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优秀5篇】

发布时间: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是以无私奉献为单元主题的第二篇课文。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解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 篇一

一、揭示课题、创设爱的氛围

1.同学们,静静地看……

板书:高尔基

△知道他吗?你对他知道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文坛巨匠与儿子之间发生的一段美丽的故事。

板书:和他的儿子

3.谁来读读课题?

表示人名的词儿连读,意思可以表达得更清楚: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4.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打开书,自身读读课文。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儿子是怎样种花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只有一句话,看似简简单单,其实字里行间蕴藏着动人的小故事。仔细品一品。

2.全班交流:

(1)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整个假期没有停止过,很辛苦。

(2)各种各样,品种繁多,千姿百态

△让我们了解一下:儿子有多大?

△对儿子来说,种这些花很不容易。那他是种着玩的吗?

3.闭上眼睛(学生),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到这块芳草地。

师范读第四自然段。(配乐)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看到:花儿争奇斗艳,争着比美

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摆动着美丽的衣裙,扭动着腰肢。

听到:风儿和花在做游戏,小蜜蜂边飞边歌唱。

闻到:阵阵芳香,沁人心脾

师叙:这儿原本只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地,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现在却开满了各色的鲜花,到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引来了小生灵——蜜蜂、蝴蝶……它们嗡嗡的飞着,似乎在哼着一首春天的歌。

△想亲自去吗?美美地读读吧。

△这些盛开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就像什么?

△在父亲的眼里呢?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个打比如的句子,这样的。比如恰当吗?

△你能读出感受来吗?试一试。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儿子思念父亲,父亲又何尝不想着儿子呢?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

(1)捧着父亲的信,儿子会怎么读?请同学们自身读读7—9自然段。

(2)父亲的希望,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

△第二段信的内容中,父亲再次提到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花、协助、关爱、为他人奉献……)

△给什么?给予、奉献,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什么?索取,一味得到他人的关怀而不付出。

是的,当一个人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在大家心中是那样重要;当一个人把协助他人、为他人奉献爱心当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时,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得出那样的人生因此而快乐吗?

(3)连起来读读这封信的内容,想读给谁听,就去吧,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他。

(4)你们小小的年纪,也许父亲的话语并不一定完全理解。但不要紧,随着年龄的增加,你会有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张老师也是在童年时第一次读这个故事,十几年过去了,是这句话随同着我长大的,生活的体验告诉我,付出真的是一种快乐。请允许我来代替父亲,代替高尔基向大家诉说他对儿子,更是对每一位小朋友的期望,好吗?

2.听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看到儿子为父亲种的花,高尔基广博深沉的爱包围着我们。

板书:爱

3.老师再送两句高尔基先生的名言,希望它们能随同你们长大!

幻想,使精神得到休息,还可以打扫一下心头的生活灰尘。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 篇二

设计理念:

凸显人文性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文性”不仅仅是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地考虑,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并以此为资源进行动态的生成性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时空。

设计特色:

本课时的设计以读为本,还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以交流的方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使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明晰课文的语言内涵,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2、凭借语言材料,深刻领会“给”的丰富内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3、在读中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什么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快?”

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有个人对什么事最快乐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①谁给了谁什么?②怎么“给”?

3、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学们真行,就这句话,就一个‘给’字(板书“给”)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了呢?”学生提出应该读书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儿子前往探望时在岛上栽种了许多花草,给高尔基带来了无比快乐。后来,高尔基写信给儿子,告诉他:“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故事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教学这一课时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让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明“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有所觉悟,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对“给”的深刻领会,对“愉快”的意义把握,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所在,所以本课时确定了“谁给了谁什么,怎么‘给’”这个研读话题。要使课堂有所生成,光有研究的话题还不行,还要有主动研究的动机和积极的研究情境。所以教学中,以谈“快乐”导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切身感受畅谈“快乐”之后,提出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使他们处于愤悱状态,心中升腾起读书研究的强烈愿望,从而创设出一个积极探究的情境。]

二、揭示课题,初读感知,浅层研究。

1、揭题:“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板书课题),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

2、初读感知,浅层研究:“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①这句话是谁说的?②课文中,谁给了谁什么?”学生自由读文思考,然后交流,朗读第一自然段,知道课文中讲儿子给了高尔基鲜花或愉快。相机完成板书:

三、深层研读,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过渡:“初读课文后,你们对‘谁给了谁什么’就有所发现,学得真是不错!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深入、具体地研究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怎么‘给’的,好吗?”

