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差异网为大伙儿带来的10篇《项羽之死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项羽之死》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导入

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项羽之死》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www.chayi5.com)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课时安排 篇三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四

一、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真心英雄:说项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对于项羽,司马迁饱蘸笔墨,多维透视,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

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认知并理性解读,选出你心中的项羽,以关键词解读。

(学生自由发言,随机点评)

教师结语:有着“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教学重点 篇六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项羽之死教案 篇七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项羽的形象

3、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

1、 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 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 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 人物

垓下之围 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 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 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 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 1945 年 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 。 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 2 选 1 )

1、 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 400 字)

2 、项羽之精彩酷评。(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过程】

一、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评价导入本课的文学鉴赏

二、鉴赏 司马迁简练生动的 史家笔法

1、 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 、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 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 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 、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

教学过程 篇八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

1、 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教学重点难点 篇九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 篇十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项羽之死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305 12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