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我的信念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二

教案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案是教师把所学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的成果,那么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是什么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差异网·www.chayi5.com》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

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简况,弄清本文内容(检查预习)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简要概括。

3、谈一谈初读感受。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五、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六、分层检测(见题卡)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2、课外延伸: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 识书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③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 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 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 3 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教学反思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

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儿女俄而雪骤

欣然差可拟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作者,朝家。该书是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和“”(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一句更好,因为。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因为。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2、儿女:

3、俄而:4、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学习散文诗的特征,品味文中婉丽秀美的语言,新颖别致的修辞,体会童年的美好,认识生活的绚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婉丽秀美的语言,新颖别致的修辞。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天真无邪的童年,如诗如画,如梦似幻,它那么美好,却又那么短暂。不经意间,我们已走过童年,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岁月的风尘,在罗大佑的歌声中深情的回望那段幸福时光!

2.初步感知

(1)在接触课文之前,先来认识作者唐弢。(出示有关作者的材料)

(2)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弢的童年世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出示要求)

3.寻找童年

(3)读过此文,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4)如此美好的童年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一起来寻找童年吧!

跳读课文2—4部分,四人小组结伴同行,合作完成。

在海滨(充满阳光,富有活力)

童年在原野(充满童真,童趣)

在夜空(恬静,欢快)

4.感悟童年

(5)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如此美丽动人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一起来感悟童年吧!

(女生齐读第二部分,男生齐读第三部分,全班合读第四部分)

5.品味童年

(6)如此绚丽多彩,如梦如幻的童年,源于作者飘逸的文字,别致的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让我们再次品味童年。

(精读2—4部分,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述理由。)

(7)组内交流

(8)班上交流

6.眷恋童年

(9)面对如此美妙的童年,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自由发言)

(10)由于时间的流逝,青春的远走,一种时光不再的悔恨与懊恼弥漫在作者心头。让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和作者一起表达我们心中的眷恋之情吧!

7.留住童年

(11)唐弢用他那婉丽秀美的文字记录了他童年的华彩乐章,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与作者相比一定更加的五彩斑斓。下面让我们拿起手中五彩的笔,打开你记忆的闸门,留住你的童年生活吧!

(12)班内交流。

8.作业

(1)完成本课同步训练习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305 1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