(一)研读第2自然段,初悟“给”意。

1、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发现:“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谁给了谁什么?”学生交流,从“休养”和“探望”两个词交流各自的想法,知道儿子的探望给高尔基带来了亲情和关爱,从而意会到“探望”就是“给”。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探望”一词。

2、再次朗读:“所以,读这段话时,我们要注意突出这两个词。试着读读好吗?”

[探究,因学科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内容和途径。语文学科的探究应具有“语文”的特性,无论是探究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的,还是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都不可抛却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根本任务,它探究的内容和途径应该是语言文字。这里的设计体现的就是这种语文探究:读文抓词,借助一些字词读文会意,品味悟情。]

(二)研读第3自然段,领会“给”意。

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1、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堂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什么发现和感受?我们来交流交流,好吗?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从中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3、整段读悟:“同学们说的`真好,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读后,问:“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描述画面时,教师注意听,随机引导他们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对“给”有所领悟。在交流时板书“栽种”一词。

[这里的教学,从读切入,在读中进行,在交流中铺展开去,又在读中收拢、结束。学生在反复、充分、层层递进的读中,感知、品味,感受着语言,进行着与文本的对话;又在交流中,进行着生生间、师生间网络状的对话、沟通,在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画面:有的或许是只有镢头那么高的儿子,不远万里来到小岛,顾不上休息,栽种着各种花草,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的或许是儿子在跟高尔基依依话别;有的或许是两个画面都有。从而对“儿子栽种花草”、对儿子的“给”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深刻地领会“给”的丰富内涵。]

(三)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美好”。

1、展现画面,激发读书兴趣:老师一边说着:“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一边展开画面,然后问:“美吗?(稍顿后)课文中描写的也很美,想读读吗?”

2、自由读悟:“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的。”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然后评议:“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在哪里?”在学生读议时,教师相机点拨:①“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想像一下,会有哪些颜色的鲜花?②“花儿轻轻摇晃”是怎样的?它们好似在干什么?

4、听老师读第一句话,读后交流:“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学生交流,体会到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鲜花的美好,还流露着高尔基的喜爱之情。

5、感情朗读:“现在你想怎么来读这段话呢?”

[领悟“美好”的含义,对“愉快”的意义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第4自然段时,要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鲜花的美丽,并产生愉悦之情,还要深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之情,从而领悟到“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指鲜花,还指一份愉快,一种快乐。]

(四)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过渡:“高尔基真的高兴吗?赶快读读第5自然段吧。”

1、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2、指名朗读:“你觉得他高兴吗?能用读来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吗?”

3、深入研究,体会“愉快”:“读着读着,你觉得高尔基的高兴与我们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学生说议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扣住“欣赏”、“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等词句,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和“愉快”:“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由学生说)。”

4、感悟“美好”:“读到这儿,你认为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悟到儿子给高尔基的是孝心、爱心、幸福、享受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

[这一段的学习仍然是在读进行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真切地体会到高尔基的“高兴”之情,进一步感悟“美好”的含义。]

三、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用自己的话描写课文第4自然段中鲜花盛开的情景。

附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探望

栽种

总评:凸显人文性的课堂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惟课本,不惟教案,关注的始终是学生——完整意义的人!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关注他们主体性发挥,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成长。这种生成性的教学需要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板块,安排教学步骤,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语言。更重要的是,采用属于学生自己的“读”的操作机制。为何说“读”是属于学生的呢?因为:①读是一种原生态性的实践方式。学生读书是自己在读,自己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当时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就以怎样的状态进行读,即使外在有什么影响,仍然是他们自己进行着读,是他自己原生态地实践着。②读是一种独特的建构过程。只要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总是带着一定的阅读期待来读书的。在读的过程中,他会自动地调动自己生命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经验,与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匹配、组合,产生各自的理解、认识和感受。所以说,读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以读为本的教学是凸显人文性的教学,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这篇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还学生“读书”的权利,给予读书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这空间,指的是学生在读书时,完全不受外在的牵制,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匹配着、建构着、生成着。这种建构性、生成性的空间还体现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在“给大家读一读”、“听他说一说”;“从他的朗读中你有何新的发现”、“听了他说的,你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的交往中,学生在倾听、在沟通、在合作,在建构、在生成。这样的课堂必然弥漫着人文气息。]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篇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双向的亲子之情;

2、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激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

教学过程:

一、由“感”切入,整体感知。

(现场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出示画面,齐读——高尔基)。今天这节课,将由我和屏幕中的尤老师跟大家共同学习14课——(齐读课题),谁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关系吗?(爱)(板书)谁能把“爱”放进课题说一句话呢?

