:是个好爸爸。

生2:是个有崇高品质的爸爸,为了治水不顾妻子和儿子。

师:同学们才初读了课文,对大禹的看法就已经有了这么大的转变,等咱们细细地学完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了。接下来,我们合作着再把课文读一读,田老师读前边的,同学们读后边的。

师:(师引读生接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同桌两人合作读后面几个自然段)

师:(看学案)老师呀,有几个词要考考大家。一齐读。

生:凶猛、淹没、冲毁、耽误、辛勤。

师:真不错,读准了生字,读通了课文,待会儿我们学起课文来就会又快又好。这节课,我们先着重研究第一个问题:大禹为什么治水?也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一读。

生:(读第一段)

师:打断一下,胡凯豪的学习习惯非常好,一边读,一边把

找到的答案做上记号,你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

生:(继续自由读第一段,边找出答案,做上记号)

师:找到答案的同学请把小手举起来,谁来说?李彬。

生1:“相传古时候,黄河一带经常闹水灾,凶猛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所以大禹决定去治理洪水。

师:你是把整段都读出来了,第一段的的确确写清楚了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我们先把第一句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句话)

师:好,第一句里边“闹水灾”的“闹”字,字典里边有两种意思,田老师已经选出来了。同学们看,一个是“热闹”,一个是“发生”,在这儿这个“闹”字是什么意思?

生:我来说。

师:能一起告诉老师吗?

生:能,“发生”。

师:“闹水灾”的意思就是——

生:发生水灾。

生:“闹水灾”的情景同学们见过吗?(见过)能形容一下吗?

生1:(水)淹没了房屋。

师:什么淹没了房屋。

生1:洪水淹没了房屋,人们无家可归。

师:水淹没了房屋,那水实在是太大了。

生2:洪水淹没了房屋。

师:你也说淹没了房屋。行,你说。

生3:洪水来的时候,会有漩涡,还会把电线冲断,人们就可能会触电。人们不淹死,也会被电死。

师:老师明白了,还有吗?陈卓异。

生1:凶猛的洪水冲垮了铁路,使火车翻车,使火车里面的乘客死亡。

师:哦,陈卓异他想到了火车翻车。如果铁路冲垮,而火车司机又不注意,就可能会出车祸,是的。

师:那“闹水灾”还会给人们带来什么灾害呢?

生1:会把人们辛辛苦苦种的稻子冲走。

师:是的。

生2:会把人们住的房屋冲倒。

师:嗯,会把房屋冲倒,你说。

生3:没有房屋,就会使人们到处流浪。

师: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关于闹水灾的资料,现在请你们大家交流一下。(同学交流资料)

师:是的,同学们想这样的水灾在古时候黄河一带只是发一次吗?(不是)发两次吗?(不是)还是发三次?(不是)那是——

生齐:经常闹水灾。

师:怎样闹水灾才算是经常闹水灾?

生:就是常常闹水灾。

生:就是一次水灾才过去,又一次水灾来了。

师:是的,一次水灾过去,老百姓们还没来得及重建自己的家园,还没来得及找回失散的亲人,第二次水灾又来了,今年的水灾过去了,明年又来了。同学们想想看,水灾会给人们带来很大很大的灾难,那么要是经常闹水灾,黄河一带的老百姓面对的将会是什么?你说。

生1:死亡。

生2:死无葬身之地。

师:是的,经常闹水灾,老百姓们将会面临失去生命和财产的危险,现在你们明白了吗?怎样闹水灾?

生:经常闹水灾。

师:书中有一句话也是写水灾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凶猛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师:老师把这句话改一改,改成这样行不行?

(板书“洪水漫上了田地,冲撞着房屋。”)

(板书“凶猛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

师:行不行?有什么意见当面提。

生1:洪水不是漫上而是淹没。

师:你是说洪水是淹没了田地,还有吗?你说。

生2:洪水不是拿来撞房子的,而是冲毁了房子。

师:你是说洪水冲撞着房屋和冲毁了房屋不一样。

生3:洪水是凶猛的。

师:上面这个句子的洪水不凶猛,能感觉到洪水是很大很大的吗?(不能)第二句呢?(能)“凶猛”一般用在什么地方?

生1:凶猛的洪水。

师:平时我们一般说凶猛的什么?

