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科学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科学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知道糖能溶化使水变甜,愿意和同伴分享。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搅拌的动作,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王老先生有块地》音乐录音、棒棒糖若干、温水杯若干、“甜甜的河水”故事凰面。

活动流程:

一、甜甜的棒棒糖

1、观察故事画面:小兔有根棒棒糖。

2、交流:这是一根怎样的棒棒糖?

3、甜甜的糖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形状,我们都喜欢甜甜的糖,可是多吃会蛀牙。

二、一根棒棒糖

1、边听故事,边看故事画面。

2、交流:朋友们都想吃棒棒糖,可是只有一根,怎么办?一根棒棒糖怎样和许多朋友分着吃?

3、演示:小兔将糖溶化在水中的办法。

4、交流:糖会溶化在水中吗?水会有什么变化?

三、快乐的棒棒糖

1、操作:幼儿将棒棒糖放在杯中。

2、模拟:

(1)我是一根棒棒糖(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棒棒糖)。

(2)会搅拌的棒棒糖:

霸欣赏音乐——棒棒糖是怎样搅拌的?

动作再现——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的搅拌(有节奏、创造性地表现)。

故事穿插——幼儿多次表现。

四、甜甜的河水

操作品尝:水变甜了吗?——尝尝我们的水。

科学活动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箱子里有空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能主动动手参与小实验

2、难点:知道箱子里也有空气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纸箱两人一个,气球两人一个,纸巾若干,篮子若干,红花每人一朵。

2、教师操作材料:纸箱、神秘纸箱、红花、气球、篮子各一;操作音乐CD。

3、环境准备:“魔术”桌子一张,桌布一块。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有趣的魔术表演,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1、观看老师用塑料袋子捉空气,引导回忆之前“捉空气”的小实验,并启发孩子说出“袋子里有空气”。

2、观看老师“纸巾飞起来了”的小实验。

二、幼儿参与操作纸巾“飞起来了”的小实验

1、幼儿动手操作。

2、幼儿与老师探讨“纸箱里有没有空气?”

三、幼儿参与操作气球“飞起来了”的小实验

1、幼儿动手操作。

2、教师总结:因为箱子里有空气,手一拍箱子,空气就从洞洞里跑出来,气流就把纸巾和气球冲起来了。

四、老师表演“小魔术”:彩带飞起来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三

活动名称:神奇的指纹

设计背景: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无意中听到了班上几个孩子这样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正把另一个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细的研究,一边还对那个被研究的孩子说:你的右手一个螺旋纹都没有,你看我,我有三个螺旋纹呢!我奶奶说,手指上有螺旋纹的孩子可聪明了。这时候,他们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兴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帮忙看指纹,有的孩子问什么形状才是螺旋纹,有的孩子则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到半空中对着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内容:

1、在纸上印指纹,观察指纹;

2、听老师讲故事;☆www.chayi5.com☆

3、比较父母亲、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

4、介绍指纹的几种特有形状和特征;

5、展示图片,互相讨论,列举指纹的作用;

6、游戏;

7、总结。

活动准备: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活动过程:

1、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我乘机引导到: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可能长得像爸爸妈妈,可是我们的指纹也长得像爸爸妈妈吗?

孩子: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

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

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

[[]幼儿发挥] 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

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文章,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纹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4、自由讨论:

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

幼: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

幼: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

5、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所以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那它们也有指纹吗?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戏:让孩子们分组玩儿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

7、总结。

活动自评: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科学活动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雕刻“小企鹅”雪雕作品活动,使幼儿感知经过积压的雪很硬,懂得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雕琢,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录像带、小冰铲、小角铲(自制),笤帚、小锯等。

活动过程

1、探究的问题:怎样雕“小企鹅”。

幼儿讨论。

(1)用彩笔画企鹅。

(2)用彩泥捏企鹅。

(3)用雪坯雕企鹅。

幼儿实验。

(1)用彩笔画各种姿态的企鹅。

(2)用各种颜色的彩泥捏企鹅,企鹅非常漂亮。

(3)在雪坯上用各种工具雕琢企鹅。

试一试,铲雪。

教师在幼儿做好的雪坯上画企鹅。幼儿观察教师画的图样,听教师讲制作雪雕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后,开始选择工具进行雪雕创作。教师引导幼儿从四个角开始铲雪,做大体轮廓。

(1)怎样雕琢大体轮廓?

幼儿铲雪时,教师关注幼儿掌握铲雪与造型之间的关系,引导提示幼儿在画的轮廓外要留有余量。

(2)小企鹅的翅膀怎样雕?

幼儿互相商量,教师引导幼儿用小雪铲根据图样从前面铲去多余的雪,再到后面,把前后铲通。

(3)怎样雕企鹅的身体?

教师提示幼儿选择角铲铲雪,使翅膀与身体区分开。用小铲雕出企鹅的嘴。

(4)眼睛和脚怎么雕?