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父子情深的呢?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默读2——5小节,找出表现儿子爱父亲的句子。

2、交流,体会。(相机出现句子)

3、ppt:想想说说。

临行前,高尔基的儿子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_________(现场师组织讨论)

4、齐读2、3小节

5、ppt:

①在高尔基儿子的期盼下,春天来了……(相机出现春天的画面)

②配乐朗读第4小节。

现场师组织指导朗读。

6、ppt:体会、朗读第5小节。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ppt:默读7——9自然段,谈谈你的感受。

2、强调“引号”的变化与意义。

3、四人小组讨论:

儿子收到信后,心中会怎么想?又会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

(现场师组织讨论)

四、读卡片,听故事,读感想。

1、读卡片,读感想。

2、ppt:听故事

思考讨论:高尔基给予男孩什么呢?

3、小结谈话。

五、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1、自由背。

2、指名背。六、ppt:结合生活,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出示句子)

现场师指导:

①文中的“给”和“拿”分别指什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分别给予对方什么呢?

②高尔基希望儿子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③你有没有给予过别人呢?当时的心情怎样呢?

七、出示名言(齐读、配乐)

八、总结谈话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更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生哲理,课后请你们读读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等等,相信你对他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品读感悟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3、 通过诵读课文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具、学具:投影片、图片

一.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高儿基和他的儿子》生读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生活小事,谁来说说是哪两件事?

二. 品读感悟

见识“儿子”

1、 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2、 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 指名说一说

4、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 学生朗读感悟,同桌间交流

6、 了解学生朗读感悟,同桌交流情况

抓住“只有10岁”,“还没有”,“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体会高尔基儿子非常爱爸爸,几乎忘了自己。

7、 学生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高尔基的儿子对高尔基的孝顺。

欣赏花儿

过渡:高尔基的儿子回苏联后,天天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春天早日来临,多么希望爸爸能够早点儿看到鲜花啊!终于,春天来了!指名诵读第四自然段春景图,其余学生闭目想象,你觉得这段文字写得如何?(美)从何体会出?

抓住“姹紫嫣红”,“轻轻摇晃”,“一阵阵花香”,“一只只蜜蜂”

师述:这一段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动有静有情,美哉!下面用你的朗读表示出来。

过渡:花儿这么美,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看,有一位伟大的作家正在尽情地欣赏呢,他就是高尔基。

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

体会关爱

过渡: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花草,如痴如醉。他想到儿子这样懂事,这样孝顺,浮想联翩。他有千言万语要对儿子说,可儿子不在他的'面前,在当时条件下,他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心中的话语,高尔基在给儿子信中都写了些什么?

1、 播放第6到第9自然段的范读录音。

2、 关于标点符号使用说明。

3、 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

4、 第8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指什么?

5、 你认为这封信中含义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

6、 引出:“给”永远比“拿”愉快。

指名朗读这句话。

引导感悟这句话。

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

反复读这句话。

齐读这封信。

小练笔

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想法,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想法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板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

花 爱 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 篇五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篇围绕“爱”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值得细细品味。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有关新词。

3理解高尔基给儿子写信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高尔基给儿子信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一起读。

你们知道这两则名言是谁说的吗?(高尔基)

你们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谁来简单向我们介绍介绍?

几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

二、记忆回放:

课前老师布置了你们预习,下面老师想看看你们预习得怎么样?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这一课生字很少,只有两个字。请同学们拿出练字本听写这两个字。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听写。注意提笔写字即练字,我们看哪些同学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然后评讲板演的三个字,画圈,修改,指出优缺点,接着让学生观看老师怎么写。

写得对的给自己加颗星;写得漂亮的再给自己加颗星。

写得不满意的在旁边再写一遍。

写字就应该认真,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字是练出来的。

3、下面老师想看看大家课文读得怎么样?