生1:凶猛的老虎,凶猛的野兽。

生2:凶猛的豹。

生3:凶猛的龙卷风。

师:龙卷风是吧,可能用“猛烈的龙卷风”更确切一些。你接着说。

生4:凶猛的鲨鱼。

师:嗯,那么这个时候,说它是凶猛的洪水,也就是说这洪水像老虎呀、狮子呀,像这些野兽一样的凶,一样的厉害,这个词能漏掉吗?

生齐:不能。

师:刚才很多同学讲到了“漫上”和“淹没”的景象,怎样才算淹没了田地呢?谁来画画看。冯博迪你上来,怎样才算淹没田地呢?大家看好了,对不对?(错、对)有的人说错,错在哪儿?

生1:洪水没有那么小。

生2:这样洪水只是漫上。

师:“漫上”,洪水怎么样?有点儿,“淹没”是已经把秧苗盖在下面,淹没了没有?(没有)

师:其实,田老师明白了,冯博迪是说下面都是水了。你有意见你说。

生1:水不可能只淹没上面不淹没下面的。

生齐:对。

师:你说淹没了没有?

生:没淹没。

师:还没淹没,你说。

生:上面还有一点点露出来。

师:你们看得真是仔细,还有一点点是吧,现在淹没了吗?

生:淹没了。

师:观察得真认真,那么“冲毁了”和“冲撞着”房屋又有什么不一样?如果这是房屋,冲撞着房屋,怎么画?杨皓然你来,你要向大家表示怎样算冲撞?怎样算冲毁?

生:(画箭头)

师:我明白了,冲毁了房屋,房屋就没有了,冲撞着房屋只不过是撞得很凶,而冲毁了房屋呢?房屋毁了也就没了,这句话该怎样读,我们来读读看。

生:(读)

师:所以大禹决定去——

生:治理洪水。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决定去治水是因为洪水太大了,田地淹没了,就是——

生1:粮食没有了,大家就算没被淹死也会被俄死的。

师:是呀,就算没被淹死,也会被饿死的,没有了房屋,就没有了——

生齐:住的地方。

师:现在大家明白“流离失所”是什么意思了吗?还有一些小朋友不明白,那田老师提醒你们一下,这学期刚学了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叫——

生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

师:来,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整个儿地连起来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就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一齐读。

生:(读“凶猛的洪水……无家可归。”)

师:明白了吗?

生1:到处流浪。

生2:没有了家,到处流浪。

师:那这句话,谁能比刚才读得更好一些呢?来,自己先去读一读。

生1:“凶猛……无家可归。”

生2:“凶猛……无家可归。”

师:田老师提议同学们拿起课本学着她读一次。

生女:(读)

生男:(读)

师:现在如果回去让你们告诉爸爸妈妈,能行吗?

生:能。

师:那老师今天就当一回你们的妈妈,行吗?我听说大禹可不是个好爸爸。

生:不对。

师:那大禹干嘛要去治水呀?

生::洪水要打扰他们。

师:具体一点。

生1:因为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生2:因为治水能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我现在总算明白了,他治水不是为了自个儿,而是为了大家伙儿。今天,田老师有没有教你们写生字呀?

生:没有。

师:你们不是还有“学案老师”吗?赶紧请教请教它,自个儿把生字给学会了,好吗?

生:好。

师:那抓紧时间打开学案看到第五题“生字书写”,千万要认真向“学案老师”请教,自己去学。

生:(写字)

(以下略)

大禹治水(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我的资料库

1、收集古今中外发洪水时的图片、录像、光盘、文字。(至少1件)

2、了解洪水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灾难。

二、我的小调查

我们班的同学中,能够天天与爸爸见上面的有(    )人,一个星期能见上一面的有(    )人,一个月只能见上一面的有(    )人,一年到头都见不上爸爸一面的有(    )人。

三、我的小尝试

1、我能用上小符号在下图中表示出“淹没”与“满上”的区别,“冲撞”与“冲毁”的区别。

2、我能和同桌作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3、我能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四、我的小发现

开始,我认为大禹是一个

现在,我认为大禹是一个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了后世颂扬的英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2、认会本文8个生字,写会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处”。

3、理解“倒塌、堵塞、临死、叮嘱”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 :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才、仅仅”等副词的用法以及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成语以及有关奉献的名言。

能力目标:掌握“抓住重点词语想”的读书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的原因,感受大禹治水的奉献精神,树立时时处处为人们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难点:体会“才、仅仅”等副词的用法以及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大禹治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淹没 堵塞 开凿 恢复 草丘山冈 四处逃荒