幼儿选择工具铲雪,用小铲雕眼睛和脚。

(5)你做的雪雕满意吗?

幼儿不满意。教师组织幼儿统一整理,进行精雕。

(6)修整磨光。

教师启发幼儿使用小磨板,幼儿开始拉、推进行磨雪。实验后发现很平、很光、很美,幼儿对雪的自然特性更加了解了,一边磨,一边清理企鹅身上的残雪,把雪面磨得平平的。可爱的小企鹅终于雕刻成了,幼儿高兴地在雪雕作品前面立下写上了他们名字的牌子。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幼儿记录雕刻的过程。

2、注意事项

提示幼儿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打逗、嬉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过新年小班科学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围绕“迎新年”这一话题,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

2、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3、通过参加节日《迎新年》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活动室里布置过新年的情境,如挂灯笼、彩带、自制鞭炮、拉花等。自制的新年倒计时、愿望树、每人准备一个礼物。卡纸裁剪成贺卡形状、皱纸、废旧图书里的图片、录音机等。

2、知识经验准备:丰富有关过新年的知识经验,如:让幼儿观察家里为过新年而忙碌的大人;介绍灯会、联欢活动、放焰火等活动。

3、事先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教学活动后的日子里给自己的孩子送礼物。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激发迎新年的愉快情绪。

1、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的变化,激发幼儿的愉快情绪。

师:发现活动室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自由描述班级的变化。(漂亮、新颖、舒服、热闹、喜庆、高兴等)

师:是为了迎接什么节日的到来?

2、新年倒计时。

师:离“新年”还有几天?

小结:一年中的第一天,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叫“元旦”,那天,全世界人民都要庆祝新年的到来。

4、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1)师:太阳公公出来了,它笑眯眯地迎接新年。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是用什么方式迎接新年的?

(2)师:小动物是怎样迎接新年的?

(二)出示新年老人的礼物,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1、师:昨天,新年老人给我们小四班的小朋友送礼物了。

一起看新年老人的礼物:一张贺卡和一棵新年愿望树。

师念贺卡上新年老人“写“的话:”小朋友们,过了新年,你们就又长大一岁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2、师:过了新年,还有谁也长大了一岁?

启发幼儿说出周围的人,亲戚、邻居、伙伴、各种动物也都长大一岁了。

3、师幼一起围坐在“愿望树”旁,表达自己的愿望。

师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这是一棵神奇的“愿望树”,只要对着“愿望树”说出自己的愿望,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启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可以是祝福家人或朋友的愿望,也可以是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想实现的愿望。请配班教师帮忙记录下来,挂在“愿望树”上。

4、播放“新年老人”的录音,萌发对新年的期盼。

新年老人:孩子们,你们的愿望我都听见了。新年快要到了,你们要怎样欢迎我呢?(引出下一环节)

(三)引导幼儿装扮“愿望树”,用多种方式迎接新年。

1、师:新年快要到了,我们要怎样迎接“新年老人”的到来呢?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进行操作。

第一组:制作贺卡

材料——卡纸裁剪成各种贺卡形状、彩笔、帖帖纸、废旧图书等。

第二组:制作彩链、拧花、剪窗花,继续丰富活动室里的布置。

材料——各色皱纸、手工纸、剪刀等、

第三组:装扮“新年愿望树”。

在“愿望树”上挂上一些小礼物和装饰用的彩链、彩灯等。

2、老师和幼儿手拉手围着“愿望树”,高兴地唱、跳,交换新年礼物,再次感受浓浓的新年氛围。

(四)活动延伸:

请家长在活动后的日子里帮自己的孩子实现许下的愿望。

科学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活动准备:白纸若干张 、 书若干本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书和纸师:书和纸是一对好朋友,可是他们今天吵架了,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吵架?瞧!书神气地说道:"当我站起来的时候,能稳稳地站住!" (老师操作:书本稳稳地站着)可是,纸听了很不服气地说:"哼,你能站,我也能稳稳地站着!"

2、猜想:你们觉得纸能站起来吗?(请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

1、到底纸能不能稳稳地站起来,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纸,我们一起试一试,好吗?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3、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的手真巧,通过折、卷等方法,使纸站了起来,纸这会儿开心极了。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

师:可是,书这会儿又说了:"我不仅能站住,而且还能把你纸稳稳地托起来呢!"(老师演示:书托起一张薄薄的纸)

1.猜测:纸也能托起书吗?

2.到底能不能,我们试一试。(幼儿再次实验)

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升难度(幼儿第三次实验)

你们听,书又说了:"你才托起一本书,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纸呢!"(老师演示:书托起好多纸)

1、纸也能托起很多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可以任意改变这张纸的形状,让它变小、变矮能托起更多的书。

3、幼儿操作尝试,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幼儿一些提示和帮助。

五、教师总结:

纸的支撑力跟它接触的地方和纸的高度都有关,上下接触的面大,它的支撑力就大,相反,接触的面小,力就小。

六、活动延伸:

1、工人叔叔阿姨根据纸的这些特性,用纸做出了很多物品,你知道的'有哪些?