分节朗读课文师适时评价。

同学们预习情况得都很好。

三、提出问题: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

通过课文的描写你感受到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感情怎么样?(相机板书“爱”)

2、你认为学习这一课应该探究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共性问题:课文怎么写高尔基父子之间的爱的?)

课文是怎么写高尔基父子间的爱的呢?

通过两件生活的小事?哪两件事情?谁能用几个字简单概括一下这两件事?

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栽花赏花?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写信教子?

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感受高尔基父子间的爱。

三、实践运用:

(一)感受子爱父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能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对父亲的爱,在这些词语或句子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2、让我们一起来交流,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或许从中你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体会句意

(1)※——课件(文字)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从“探望”一词中可看出,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而他的家在苏联,千山万水隔不断父子情深。

(2)※——课件(文字)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交流:“只有?还?”看出他的儿子年龄小、个儿小、力气小;我们从“顾不上?一直?”儿子需要坐四十多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四十多小时,那就是两天三夜,高尔基的儿子不顾长途劳累,心中想到的只有父亲,只是希望他的爸爸身体早日康复,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疲惫;“各种各样?”写出了花草的数量多、种类多,也意味着高尔基的儿子在有限的假期里付出的劳动多。

多么难能可贵啊,一个只有十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的孩子,竟是那么懂事。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阳光下栽花的瘦弱身影,浑身沾满——汗水从他的额头轻轻地滑落他也顾不得擦一下,因为他在想——

从这里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高尔基儿子对于父亲深藏于内心的爱,“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他忙碌的劳作中透露着对父亲这份沉甸甸的爱。请同学们把这种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让我们把这个懂事、孝顺的儿子牢牢地记载我们的头脑中。(指导背诵)

感情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在儿子的的精心栽种下变样了,春天到了,你们瞧——

(3)※——课件(图片)出示春天花开的图片

你看到了——(指名回答),听到了——,闻到了——

多美的园子啊!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呢?出示: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谁来读一读?

你们觉得这段中,哪个词把花儿写得最美?(姹紫嫣红)“姹紫嫣红”你还能想到哪些词?评价:你积累的词语可真多,都快成词语小专家了。

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爱。这真是景中有情啊!让我们读出这景中深深的情。

孩子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这美好的画面!

(眼前的这一切正是高尔基的儿子要给父亲带来的惊喜,那父亲呢?)

(4)※——课件(文字)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谁来读?

从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交流。

在这些姹紫嫣红的花中,高尔基不仅感受到了花的芬芳和美丽,还感受到了——儿子深深的爱!

这一朵朵鲜花就是——,这一朵朵鲜花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有这一朵朵鲜花父亲不由得思念起——,这真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啊!

是啊,在这开满各色鲜花的院子里,在这处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芳草地上,在这蝴蝶逡巡的花丛中,爸爸的爱子深情一次又一次涌动着。

朗读体会

(二)迁移和调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情”可以通过写事、写景来表达。

板块(四)感受父爱子

1、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亲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

高尔基把内心的激动汇聚于笔端,写下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9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谈感受

(是的,这封信语重心长,寓意深刻,高尔基育人育心,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寄语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2、※——课件(文字)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请大家特别注意这里标点符号:前两节运用的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

中的自然段。

※——课件(文字)

(2)“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

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

该会多么愉快呀!

最后一节在信中也是一个自然段,但因为本文引用的部分结束了,所以是全引号。

※——课件(文字)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3)儿子收到高尔基的信以后,心中会怎样想?他会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呢?

※——课件(文字)“给”,永远比“拿”愉快。

A请大家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动画提示:小组学习

请同学们说说儿子收到信以后心中会怎样想呢?

◎动画提示:一起说说

(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父亲的信,心潮起伏:“父亲是多么理解我呀,他欣赏我一心栽种的鲜花,给予我充分的肯定。而且,从我种花的小事中看出其中的意义,饱含期待:希望我时时、处处给人们创造美好的东西,增添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希望我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才是父亲最深的爱啊!)

B‘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后“作家卡片”,谈谈你的感想。

※——课件(文字)

3、朗读并背诵6—9自然段。

◎动画提示:自己背诵

4、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件配乐:《爱的奉献》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阅读高尔基的作品,有《母亲》《海燕之歌》《童年》《在人间》等其他作品,你一定会对高尔基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解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305 12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