冲毁 叮嘱 英雄 处死 欣欣向荣 垒起堤坝

2、出示课文主要内容。

( ),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人们只好( ),( )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大地又恢复了( )的景象。

二、抓重点句品读,探究人们敬仰爱戴大禹的原因。

1、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勾出描写禹治水的句子。

2、全班交流:

预设一: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了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1、请同学们圈出描写大禹治水的动作词。

2、自由读句子,体会一下禹治水的方法。

3、指名说禹是怎样治水的?师随机引导。

4、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禹治水的方法。

5、和父亲的做法进行对比。

6、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变堵为引,你觉得禹怎样?(智慧)

7、齐读这句话,一起来夸夸大禹。

预设二: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1、自由读句子,看看从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很辛苦、很累)

2、哪些词能体现大禹治水的艰辛?(自由发言)

3、自由练读,读出大禹治水的艰辛。

4、小组赛读。

5、请大家想象一下,大禹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积累成语。

(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吃苦耐劳、顶风冒雨、坚持不懈、严寒酷暑、不辞劳苦……)

预设三: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1、自由读句子,比较,你发现少了哪些字?圈出来。

2、自由读文中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才——三十岁结婚迟吗?补充:十三四岁就结婚了。为了治水,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

仅仅,就——住的时间很短。十年大约是3650天,对比之下4天很短很短。

却——只有三次路过家门,却一次都没有进去,他只顾得上干什么?

过渡:这段话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的由来,你们想看看这个感人的故事吗?

1、生看动画片。

2、谈谈看完之后的感受。

3、积累有关奉献的名言。

三、小结。

谁来用“因为大禹 ,所以成为了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四、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伙伴听。

2、推荐阅读其他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世世代代?

有智慧 千辛万苦 无私奉献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会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的字音,认识一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初步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叫“禹”,板书课题,指名读"禹"。

大禹是人们对禹的尊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板书“治水”,齐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么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要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再看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词语,指导学生读准,读好

(注意多音字“没、倒”;后鼻音“姓、形”、翘舌音“治、制”)

(1)滔滔淹没冲倒房屋仔细劈开感激英雄

(2)害老百姓地形挖通治理洪水被制服伟大

三、再读读课文

带着刚才的问题去用心读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组织交流,读通课文:把你们读书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

1、大禹为什么治水?

指名读第一段,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简单交流后总结并板书:洪水害人

2、大禹治水的结果?

指名读第四段——大禹制服了洪水板书:制服洪水指导理解“制服”

师指板书:现在你们迫切想知道什么?——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板书:治理

3、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呢?学生回答。

出示第二段,学生自读,看看有几句话,做个标记。指名分句读句子。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他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做了许多事儿,让滔滔的洪水乖乖地听从人的指挥,服从人的管理。让我们齐读这段话读。

4、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自由读,指名读。

5、再读最后一段。

1、引读,在大禹的不懈努力下,洪水终于被——,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大家——。

6、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2、生字:害通姓形治理洪被制伟

(1)整合生字发现规律:8个是左右结构,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

(2)根据学生需要指导书写描红。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五

一、直接导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二、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第一段

过度:我们来看看课文中大禹治的是怎样的水

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播放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导读书方法

3、师:孩子们,洪水滔天,一泻千里,顷刻间大地一片汪洋,在这样的洪水中房屋被冲倒了农田被淹没了,人们在洪水中哭着喊着,人类在洪水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此时此刻,你觉得这这洪水怎样?老百姓怎样?(指导读好滔滔的洪水、无家可归

4、再读这段,读出洪水的可恶,老百姓的可怜。

三、合理想象,还原情景

第二段

师:禹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的惨状,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汇报

2、用先……再……说说大禹治水的过程。

3、(第二句)话在细心地察看水流和地形的过程当中,禹的足迹禹遍布了千山万水,他也吃尽了千辛万苦,你能想到他吃了哪些苦吗?

补充: 孩子们,大家想到的这些禹确实都遇到过,还有你们想不到的,为了勘测地形,禹长期泡在水里,脚指甲都脱落了,小腿上的汗毛全磨掉了,所以书上说(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指导读好读这句话

4、第三句话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四千多年前,他们当时有挖掘机吗?有装载机吗?有锋利的铁凿吗?有现代化的爆破技术吗?我们说的一样都没有,那他们用什么完成治水任务呢?(出示工具)师简介

再读这句话 解读“九”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读好这句话

再读整段话

四、关注数字,凸显形象

第三段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十三年,其间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想了解吗?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谁能把这些数字填写完整?