2、我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再找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是跟纸的特性有关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七

一、活动名称:科学活动--谁会生蛋

二、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万物皆醒。当春雷打响后,我们在自然角中投放了一只只小小的黑黑的蚕宝宝。孩子们很喜欢这些"小不点们",看着它们慢慢地蠕动着,他们互相讨论着:这蚕宝宝是哪里来的?有的说:"是蚕妈妈生的。"有的说:"是蚕妈妈先生下蛋,然后才变出蚕宝宝的。就象鸡妈妈先生蛋,才有小鸡。"后来,我们看了有关的书籍,在查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是怎么生出来的很感兴趣,于是,我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了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对常见的会生蛋的动物有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三、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会生蛋的动物,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从中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1、《谁会生蛋》教学课件;各种动物若干。

2、场景布置:小池塘、草地、森林等。

3、幼儿已了解几种胎生动物传后代的特征,并了解几种常见的动物下蛋的窝(巢)。

五、活动过程:

(一)结合场景,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卵生动物。

1、带幼儿到"动物园",让幼儿自由地寻找会生蛋的动物,要求幼儿边找边和同伴说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ⅹⅹ。"

2、幼儿分散在场景中寻找会生蛋的动物,教师引导幼儿边找边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ⅹⅹ。"

(二)通过课件,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的寻找结果。

1、让幼儿互相交流:我找到的ⅹⅹ会生蛋。

2、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寻找结果,教师点击课件帮助幼儿验证。

(三)借助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卵生动物传后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说说:两边房子里的动物生宝宝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说说:"你知道动物妈妈在哪儿生蛋的?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生蛋?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四)利用废物,让幼儿给蛋宝宝建个家。

1、以保护蛋宝宝,给蛋宝宝建个安全的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办法保护蛋宝宝。

2、幼儿利用废旧物品为蛋宝宝建家,教师引导幼儿自制放到"动物园"中。

(五)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作为教师要有灵敏的双耳、敏锐的目光去聆听、去捕捉孩子中间生成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发现了蛋有“外形的不同、蛋壳颜色的不同”,知道了哪些动物会生蛋。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有了很大的增强。当然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在活动中教师既像孩子一样在学习、探索,又是整个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协作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导、向导的作用,感受最深的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大力配合。

科学活动教案 篇八

[活动目标]

1.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2.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3.进一步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多寻找不同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各类时令水果若干(苹果、梨、猕猴桃、提子等)分放在两只箩筐内。

2.“↑”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教师介绍活动中要用的水果,幼儿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他吃多了浮在水面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

师:“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他们就要拉肚子,今天我们来帮他们把水果分出来,看看哪些水果是浮在上面的,哪些是沉在水底的?”

教师分别出示‘↑’和‘↓’的标记。

3.师:“小朋友,你们先来猜一猜,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昵?”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请幼儿讨论哪些是沉、浮的水果,教师给予补充。

4.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水果,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或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还是浮。”

请幼儿分别在两只箩筐里选择水果,感知不同水果的沉浮。

5.幼儿自己动手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实验。

6.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1:“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

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

7.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和↓”。

8.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沉浮兄弟找到了他们爱吃的水果,现在我们一起来将这些水果按照‘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开放在两只箩筐里好吗?”(请幼儿根据刚才的实验结果分放。)

教师将标记“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别贴在两只箩筐上。

9.师:“沉浮兄弟为了感谢我们,把这些水果送给了我们,我们一起来尝尝这些好吃的水果吧!”请幼儿自己选择一样水果,并与他人互换品尝,体验分享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感受白云的形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尝试用棉花大胆表现熟悉的事物。

活动准备 围棋子, 丝瓜瓢儿, 瓦楞纸, 棉花,胶水

活动过程

[导入]

1、 通过听“白云飘飘”这首歌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

白云飘飘白云飘飘

白云飞得高

白云飘飘白云飘飘

向我微微笑

[展开]

1、摸摸材料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前面都有哪些物品啊?

摸摸这些东西你有什么感觉? 说说分别用手和脚摸的感觉。

(围棋子滑滑的,圆圆的,凉凉的/丝瓜瓢儿粗糙的,表面凹凸不平/瓦楞纸 高低不平,有嘟噜噜的声音/棉花萱萱的,松松软软的,有弹性,很暖和,轻飘飘的)

2、 分出围棋子。

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

让我们把黑色的围棋子和白色的围棋子分开吧。

3、 体会一下瓦楞纸的声音。

用手挠瓦楞纸,听听它有什么声音?

4、 用活动纸上的材料装饰出白云的样子。

①看看白云的照片,谈谈白云的样子。

②用语言描述一下白云的样子和感受。

③用棉花装饰出白云的样子。

④比较一下我做的白云和照片里的白云有哪些差异。

[结尾]

1、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朋友们

2、 总结活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科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05 127273