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差异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 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合理运用“割”“补”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师:大家知道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今天老师是也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长,正,平,三,梯)

师:大家知道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马吗?

生说公式,同时师课间出示。

师:老师把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拼成了生活中的美丽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风筝房屋的侧面七巧板中队旗)

师:你能看到那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重点说中队旗分成两个梯形。

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课件出示定义。

板书:组合图形

2,寻找身边的组合图形

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图形,大家找找看。

(教师窗户,防盗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房屋侧面

1,先出示没有数字的图形

师:可以直接利用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可以分成两个梯形,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啊?作业纸上又提供的数据,大家在作业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做,师巡视指导,搜集作品。,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方法一: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

让学生说一说他的做法,重点问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问:大家看懂了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呢?

掌声送回学生一

方法二:转化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多让其他学生说一说分发)

3,比较两种方法

课件同时出示两种做法

师:刚才这一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这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两个梯形),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成了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师:像这种分发在数学上叫分割法。板书:分割法

分割

板书:组合图形简单的平面图形

求和

小结: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它利用分割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师:大家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那我们就去做一些练习吧。

三: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学生上黑板板演,找另一学生评价。

在图上加一条变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发现条件不够)

教授:分割时不能随便分,要根据已知条件来分,这样才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中队旗

先让同桌讨论方法,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多,然后再作业纸上做一做。

先讲两种分割法,重点讲解“填补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分割法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这位同学的方法有的不一样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独特,想这种方法叫填补法。

板书:填补法

师:我们把组合图形通过填补法转化成简单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求差),就求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求和

小结:我们在怎么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强调:转化优化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

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www.chayi5.com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26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