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教学建议 篇一

(一)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运用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解有理数减法的计算题需严格掌握两个步骤:首先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然后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确定所求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理解法则是难点,突破的关键是转化,变减为加.学习中要注意体会:小学遇到的小数减大数不会减的问题解决了,小数减大数的差是负数,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以实施.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3、 因为任何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规定几个带有减法的运算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4、注意引入负数后,小的数减去大的数就可以进行了,其差可用负数表示。

随堂练习 篇二

1.填空题

(1)3-(-3)=____________; (2)(-11)-2=______________;

(3)0-(-6)=____________; (4)(-7)-(+8)=____________;

(5)-12-(-5)=____________; (6)3比5大____________;

(7)-8比-2小___________; (8)-4-( )=10;

(9)如果,,则的符号是___________;

(10)用算式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__________.

2.判断题

(1)两数相减,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

(2)(-2)-(+3)=2+(-3).( )

(3)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

(4)方程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 )

(5)若,,,.( )

数学有理数的减法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4.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师)

一、创设情境

小学里,我们学过加法和减法运算,引进负数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呢?

1.试一试

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赢了3球,在客场输了2球,那么两场比赛后甲队净胜1球。

你能把上面比赛的过程及结果用有理数的算式表示出来吗?

做一做:比赛中胜负难料,两场比赛的结果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呢?动动手填表:

2.我们知道,求两次输赢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请同学们先个人研究,后小组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吗?

二、探究归纳

1.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停在“”的位置上。

用数轴和算式可以将以上过程及结果分别表示为: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停在“1”的位置上。

用数轴和算式可以将以上过程及结果分别表示为: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

请用数轴和算式分别表示以上过程及结果: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上面的做法,请在数轴上呈现下面的算式所表示的笔尖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4.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并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讨论:两个有理数相加时,和的符号及绝对值怎样确定?你能找到有理数相加的一般方法吗?

《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课时练习

1.七年级(3)班同学李亮在一次班级运动会上参加三级跳远比赛,共跳了5次,他第一次跳了6m,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跳0.1m,第三次比第二次少跳0.3m,第四次比第三次多跳0.5m,第五次比第四次少跳了0.4m.他那一次跳得最远?成绩是多少?

2.一只小虫从某点P出发,在一条直线上来回爬行,假定把向右爬行的路程记为正数,向左爬行的路程记为负数,则爬行各段路程(单位:厘米)依次为:+5,﹣3,+10,﹣8,﹣6,+12,﹣10.

(1)通过计算说明小虫是否回到起点P.

(2)如果小虫爬行的速度为0.5厘米/秒,那么小虫共爬行了多长时间。

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同步练习

1.高速公路养护小组,乘车沿东西向公路巡视维护,如果约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当天的行驶记录如下(单位:km)

+17,-9,+7,-15,-3,+11,-6,-8,+5,+16

(1)养护小组最后到达的地方在出发点的哪个方向?距出发点多远?

(2)养护过程中,最远外离出发点有多远?

(3)若汽车耗油量为0.09升/km,则这次养护共耗油多少升?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篇四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五

张化 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说明创设情境 自然引入1、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合肥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提问:合肥今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你是怎样计算的? 2、自然过渡到乌鲁木齐的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3)后引入课题:有理数的减法(板书课题)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探索规律         归纳结论   在学生提出可以用  4–(–3)计算乌鲁木齐的温差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4–(–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 在学生得出4–(–3)=7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4–(–3)=7与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  在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后,教师设问:只有4–(–3)=4+3=7这一个例子,你能不能断定这个猜想成立?引导学生通过列举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如:正数减去正数、正数减去零、正数减去负数、负数减去正数、负数减去零、负数减去负数、零减去正数、零减去零、零减去负数等。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都应鼓励。如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  对4–(–3)=7与4+3=7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  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得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做数学”的过程,教学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交流。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在合作交流中彻底理解有理数相减时总成立的一般法则。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例题讲解 即时反馈1、师生共同完成p53例1,其中第(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p54“随堂练习”。 2、师生共同完成p53例2、p54例3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 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例2、例3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拓展应用 师生一起分析p55的习题第5题。在弄清题意后,请学生填写方阵图。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找到“每个数都加上的同一个数”是什么,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在这个实际情境下的应用。另一方面,本题也提供了一个三阶幻方的一般填法,拓展了知识面,并为“试一试”的思考提供参考。课堂总结多媒体出示总结性问题: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p54-55习题2.6 第1、2、3、4题2、课外思考:p55习题2.6  试一试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利用课外思考给部分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上一篇:2.2有理数的减法(1)(2)

下一篇:有理数的减法(练习)

数学有理数的减法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会做有理数减法运算。

3、能根据具体问题,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做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得出。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材、计算器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下面列出的是连续四周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第1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最高气温+6℃0℃+4℃-2℃

最低气温+2℃-5℃-2℃-5℃

周温差

求每周的温差时,应运用哪一种运算?你认为计算结果应是什么?请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结果。

生:温差分别是4℃、5℃、6℃、3℃,应使用减法运算。

列式为;

(+6)-(+2)=4

0-(-5)=5

(+4)-(-2)=6

(-2)-(-5)=3

教学过程二、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倒:

师:1、根据上面的计算和计算结果,让我们以求四周的温差为例子研究一下,是否可以用加法的知识类做减法的运算。

2、是否能直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来求差?猜想一下,完成这个转化的法则是什么?