2、那大家细细地读读这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看出些什么?

3、传说大禹在新婚后的第四天就离开家出去治水了,几年过去了,当他第一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听到屋子里孩子哇哇的哭声,他心里会想——————

又过了好几年,当他第二次路过家门,远远地看到自己家里升起了袅袅炊烟,他仿佛看到妻子正忙忙碌碌的身影,他心想——————

据说,又过了几年,当他第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正好赶上下雨,他就在自己家的门檐下躲雨,隐隐听到听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咳嗽的声音,他又会想————————

4、为了治水,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装着老百姓!这就是有名的三顾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让我们把这感人的故事再读读吧。(再读第三段)

五、回归课题,升华主题

四段

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怎样的日子?赶快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1、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感受当时人们的兴奋与激动。(播放视频)

3、回归课题

这样的生活是谁带给他们的?(禹)老百姓为什么叫他大禹呢?大禹的大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

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四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传的是什么?

(传的是他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的精神!)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大禹!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制、被)

播放媒体

描红、书写

六、拓展延伸,留住形象

大禹一生的功绩显赫,而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在他临终的时候,他留下了这样感人的遗言“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坟高三尺,勿伤农田”意思是我死了以后有三层衣服就够了,用桐木做的棺材有三寸厚就够了,在古代棺木一般是很厚的,坟头有一个小坟堆就够了,不要把坟墓修得太大,占了农田。这样的部落首领,老百姓怎么会不爱戴他呢?后人怎么会不尊敬他呢,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建有大禹庙,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板书

大禹治水

走遍了 千山万水

吃尽了 千辛万苦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理念】

本文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加深“感悟”。 课文紧扣“治水”,从大禹治水前后老百姓生活的变化着笔,一步一步展示了大禹是以为治水的伟大英雄。在教学中,教师可按照课文的写作特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层层设疑、环环紧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分层次训练,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段(第二自然段)、重点句(他走遍了)的感悟,让学生能逐步感悟到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启迪学生学习这位伟大英雄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革命领袖毛泽东、朱德,认识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禹。(板书:禹)领读。

2.简介禹:四千多年前,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大禹,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板书:大)领读“大禹”。

3.从课文题目可以看出文章写了大禹的什么事呢?

(板书:治水。)领读后提问:治的是什么水?学生预习课文后知道:治理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本单元学习的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和有关大禹的资料。了解大禹的身份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大禹这个人物的品质。】

二、初读课文

1.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碰到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努力读通。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

课件出示:洪水 害人 百姓治理 地形 挖通 伟大 被制服

无家可归千山万水 千辛万苦 代代相传

(1)自己读读生字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带读,指读,开火车读。

(4)你会给哪个生字扩词呢?在扩词中注意区别“治”与“制”

(5)齐读生字词,去掉拼音再读。

(6)(出示只识不写的词语)

让我们把这些生字词齐读两遍。

文中“没”“倒”是多音字,能分别用它们的两个读音来组词吗?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指导读长句子

(1)自己找文中有哪些难读的句子。

(2)(出示)第2自然段的第三句话。

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

注意句中的停顿,读得要正确、流利。

(4)齐读两个句子。

6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检查朗读时先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词语读准确,然后读准课文中的句子,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3、学生讨论交流。

4、(出示)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的故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打乱顺序读生字词。

2.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

3.反馈交流。

4、自己来记忆这些生字。

5.指导写字。

形:左宽右窄。

伟、被、理、治、娃、洪:左窄右宽。

6.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7、反馈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在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同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使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五、作业

《习字册》描红写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 。

先来复习一下生字,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治理 洪水 害人 百姓 地形 挖通 被 制服 伟大

无家可归 千山万水 千辛万苦 代代相传

2,这里的水指什么水呢?(洪水)

洪水你们遇到过吗?

3,大家请看屏幕,洪水来啦。

多媒体放映

4、你觉得这洪水怎样?(凶猛)。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5、书上是怎样写洪水的凶猛的呢?请你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

*交流(滔滔、淹没、冲倒)

*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多可怜啊)

*谁愿意读,读出洪水的凶猛,和那些可怜的老百姓。

(感受到洪水的凶猛了吗?再凶猛些)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洪水录像的观看和对课文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重点词语的品读,让学生了解洪水的凶猛,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危害。】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大禹看到这情景,是怎么想的呢?

1、 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齐读,读好“下决心”。

2、治理洪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禹的父亲花了九年时间都失败了,那么大禹又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我请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第2小节。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个问题。

3、说说大禹做了什么事?

