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学习从来无捷径。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熟练的运用。差异网为您带来了4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画(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画(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放小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爱护鸟类,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鸟类。

2,能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书写。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放小鸟》。

2.板书课题:放小鸟

3.指名读题,齐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过渡:读了课文,相信你们自己就能明白了。

二、赏听课文范读,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认真听说议听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你们一定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

⑴自由读。

⑵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⑶指名同桌读。

⑷“开火车”读(提示多音字“着zhao”),注意正音。

⑸指名领读一类字。

过渡:读准了这些字音,相信你们一定能读通课文。

3.再读课文,出示要求。(你们一定能做到:读通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指导,让学生练读)。

5.解疑:谁要放小鸟?为什么要放小鸟?

6.出示娇风,说说其外形。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闪”、“非”、“找”、“想”

2.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

3。给生字宝宝组词、扩词并选词口头造句

4.学生描红

5.练写《习字册》

一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四季》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和三个偏旁,学习一个多音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美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补充资料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了解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画面美,培养热爱自然地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各个季节的特征感受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交流法、阅读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播放视频《荷叶》。

2、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播放的有哪些美景呢?

(荷花和荷叶)

3、看了这漂亮的美景,你想说点什么呢?你知道荷花哪个季节的花朵呢?(夏天)。一年之中,除了夏季,还有哪些季节?(春、夏、秋、冬)。今天老师就领着小朋友们一起去领略四季的美景。

(板书课题)4.四季(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

尖 说 春 青 蛙 夏 弯 地 就 冬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夏”是三拼音节,“弯”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尖尖、说话、春天、青草、青蛙、夏天、弯弯、轻轻地、就是、冬天

4、学习多音字:地(de)轻轻地 地(dì)土地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四季美景。

三、精读领悟

1、课文朗读,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四季图片,生边观察边倾听课文朗读。

(2)通过读课文和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呢?(鼓励学生多说,能从整体上说或从发现的某一处景物都可以。)

(订正答案: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

(3)学生自己朗读,句子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正音。

2、学习春天。

(1)课件出示草芽小鸟图片,指名朗读这一句,师生评价。

(2)“他”是指谁?“他”长得什么样?(“他”指草芽,“他”长得尖尖的。)结合生活想一想:草芽还是什么样的?

(绿绿的、嫩嫩的)

(3)草芽怎么会说话呢?你觉得这样好不好呢?(把草芽当做人来写了,这样感觉更亲切,更有意思。)师讲解:这种写法叫做“拟人”,写出了草芽的生机和活力。

(4)草芽对小鸟说话的口气是怎样的呢?

(高兴、自豪)

(5)你也来做美丽的草芽,大声的、自豪的读一读吧。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6)想一想:春天除了草芽,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

(例如:美丽的桃花、解冻的小溪、飞舞的柳枝等。)

3、学习夏天。

(1)课件出示荷叶青蛙图片,指名朗读这一句,师生评价。

(2)从“荷叶圆圆”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荷叶圆圆”这个词中感受到荷叶的美丽和夏天的美好。)

(3)想象:青蛙跳上圆圆的荷叶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例如:荷叶圆圆的,正好可以当我的休息台。)

(4)夏天还有哪些可爱的动物或植物呢?发挥想象,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如:树叶青青)

________________,他对________说:“我是夏天。”

(如:西瓜圆圆,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

(5)你也来做美丽的荷叶,大声的、自豪的读一读吧。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4、学习秋天。

(1)课件出示弯弯谷穗图片,指名朗读这一句,师生评价。

(2)“弯弯”是什么样子呢?(出示图片)从这个词语你能看出谷穗的什么特点呢?

(从“弯弯”可以感受到谷穗的沉甸甸。)

(3)人会鞠躬,谷穗怎么会鞠躬呢?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把谷穗当做人来写,这是拟人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谷穗的可爱和谦虚。)

(4)现在你就是谷穗,带着这份谦虚的态度读一读这段话吧。

5、学习冬天。

(1)课件出示雪人图片,指名朗读这一句,师生评价。

(2)从这段话里,你看出雪人有什么特点?

(从“大肚子一挺”能感受到雪人的顽皮和可爱。)

(3)边表演边读,体会雪人的顽皮。

6、教师小结:大自然有很多奇妙的景物,我们继续去观赏美丽的四季景色吧。(出示图片)

7、指导书写“天、四、是”:

(1)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一起说说笔画位置。

(2)师范写生字。

(3)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

8、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这首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向我

们展现了四季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拓展

1、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进一步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丽。

(2)感受到诗歌的美,同时了解了拟人的手法。

2、课堂练习

比一比,组词。

儿(儿子)天(天空)

八(八个)大(很大)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四季的小诗,读一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305 12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