3、自己设计一些有理数的减法,用计算器检验一下你归纳的减法法则是否正确。

举例:(-5)+()=-2

得出(-5)+(+3)=-2

所以得到(-2)-(-5)=+3

而(-2)+(+5)=+3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学过程三、法则的应用:

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教学过程

解:(1)原式=-34+(-56)+(+28)

=-90+(+28)

=-62

(2)原式=+25+(+293)+(-472)

=+25+(-836)

= 676

注意:强调计算过程不能跳步,体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

检测题

教学过程四、练习反馈:

师:巡视个别指导,订正答案。

教学过程五、小结: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布置作业 篇七

(一)必做题:课本第83页中2.偶数题,3.偶数题,4.偶数题.

(二)选做题:课本第84页中5、8.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八

七年级上2.5有理数的减法(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会做有理数减法运算。

3、能根据具体问题,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做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得出。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材、计算器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下面列出的是连续四周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第1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最高气温+6℃0℃+4℃-2℃

最低气温+2℃-5℃-2℃-5℃

周温差

求每周的温差时,应运用哪一种运算?你认为计算结果应是什么?请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结果。

生:温差分别是4℃、5℃、6℃、3℃,应使用减法运算。

列式为;

(+6)-(+2)=4

0-(-5)=5

(+4)-(-2)=6

(-2)-(-5)=3

教学过程二、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倒:

师:1、根据上面的计算和计算结果,让我们以求四周的温差为例子研究一下,是否可以用加法的知识类做减法的运算。

2、是否能直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来求差?猜想一下,完成这个转化的法则是什么?

3、自己设计一些有理数的减法,用计算器检验一下你归纳的减法法则是否正确。

举例:(-5)+()=-2

得出(-5)+(+3)=-2

所以得到(-2)-(-5)=+3

而(-2)+(+5)=+3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学过程三、法则的应用:

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教学过程

解:(1)原式=-34+(-56)+(+28)

=-90+(+28)

=-62

(2)原式=+25+(+293)+(-472)

=+25+(-836)

= 676

注意:强调计算过程不能跳步,体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

检测题

教学过程四、练习反馈:

师:巡视个别指导,订正答案。

教学过程五、小结: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九

一、课题§2.5有理数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有理数减法法则。

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时符号的改变。

电脑、投影仪

习题: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1)(-2.6)+(-3.1);(2)(-2)+3;(3)8+(-3);(4)(-6.9)+0.

2.化简下列各式符号:(1)-(-6);(2)-(+8);(3)+(-7);(4)+(+4);(5)-(-9);(6)-(+3).

3.填空:(1)____+6=20; (2)20+____=17;(3)____+(-2)=-20; (4)(-20)+___=-6.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 数减法法则

问题1 (1)4-(-3)=______ ;

(2)4+(+3)=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即4-(-3)= 4+(+3).

思考: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

问题2 (1)(+10)-(-3)=______ ;(2)(+10)+(+3)=______.

对于(1),根据减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等于+10,这个数是多少?

(2)的结果是多少?于是,(+10)-(-3)=(+10)+(+3).

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运用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计算:(1)9 -(-5); (2)0-8.(3)(-3)-1;(4)(-5)-0(5)(-3)-[6-(-2)];(6)15-(6-9)

例2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例3 P63例3

例4 15℃比5℃高多少? 15℃比-5℃高多少?

练一练: P63. 1题 P64-65数学理解1、问题解决1、联系拓广1、2题。

补充:1.计算:(1)-8-8; (2)(-8)-(-8);(3)8-(-8);(4)8-8;

(5)0-6; (6)6-0; (7)0-(-6); (8)(-6)-0.

2.计算:(1)16-47; (2)28-(-74); (3)(-37)-(-85); (4)(-54)-14;

(5)123-190; (6)(-112)-98; (7)(-131)-(-129); (8)341-249.

3.计算:(1)(3-10)-2; (2)3-(10-2); (3)(2-7)-(3-9);

4.当a=11,b=-5,c=-3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c; (2) b-c; (3)a-b-c ; (4)c-a-b.

四、反思小结

1.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习题2.6知识技能1、3、4题。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良好,课上反应热烈。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305 12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