出示句子(---吃尽了千辛万苦-----)

指读、齐读。

4、看图片,理解“水流”和“地形”。

水流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到地势低的地方,地势的高或者低就叫地形。

5、如果我们要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得爬高山,过大河,非常辛苦!有一个词讲大禹爬过的山特别多,趟过的河特别多,是哪个词?

“千山万水” 齐读

看图片,近处,远处,都是山,数也数不清!这其中还有无数条河!谁再来读读这个词?

6、出示句子 这其中的每一座山,大禹都爬过;这其中的每一条河,大禹都趟过,这就叫(“走遍”)。

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你会填吗?

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禹 。

炎热的夏天,烈日当头。

禹的双脚一直泡在水中,所以 。

7、师(动情讲述):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腿上小腿的毛全部磨光了。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书上用了哪个词?

8、出示句子读“千辛万苦”(指导读好)(板书)

9、这其中的每一种苦他都吃过、都尝过,这就叫“吃尽”(文字点红)

10、这些词语读好了,句子也一定能读好,练习读句子,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二)同学们,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大家往下读一读 (出示句子) 看屏幕,指名读。

1、这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同一个数字。哪一个字?(齐答):九条大河,九座大山

2、是不是就指“九座大山”,“九条大河”(是指数量很多,数也数不清。)(齐读,读出数量多)

3、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明白吗?(边看图边讲解):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你知道为什么要把2条河连通呢?

(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4、老师在黑板上这样一画看起来很容易,真挖起来就不轻松了,猜一猜这两条河之间有多远?大胆地猜一猜:

5、教师介绍:老师查了一下资料,两条河之间有九十多公里,相当于九万多米的距离,要把这么长的距离挖通是多么辛苦啊!同学们一条河就这么长,更何况有很多河呢?辛苦吗?

6、比这辛苦的还有呢,如果遇到大山,画图,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劈开大山明白吗?来,再看老师画。(师边板画,边讲解)挖河挖到这,遇到山了,过不去,那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挖,把这座山分成两半,让河水从这条河流到这条河。远远看去好像是劈开的,其实是被挖开的。同学们都知道古代有没有车?是阿,没有车,他们还得把这挖下来的成千上万的石头一筐一筐地挑到远处去。多辛苦啊!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

7、这其中的苦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吗?(不能)这种苦我们就叫它——板书:千辛万苦(生齐答)

8、师:是啊,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能把大禹吃的苦用过朗读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大禹治水前前后后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感悟大禹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利用简笔画,将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象地展现出来,更为直观。】

三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1、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快拿起书本读一读第3自然段!

2、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请你们再细细地去读读这段话,看看从这些数字中读懂了什么?

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

(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家人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老百姓,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他抓紧每分每秒,争取能早日把洪水制服。)

4、老百姓们听说了这个故事,非常的感动。于是就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名字(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5、大禹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读的时候请注意这些数字)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数字中感受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敬的品质。】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出示一幅图片(风平浪静的湖面)

1、图片说话经过十三年的千辛万苦,洪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洪水被什么样了?

2、出示片段:第4自然段。 谁来读好它?齐读。

3、人们还到处流浪,无家可归吗?这样的日子就叫:----------的日子(读“安定”)谁来读好它?齐读!

4、是谁给老百姓带来了这安定的生活?

5、13年后,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终于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乡亲们知道后,都出来迎接他,孩子们也都围上来想看看这位治水英雄。

现在你们就是乡里的孩子们,你们想对大禹叔叔说什么呢?老师就是大禹叔叔。

(*大禹叔叔啊,你治理洪水吃了很多苦,真是一位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

*为了使乡亲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再苦再累也值得。为老百姓服务,这是我应该做的。)

6、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

齐读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对话,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感受大禹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五、学习生字:被制

1、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学生描红,临写。

被:左右结构。学习新偏旁“衣字旁”

制: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搜集古代神话传说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词语

1、给生字组词

2、听写词语

治理洪水百姓害人 冲到

交通伟大 决心 安定带领

无家可归千辛万苦

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三、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1.读多音字,口头组词。

mei( )    dao( )

没         倒

mo     dao( )

2、口头扩词

3、指导完成本课《练习册》相关习题

四、课后作业

1、搜集古代神话传说,开个“小小故事会”。

《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故事。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还有许许多多,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千山万水

大禹治水

千辛万苦

(代代相传)三过家门而不如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大禹治水》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